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威,孫夢迪,曹成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語言文化學院,南京 210044)
?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研究—以山東省為例
施威,孫夢迪,曹成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語言文化學院,南京210044)
摘要:農機社會化服務旨在通過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途徑消除傳統農機使用的非經濟性,并從根本上解決農機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新型農機服務機構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農村市場化的組織創新,并逐漸從農業組織創新“切換”到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當前,應推動農機服務組織與機制創新,構建產權明晰、管理科學的綜合性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關鍵詞:農機服務;社會化;組織創新;山東省
0引言
隨著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傳統農業服務體系逐漸“失靈”,繼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后,十八大進一步明確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發展方針。在農業機械化領域,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機合作社已達4.74萬個,擁有各類農機具315.3萬臺(套)。但由于政策、資金、資源和機制等因素限制,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尚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本文以山東省為例,旨在通過對農機合作化組織及其運行機制的考察,為構建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對策和建議。
1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內涵和外延界定
當前,我國農業仍以“小而全、小而散”的家庭經營為主,勞動力弱質化形勢日益嚴峻,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相對低下。為滿足不斷升級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必須充分認識現代農業生產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關聯性,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整體上推進產加銷諸環節的有機銜接。
所謂農機服務社會化,是指從傳統農業生產體系中分離出來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科學化配置、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等原則,為農業生產提供全過程、多層次、系列化農機技術服務的一種經營體制。它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服務的社會化,即農機技術服務來自于農業生產部門之外;二是組織的系統性,指不同層次、類別的服務組織通過有機整合,為農業生產提供綜合性配套服務[1]。農機服務社會化突破了農業生產單位規模、能力限制及地域、行政社區界限,實現了存量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經營者的利益最大化,是對傳統農機服務模式的一種根本性顛覆。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則指在社會化經營體制之下,擁有一定數量的農業機具、資金、人員和較為健全的制度規范,為農業生產提供系列化農機服務的市場化經營體。在農業產業分工日趨深化的背景下,深化農機服務組織創新是克服小規模家庭經營局限性、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種內在要求。它一方面表現為各類農機組織為節本增效、降低風險和優勢互補,為促進農業要素融合和產業結構升級,為增強農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采取的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努力;另一方面,表現為各類農機組織之間為增強協同效應和網絡效應,更好地對接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增強競爭優勢,而采取的橫向一體化或縱向一體化行動[2]。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在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后出現的一種組織創新,并逐漸從農業組織創新“切換”到更高層面、更深程度上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
2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價值考量
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本質功能,在于其改變了農機的生產要素屬性及其與勞動者的組合方式,通過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途徑消除了傳統農機使用的非經濟性,并從根本上解決農機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總之,通過組織創新來實現對農機資源要素進行系統化設計、科學化配置和高效率協作,已成為加快農機服務模式轉變的關鍵所在。
