胡朝暉,凌婉陽,蘇小洪(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316)
?
我國主要甘蔗蟲害為害的監測與研究
胡朝暉,凌婉陽,蘇小洪
(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316)
摘 要:甘蔗蟲害是威脅甘蔗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網一年半來的有關調查數據加工分析,剖析我國原料甘蔗主產區的甘蔗主要蟲害為害現狀及發生規律,為甘蔗蟲害的預測預警及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產監測;甘蔗;蟲害
為切實發揮高產創建在糖料甘蔗生產穩定發展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實現對“全國糖料甘蔗高產示范片及所在縣”的甘蔗生產全方位信息監測與管理,農業部于2013年啟動了“全國糖料高產創建示范片生長信息監測系統”建設,并在2014年正式部署實施。“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系統項目”于2014年7月開始投入試運行,2015年正式全面推進。該項目將監測范圍調整至全國,對全國甘蔗主產區進行相關情報信息的采集,對原料甘蔗生產進行監測。項目將甘蔗生產信息監測數據分為匯總統計數據和定點調查數據2種類型,涵蓋甘蔗種植信息、各生長期的生長監測信息、自然災害受災統計、甘蔗蟲害為害統計等方面。通過定期進行數據采集,近年獲得了大量數據。
本文主要分析該項目監測范圍內甘蔗主要害蟲的發生與為害情況。通過對我國甘蔗主要蟲害相關的調查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分析我國甘蔗主產區的主要蟲害為害現狀及發生規律,達到為科研或生產單位及廣大蔗農提供甘蔗蟲害研究及防治的一手材料,為提高我國甘蔗單產和品質提供支持的目的。
在兼顧甘蔗種植規模、區域代表性以及其他可行性條件等綜合因素原則下,2014年,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項目在系統設計、建設并投入試運行時選取了廣東、廣西、云南和海南4個省區共計23個縣級單位作為試點單位,參與了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的數據調查。在2014年成功試運行的基礎上,2015年對監測的內容和監測區域進行了適當調整,在考慮區域代表性的同時,將甘蔗種植規模較大的縣區均納入監測范圍,2015年實際參與監測工作的縣區為27個,其中廣東8個,廣西10個,云南8個,海南1個。參與監測工作的縣區,其甘蔗種植面積占全國甘蔗種植總面積的49.92%。
甘蔗蟲害信息監測是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系統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針對甘蔗蟲害的監測,項目制定了甘蔗蟲害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2個方面:一是監測范圍甘蔗主要蟲害的為害面積統計,二是固定調查點的主要甘蔗蟲害的定期監測。
2.1 甘蔗蟲害的監測內容
根據蟲害發生一般的規律,調查主要甘蔗蟲害的為害情況。定點調查內容是每年的4、5、9月份,分別調查甘蔗螟蟲、甘蔗綿蚜、蔗龜的為害情況:對甘蔗螟蟲,4、5月份調查枯心率,9月份調查螟害株率;對甘蔗綿蚜,調查蚜群百株率;對蔗龜,調查9月份的蔗莖枯萎率。同時,調查甘蔗各種蟲害的為害面積,并按照為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發生”和“重發”(即“重度發生”)2個級別,調查的時間分別是4、5、6、8、9、10月份,共6個月份[1-3]。由于國內外尚無相關標準,經過組織專家論證,針對甘蔗螟蟲、甘蔗綿蚜和蔗龜這3類主要甘蔗害蟲,制訂了一個簡單的標準,以區分它們的為害程度(見表1)。
對于其他非主要的蟲害,由于發生面積占比較低且為害程度較輕,而又種類繁多,短時間內難以一一制定標準,因此目前暫未制訂具體的判定標準,主要基于各調查單位的傳統習慣和感觀進行匯報。
2.2 調查點選取方法