家庭經營必然導致土地細碎化和勞動力、資金分散化,從而構成對農業機械化的現實性約束。作為一種“俱樂部產品”,農機服務需要建立供需雙方間的契約關系,但在實踐中往往以“熟人介紹”方式替代,造成農機轉移頻繁和無序作業,導致交易費用高、經濟效益低和資源浪費等現象,且極易產生違約成本。而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集聚和整合機具、資金、技術等資源,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有利于開展跨區作業和延伸服務,從而發揮了規模經濟優勢。
就參與合作組織的動機而言,農機戶希望藉此改變個體購置成本、市場信息獲取費用、談判和監督執行成本,以及違約風險高等傳統弊端。
農戶合作的經濟預期為
πF(P,TC)=(P1×Q-P2×Q)+(TCF2-TCF1)﹥0
農機戶合作的經濟預期為
πM(P,Q,TC)=(P2×Q2-P1×Q1)+(TCM1-TCM2)﹥0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實現合作后交易單價下降(P2﹤P1),而交易量增加(Q2﹥Q1),且價格下降幅度遠低于交易量增加幅度(P1×Q1-P2×Q2﹥0)。同時,因合作組織可通過一次性談判解決市場信息搜尋、談判和監督執行等問題,總交易費用明顯下降(TCM2﹤TCM1)。
作為產業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地緣經濟現象,農業產業集聚通過將地理上相鄰的關聯資源和機構聚集起來,在實現要素和功能互補的基礎上形成完善、穩定的合作機制,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因為,農業個體生產單位的專業化水平取決于社會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個體收益與整體規模正相關。在傳統農業階段,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必然導致農業經營分散、農產品商品化和綜合效益低下等弊端。
根據發展經濟學,一個地區所形成的“發展極”,能夠帶動資本、技術、勞動力資源的集聚和整合,并通過規模經濟體的“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縮小地區發展差距[3]。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正是將農戶、科研部門、農機戶及關聯組織等整合在一個網絡之中,形成穩定高效的供給機制,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規模化分工的報酬遞增。在專業化分工體系下,一方面,農機生產效率和經營規模不斷提高,形成了從耕地、播種、施肥、收割到運輸、銷售的農機服務產業鏈,產業關聯度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穩定合作關系的確立及規模經濟效應的實現,為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阿爾伯特·赫希曼在分析產業關聯度時強調了“主導產業”的作用,這個主導產業未必已成為支柱產業,但在未來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較強的擴散性和帶動作用[4]。通過發揮該主導產業的關聯作用,能夠將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匯聚為產業集群帶,進而形成區域比較優勢。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專業化協作體系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產業關聯度和要素密集度,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就山東省而言,在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特性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農業機械化特色經濟,能夠迅速挖掘和培育出適合本地的主導產業。在此過程中,農機服務組織通過提升主導產業的前、后、旁側關聯度形成“擴散影響”和“梯度轉移效應”,能夠促進農業產業鏈和規模經濟的形成。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宜采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原則確定各地的農機服務方式。根據非均衡發展理論,農機服務社會化應堅持系統論的發展觀,推動農機合作體系與外界環境在不同層次、多種要素上的有機結合,實現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和有序運轉,形成區域農機化服務一盤棋,通過區域內部協作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以山東省為例,應在優勢農產品區發展全過程機械化,在平原地區推行規模化機械作業,而大城市郊區則鼓勵經濟作物機械化。總之,應圍繞培育“兩高一優”農業的目標,在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鼓勵措施和土地流轉政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機服務組織模式,并推動區域間服務組織的資源共享和密切協作,形成“大區域”“大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3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與運行機制
自1978年農村改革以來,農機服務體系逐漸由國家計劃調配、行政經營模式轉變為多元主體投資購配、多種經營并存模式,大體上可分為自購自用型和對外經營型兩類。研究表明:制度、技術、經濟和要素稟賦都是影響農機服務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由制度鎖定的耕地細碎化抑制了農機的自購自用,而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等因素促使對外經營型模式迅速發展,農機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的分離趨勢日益明顯[5]。以山東省為例,近年來陸續形成的一系列農機服務組織及運行機制,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1.1組織形式
政府主導型農機服務組織由縣或者縣以上政府部門投資建立,由鄉鎮、村級負責具體經營和管理事務,如農機站、排灌站、植保站及農機作業隊等。僅2007年,山東省政府就創辦該類組織1335個。以菏澤市為例,該市有74個村采取村集體創辦和經營模式,村耕綜合機械化水平達 90%。
3.1.2運行機制
政府主導型農機服務組織一般以村集體為主,機具由村委會統一購買、管理和經營,機械操作和維修保養由村委會安排專人負責;縣級政府則負責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及人員培訓等事務。農戶按照土地數量上繳市價95%的作業費及市價55%的機工、燃油等費用,所繳費用由村委會統籌支出。作業時,由縣、鄉鎮政府統一安排耕作區域、核定業務量、簽訂合同,并提供維修、物資、監督執行和糾紛處理等后勤保障工作。
3.1.3理論評析
首先,農機設備本是私人物品,但對外經營后會轉化為俱樂部產品,因后者具有非純公共物品的資產專用性和消費非競爭性,會產生“搭便車”等行為。因此,必須發揮政府的調控和引導作用,采取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激勵措施,才能保障農機戶的動力和利益。其次,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化本身屬于公共事務范疇,受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較大,這就要求政府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再次,政府作為農機服務的主要供給者,可以通過統籌協調和專業化分工消除“市場失靈”現象,一方面實現跨區連片作業和訂單服務,有利于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農機戶與同質、同類產業相關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2.1組織形式
重點企業帶動型服務組織是指以重點企業為龍頭,通過農戶、資源和市場的有機結合發揮集群和輻射效應,形成區域性復合產業鏈。以時風集團為例,經過多年探索,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 和“龍頭企業+農戶+股份”兩種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
3.2.2運行機制
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下,時風集團以縣為單位建立農產品基地,以“自愿、平等、互利”原則與農戶簽訂服務合同,統一供給農機、良種和其他生產資料,以及農機質量檢測、養護、維修業務和技術指導等。通過這種方式,基地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實現了規模經營和科學管理。在“龍頭企業+農戶+股份”模式下,基地吸納農戶的土地、資金和勞動力后將其轉化為股份,統籌安排生產活動,由此形成了以基地為中心、以農機服務為紐帶的集種植、養殖、加工、農機服務等環節的產業化聯盟。
3.2.3理論評析
該模式的創新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集中化生產和統一服務易形成基于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從而在某一區域實現整體生產成本下降;其次,充分發揮種、養、加、運、銷各環節分工協作優勢,利于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帶;再次,通過有機整合農戶和基地資源,既可以引導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發揮集中連片種植的規模優勢,也利于科學管理方法和新型產品、技術的推廣。總之,該組織模式能夠集聚分散的土地、人力資源,大大降低了管理和交易成本,部分消除了農業商品化和綜合效益低下等弊端。
3.3.1組織形式
該類組織是由農機專業協會搭建的中介平臺,以維系農機戶、鄉鎮農機組織和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為目的,主要從事農機服務信息的搜集、發布及協助結算等事務。農機協會是由農機戶自發成立的自我服務型團體,并不改變農機的產權關系,入會成員的利益關系較為松散。如2003年發起的桓臺縣農機協會,會員超過300人,年作業收入逾4 000萬元。
3.3.2運行機制
以桓臺縣農機協會為例,該協會以“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風險共當”為宗旨,制定了若干規范性制度。其中,“三會”指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一隊”專注于培育和完善專業化農機服務隊伍;“一中心”則指明確協會的服務性質即“服務中心”。該協會下設辦公室、配件倉庫及學習室等機構,并設置財務會計、技術顧問等,為會員提供信息、物資、培訓和“七個統一”服務,包括農機保養與維修、保險服務、跨區作業、配件和油料供給等。為提高效率和效益,該協會按照耕作、播種、收割、運輸、加工及水利工程等門類進行明確的內部分工與合理的業務分配,避免了會員的無序競爭。
3.3.3理論評析
從屬性來看,該類組織是為了降低交易費用而采取的一種制度安排,它所具備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機戶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集體談判和簽約能力,并通過技術、信息和物資支持提升了農機服務的專業化水準。從組織原理上看,它符合科斯提出的市場交易理論,即為了克服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利益排他性的影響,市場上必然會出現某種中介組織,以降低信息搜尋、談判、監督等交易費用。此外,該協會雖然是松散型組織,但其目標明確、分工合理且資源配置效率高,既降低了單機作業的盲目性和成本損耗,又避免了惡意競爭,真正實現了1+1﹥2的效應。
3.4.1組織形式
此類組織是農機戶與其他關聯性服務組織聯合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互助性合作機構。與其他互助型組織不同,農機專業合作社是一種在《農民專業合作法》等法律法規指導之下獨立運營的公司制組織,成員間具有緊密的利益關系。由于外部發展環境良好,產權關系明晰且社員權益有保障,合作社規模化和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山東省入社會員作業收入平均增加20%~30%,而經營成本下降10%~20%。
3.4.2運行機制