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現有調查點是按照統一要求選取的,即每個縣區按照統計范圍(分為全縣和示范片)、甘蔗植期(新植和宿根)、土地類型(水田和旱地)的不同,遵循具有代表性、地塊面積中大、連續多年種植穩定等原則,每種類型選定一個地塊作為調查點,每個縣一共有最多8個地塊作為調查點,如果沒有該類型的則留空[1-2,4-5]。基于面積的統計數據,則是按照監測項目組的統一標準,在監測縣全縣范圍內進行調查和統計。
2.3 調查數據獲取方法
定點調查數據是在選定調查點后,由各縣區派出具有豐富甘蔗種植經驗的調查員,按照項目組制訂的統一調查方法與標準,對調查點的甘蔗生長情況及甘蔗病蟲害數據進行采集。
本文涉及的各種蟲害發生面積、重度發生面積等統計數據,則是各監測縣按照項目組統一標準和要求,在每月20日(特殊情況可提前或者延后3天)對區域內不同類別和范圍的甘蔗進行抽樣調查,首先獲取抽樣點的蟲害為害程度,再根據為害程度以及該抽樣點覆蓋的面積范圍,上報蟲害發生或者重發的面積,最終由項目組收集整理全部監測數據后,以發生或重發面積除以監測范圍的種植總面積,得出發生或重發面積占比。

表1 甘蔗主要蟲害為害面積統計標準
2.4 甘蔗蟲害的調查方法[1-6]
由于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且有持續性特點,綜合多種因素并經論證,我們特制定了適用于本項目的簡便調查方法。
2.4.1 枯心率調查方法
每個調查點隨機選擇3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調查3行,每行連續調查100株幼苗,記錄總苗數、枯心苗數。枯心率(%)=(枯心苗數/總苗數)×100%。
4~5月份,由于螟蟲和蔗龜為害都會導致枯心苗,且區分則需要逐一檢查判別,工作量巨大,因此簡化為只統計為主要的螟蟲枯心苗發生率。
2.4.2 螟害株率的調查方法
6~10月份螟蟲的為害情況以螟害株率來表示。查看蔗莖表面,有螟蟲蛀洞的蔗株受害甘蔗植株。不同類型螟蟲,蛀洞一般分布在不同位置,有靠近地面的,也有在節間和蔗芽位置。蔗株只要有一處蛀洞,就被統計為受害植株。
每個調查點隨機選擇3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調查3行,每行連續調查100株,記錄總株數、螟害株數。螟害株率(%)=(螟害株數/總株數)×100%。2.4.3 蚜蟲蚜群百株率的調查方法
每個調查點隨機選擇3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調查3行,每行連續調查100株,記錄總株數、蚜蟲蚜群數。由于綿蚜自身的特點,目前缺乏判定何為一個蚜群的得到廣泛認可的統一標準,考慮統計實際需要,項目組按照較多被使用的方法和標準,要求調查員按照相同的標準進行蚜群的確認及調查,該標準及調查數據主要用于橫向比較不同監測區域的發生情況以及縱向比較不同時間段同一區域的發生情況。蚜群百株率(群數/百株)=蚜蟲蚜群數/總株數×100。
2.4.4 蔗莖枯萎率的調查方法
每個調查點選擇3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調查3行甘蔗,每行連續調查100株甘蔗,記錄總株數、枯萎株數。蔗莖枯萎目前亦無嚴格判定標準,項目組按照現場指導的判定標準,要求調查員按照相同標準確認蔗莖是否枯萎以及計算出調查點的枯萎率。蔗莖枯萎率(%)=(枯萎株數/總株數)×100%。
按照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系統的設計,我們對定點調查點的蟲害調查設定在每年的4、5和9月3個月份,為害面積統計則是4、5、6、8、9、10月,一共6個月。同時,由于2014年7月系統才試運行,只有部分縣區填報了2014年7月之前的調查數據。本文的有關結論只是基于上述實際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的結果。
3.1 我國甘蔗主要蟲害發生規律
2014年4月~2015年10月,27個監測縣區錄得的各主要蟲害發生及重發占甘蔗種植面積的比例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2014年4月~2015年10月主要甘蔗蟲害發生面積占比及其趨勢
監測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甘蔗螟蟲是為害我國甘蔗的第1蟲害,其發生面積可高達50%以上,在監測時間點內平均發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41.3%,其為害范圍和程度要遠遠大于其他蟲害。
整體而言,甘蔗綿蚜的為害也相對突出,且其為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其發生和重發主要集中在高溫多雨的夏季,在為害嚴重的季節,發生面積占比可達15%以上,重發面積占比可達3%。
甘蔗薊馬蟲害的發生具有暴發性,在蟲害發生初期若未得到妥善處理,其為害將十分嚴重。監測數據表示,甘蔗薊馬的發生和重發在2015年的4~6月逐月遞增,在7月前后達到峰值。2015年6月甘蔗薊馬發生面積占比達到32.5%,直追甘蔗螟蟲發生面積占比,其重發面積占比甚至超過了甘蔗螟蟲,分析其主要原因為其前期的干旱影響。
相比上述3種主要甘蔗害蟲,甘蔗蔗龜的發生面積占比及重發面積占比均未有明顯的波動性,而維持在較低的為害水平,在監測時間點內,其發生面積占比主要維持在1%~5%區間內。
其他蟲害總體發生及重發的比例都不高,影響不大,主要包括金針蟲、天牛、食葉象甲、赭色鳥喙象甲、粘蟲、蝗蟲等,其中赭色鳥喙象甲是云南
盈江地區的特有的害蟲,有一定程度的為害。

圖2 2014年4月~2015年10月主要甘蔗蟲害重發面積占比及其趨勢
3.2 我國甘蔗主產區蟲害發生規律
圖3和圖4分別是廣東、廣西和云南3個甘蔗主產省甘蔗螟蟲發生和重發面積占比的情況,統計時間從2014年8月~2015年10月。從圖表可以看到,相比其他蟲害而言,甘蔗螟蟲在我國甘蔗各主產區均具有較高比例的發生和重發,對我國甘蔗為害十分嚴重;而廣東蔗區的甘蔗螟蟲發生比例要大大高于其他地區,尤其在4~5月和8~9月2個高發時段;云南省的甘蔗螟蟲高發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份,其余月份則相對偏低,且總體水平明顯低于其他地區;廣西區的甘蔗螟蟲發生和重發占比都比較高,但相對平穩,在甘蔗主要生長期,廣西區的甘蔗螟蟲發生占比及重發占比基本維持在30%~40%和5%左右的水平。

圖3 主要省份甘蔗螟蟲發生面積占比及趨勢
從固定調查點監測的數據來看,與發生及重發面積統計情況一致,廣東蔗區是螟蟲為害率最高的區域,調查點的螟害平均指標均接近或超過了“發生為害”的水平;甘蔗綿蚜的發生同樣是廣東省異常突出,特別是每年的9月份達到最高。云南和廣西的甘蔗綿蚜在2014年9月發生較其他月份明顯高出很多,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該時間段氣候干旱、氣溫不高且相對濕度不大,從而導致甘蔗綿蚜大發生。對比如圖5。
3.3 植期及土地類型對蟲害發生的影響

圖4 主要省份甘蔗螟蟲重發面積占比及趨勢

圖5 定點調查螟蟲及蚜蟲為害情況分省對比
通過對2014年4月~2015年9月的甘蔗主要害蟲(甘蔗螟蟲和甘蔗綿蚜)定點分類調查數據分析,甘蔗植期對甘蔗螟蟲和甘蔗綿蚜的發生影響不大,2種蟲害的為害率均是宿根蔗比新植蔗稍微嚴重一點,但差距不大,對比如圖6。數據顯示,土地類型與甘蔗螟蟲和綿蚜的發生有較大關聯度,甘蔗螟蟲在甘蔗生長的前期(4~5月)水田和旱地為害水平基本接近,旱地稍微嚴重一點;但在甘蔗生長的中后期,旱地的螟害株率明顯高于水田,蚜蟲在旱地發生的比例也明顯高于水田,對比如圖7。
綜合上述監測數據的圖形分析結果,從主要蟲害品種來看,我國甘蔗蟲害總體情況比較嚴重,其中尤以甘蔗螟蟲的為害最甚[5];從為害程度及范圍來看,廣東蔗區蟲害最嚴重,其后依次是廣西和云南,后二者總體程度接近;從植期來看,新植蔗比宿根蔗蟲害發生面積占比低,但差距不大;從土地類型來看,在生長初期,水田及旱地蟲害發生面積占比接近,而生長中后期,水田蟲害發生面積占比較旱地低。
監測工作一年半來,獲取了大量甘蔗蟲害的監測數據,雖然還存在諸多的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甘蔗蟲害為害的現狀及發生規律。目前,我國甘蔗蟲害為害面廣、為害程度嚴重,嚴重損害了蔗農乃至整個行業的效益,但由于甘蔗自身高桿作物的特點以及原料蔗經濟效益不高的原因而導致蔗農疏于管理、新技術手段缺乏和推廣應用不到位等因素,甘蔗蟲害的防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圖6 新植蔗和宿根蔗甘蔗螟蟲和甘蔗綿蚜發生情況對比

圖7 水田和旱地的甘蔗螟蟲和甘蔗綿蚜發生情況對比