以2007年成立的青島某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總股本達100萬元,擁有來自周邊7個行政村的社員120多家。2010年起,該合作社開始實行區域化連片作業和全程機械化操作,作業效率較傳統插花作業提高300%。
在運行機制上:一是制定完善的股份合作制度,在最高決策部門成員大會下設置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又下設業務部門、機耕機收作業隊、農資經營隊、農田工程隊和植保隊,監事會則負責財務核算、結算和年終分紅等事宜;二是設定合作社章程,在統一標識、服裝、收費標準的基礎上實行“五統一、一核算”管理機制,涵蓋業務訂單、機具調配、后勤服務、糾紛處理等內容,對外提供從耕地到收獲的一條龍服務;三是鼓勵農戶以機具或現金形式加入,并統一給予“三優先、二方便、一照顧”的會員待遇。
3.4.3理論評析
該合作社在政府相關部門和農機協會的指導和協助下,提升了周邊4鄉鎮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使農戶的農作時間大為縮短而生產成本下降,農機合作社也通過連片作業降低了運營成本,年均節本增收達50萬元多。
相對于其他組織,農機合作社是一種更具科學性和執行效率的制度安排:首先,合作社產權關系明晰且權、責、利緊密結合,以股份制形式將出資(機具)農戶連接為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社員既可以參與日常經營也能夠參與年終分紅[6];其次,通過規模化經營和科學化管理降低成本和風險,一方面借助于跨區作業和延伸作業鏈條,實現集約化生產,另一方面以集體形式進行業務談判、合同簽訂和糾紛處理等,顯著降低了交易費用;再次,以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消除“斯密悖論”風險,即通過章程和內部分工將不確定性、機會主義、有限理性及排他性等影響降到最低。
4存在的弊端與創新思路
盡管山東省一直致力于規范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結構和運營機制,但由于起點低、缺乏科學規劃和指導、市場發育不足及農民素質欠缺等多種因素制約,仍存在諸多弊端:投資主體和融資方式單一,發展資金短缺;產權安排不合理、不清晰;內部管理不規范,決策、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利益聯結鏈條松散,分配方式混亂;政府激勵不足,外部發展環境欠佳等[7]。
就具體模式而言,政府主導型組織采用計劃管理方法,在投資、經營上過分依賴政府部門,難以調動農機戶的積極性,易產生“平均主義”思想,因而缺乏發展動力、效率和競爭力,難以達到“帕累托最優”。重點企業帶動型組織在帶動區域發展方面也有局限性,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激勵和監督執行機制,企業和農戶之間僅依靠契約關系來約束,易產生違約現象;協會帶動型組織的缺陷在于產權邊界不清晰,如公益金的收益分割不合理,在業務量核準、作業區域分配以及監督執行等方面也存在不公平現象。合作社帶動型模式雖然解決了產權界定問題,但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其效益會受到運營機制和內部管理水平的限制,會出現市場決策、資源調配、部門協作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漏洞。
農機服務組織的運營機制一般分為內、外部兩個部分,前者包括產權、投資、治理、利益分配、風險控制及退出機制等,后者則指組織與政府、市場、關聯機構、農戶之間的聯結與互動體系。因此,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的總體目標:一是要從全局角度,確立“大區域” “大農機”思路,發展符合各地資源稟賦特征和生產需求的農機服務組織;二是在組織體系方面,要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構建面向農機服務組織、農戶和農業企業的信息和管理平臺人;三是要通過扶持政策、財政補貼、貸款優惠、教育培訓、技術支持等方式促進農機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化、專業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具體而言,就是要構建以綜合指揮中心為核心的農機服務“大平臺”,提供信息服務、訂單作業、跨區域作業、全委托服務及其他延伸服務,并開拓信息服務、財務結算、維修保養、物資供應等多元化經營;融合科研部門、農機生產企業、金融機構及農業專家等資源,形成政府牽頭、企業參與,產權明晰、管理科學的綜合性服務體系[8]。在該體系之下,各地可根據資源狀況和農機需求設計適合的農機服務方式,包括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兩種模式。
4.3.1成立區域性綜合指揮中心
由市、縣級政府主導建立的區域性綜合指揮中心,在功能上既可以發揮政府的協調、引導和激勵作用,促進基層農機服務組織的科學發展,還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和調配來縮小區域內差異,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
作為中樞部門,綜合指揮中心除了實施調控功能外,還履行以下4個方面的重要職能:一是進行信息搜集和匯總,為管理機構評判農機服務體系運轉情況提供數據支持;二是對農機服務組織進行個體審查和運營監控,形成政策、資金和技術等專項報告,供決策部門參考;三是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年度調研,及時總結先進經驗并對基層服務組織進行指導;四是通過“農業機械銀行”進行農機資源調配和服務信息發布,提高農機利用效率。農機社會化服務管理平臺如圖1所示。

圖1 農機社會化服務管理平臺
4.3.2縱向一體化:農機服務組織創新
縱向一體化,即圍繞“組織”這一要素,構建以農機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為核心,融合其他分散性關聯機構而形成的農機服務組織體系,全面推廣“專業合作社+農機協會”模式。
首先,實行“質量最優”“標準化統一”和“統籌規劃”三原則:確保農機服務符合標準和規范,如作業程序、操作規范、作業質量等;強化農機具和機械管理,包括采購、停放、維修和保養等,提高農機管理水平;根據區域總需求,對農機具進行統一調配,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其次,在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前提下,根據作業環節、機械型號、服務功能和組織體系等因素選擇不同發展模式。在作業環節上,由中間形態作業向動力、控制密集型依次擴展,由自購自用型向多方組合模式擴展;在服務方式上,發達地區重點發展合作經營、全委托服務和長期契約關系,山區或欠發達地區則以自營型、兼營型為主,適度發展小范圍農機聯戶模式。
再次,運營機制建設上,采用資金、農機、技術入股等方式建立產權明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聯合體;健全內部組織機構,實現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調有力;嚴格按照相關法規和機構章程開展經營活動,健全決策、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利益調節機制,保障參會成員權益;嚴格按照相關規范簽訂作業協議,確保作業質量,防止出現糾紛。
4.3.3橫向一體化:農機服務方式創新
橫向一體化,即以農機服務方式為中心,構建涵蓋訂單作業服務、跨區作業、全委托服務、管家式服務等在內的多元化服務模式。
1)訂單服務。即在市場發育較好地區實行的一種規范化、個性化的契約服務,一般分為“菜單式”和“套餐式”,由農機服務組織根據具體需求與農戶簽訂,相關要求包括作業期限、作業環節、農機型號及作業質量等。訂單作業既有利于降低農機服務的不確定性,規避分散服務的經營風險,也利于優化農機配置,提高農機使用效率。
2)全委托服務。即農戶將土地以轉包、入股、代耕等方式進行流轉,通過簽約方式全程委托給農機合作社,由后者負責播種、管理、收割乃至加工、銷售。該方式有利于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作業風險,實現了外部交易內部化。
3)管家式服務。其內容包括信息服務、“六統一服務”及“家政服務”等。其中,信息服務是依托信息平臺,向農機戶和農戶提供天氣、物資、援助等信息;“六統一服務”針對土地全面托管,提供統一耕作、品種、物資、田間管理、收割等服務;“管家”可全程代管無人或無力耕種的土地,從而解決土地閑置問題;“家政服務”則采用分段托管方式,根據外出農民需要開展灌溉、打藥、收割及加工等服務。
參考文獻:
[1]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江漢論壇,2009(5):13-18.
[2]姜長云.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路徑與邏輯[J].改革,2013(8):37-48.
[3]弗朗索瓦·佩魯.經濟空間:理論與應用[J].經濟研究,1988(9):1-6.
[4]阿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曹征海,潘照東,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89.
[5]康運河.農機經營模式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2,34(2):246-249.
[6]謝始榮.發展農機合作社的建議[J].福建農機,2010(4):13-15.
[7]呂孟琪.山東省農機合作社運營機制的綜合評價:基于層次分析法[J].中國農學通報,2015(14):268-274.
[8]馬炅旻.山東省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與推進機制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53.
Innovative Study on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Shandong Province
Shi Wei, Sun Mengdi, Cao Chengming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China)
Abstract:Social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ims to eliminate their traditional non-economic us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dynamic system in their development fundamentally.The new type agricultural services, which appear after rural reform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essence are a kind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based on rural marketization,switches gradually from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to the on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ed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ystem innov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rganization,and a comprehensive social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clear ownership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servi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handong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S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88X(2016)11-0001-06
作者簡介:施威(1976-),男,江蘇新沂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E-mail)shiwei5107@sina.com。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后期資助項目(14FJL004)
收稿日期: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