農業部《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明確提出,“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立以重要農產品市場運行核心數據監測、分析預警、信息發布和生產經營者信息服務為重點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監測網是糖料生產及市場信息監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項工作開展一年半來,得到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領導的高度重視,在全國近半數甘蔗主產區縣市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計劃將病害亦納入監測內容,增加并合理布局調查點,使監測結果更精準,為甘蔗生產提供最及時的病蟲害預測預警,并協同有關部門、企業和蔗農進行有效的防治。
[1] 謝小明,林明江,楊林洪,等.蔗區螟蟲為害加重原因及防控探討[J].甘蔗糖業,2012(6):26-29.
[2] 潘義棉,陳漢強,陳先鋒,等.2011年華海蔗區甘蔗螟蟲測報分析報告[J].甘蔗糖業,2012(6):30-32.
[3] 安玉興,管楚雄.甘蔗病蟲及防治圖譜[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4] 安玉興,鄭學文,楊俊賢,等.湛江蔗區甘蔗蟲害調研及產業健康發展建議[J].甘蔗糖業,2013(4):36-40.
[5] 江雪蓮,熊玉莉.來賓市甘蔗病蟲害及綜合防治[J].甘蔗糖業,2012(3):34-36.
[6] 譚裕模,卓寧,黎煥光,等.崇左蔗區螟蟲為害造成產量和糖分損失及生防效果[J].甘蔗糖業,2011(4):18-25.
(本篇責任編校:李金玉)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f Main Insect Pests of Sugarcane Damage in China
HU Zhao-hui, LING Wan-yang, SU Xiao-hong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Abstract:Infestation of sugarcane pes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threate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ugarcane.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program of National Sugarcane Production Monitoring Network which has been running for one and a half yea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estation regularity of sugarcane pests in China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he forecast and management of sugarcane pests.
Keywords:Production monitoring network; Sugarcane; Pest
作者簡介:胡朝暉(1970-),男,高級工程師,從事現代農業管理、農業信息化技術及應用研究;E-mail:auto_hu@163.com
基金項目:農業部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種植業)項目資金資助
收稿日期:2016-01-19;修回日期:2016-01-27
中圖分類號:S56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9695(2016)01-0052-06
引文格式:胡朝暉,凌婉陽,蘇小洪. 我國主要甘蔗蟲害為害的監測與研究[J]. 甘蔗糖業,2016(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