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紅
校園貸亂象該“剎剎車”了整治需強監管嚴打擊
文/王瑞紅

校園貸,又稱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也迎來了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的春天,眾多“校園貸”平臺紛紛到高校“跑馬圈地”。
近日,南寧某高校大二學生小陸在欠下160萬元校園貸后,因無力償還,不堪重負,10月9日在QQ空間發布說說,聲稱“唯有自殺,以命抵債”,引發廣泛關注。
事實上,今年以來,校園貸風險逐漸顯現,有關校園貸過度消費、冒名借貸、暴力催收等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校園貸亂象令人擔憂。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向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下發了《關于規范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了關于校園貸業務的“八項不得”,涉及校園貸業務的開展對象、推廣手段以及催收方式等多個方面。《通知》要求,網貸平臺不得向未成年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不得委托學生、校園工作人員、校園商戶等在學校開展推銷或代理活動;不得開展違規違法的催收行為等。
校園貸,又稱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也迎來了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的春天,眾多“校園貸”平臺紛紛到高校“跑馬圈地”。各網貸平臺針對大學生的貸款項目五花八門,從早前的“分期購物”不斷升級,如今旅游、考駕照、做生意、生活費等都可以從網上借到錢。而為了擴大市場,有一些平臺“主動放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還款能力、還款來源。而且,這些網貸平臺又設置了高額的利率和罰息。
目前,瘋狂的校園貸已經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正在遭遇全國各地監管部門的圍堵。繼重慶、廣西和深圳之后,校園貸又上了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黑名單。在分析人士看來,校園貸過度授信、超高利率以及線下代理模式等造成風險事件頻發,其準入門檻、第二還款來源確認、線下代理、違規催收等方面成為各地監管的重點。校園貸平臺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面臨著不得不轉型的命運。
事實上,隨著校園貸引發的裸條催收、大學生跳樓等風險事件的頻發,各地加強了對校園貸的風險監測。今年8月底,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了《關于規范深圳市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其中要求各企業必須審查學生借款用途,學生貸款不得用于消費,對企業的存量業務給予3個月整改期。另外,除了各地的互金協會,金融監管部門也有所行動。今年8月末,廣西銀監局聯合當地金融辦等成立工作組,開展全區校園網貸排查及風險防范工作,并表示將根據排查結果進一步推出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和措施。
而早在8月中旬,重慶金融辦和教委聯合發布《校園貸八項負面清單》,包括不得僅憑學生身份證、學生證等低門檻方式發放貸款,不得以手續費、滯納金等各種名義變相發放高利貸等。對于各地的監管舉措,網貸之家首席分析師馬駿表示,目前各地的態度不一。有些地方只是強調要重點關注,防止發生風險事件,并沒有叫停。而各地的互金協會沒有監管權限,也只是為會員提供一些自律建議。
從各地已有的規范條例來看,目前校園貸的監管政策集中于準入門檻、第二還款來源確認、線下代理、違規催收等方面,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限制校園貸業務的發展,遏制住“李鬼”在大學開展校園貸業務的興風作浪,從根本上保障大學生群體的利益。
由于校園貸產品本身存在高利貸、暴力催收的嫌疑,已經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舉例來講,一些小的校園信貸平臺,利息按日計取,一般在0.1%~0.2%之間,等額本息下年化利率高達70%以上,且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5%的校園分期平臺逾期日費率為1%,最高的日費率達到了3%,涉嫌高利貸。而高利率和高不良還款率,又成為非法催收和暴力催收的溫床,致使校園貸市場負面新聞不斷。

各種網絡貸款平臺之所以選擇大學生群體作為重點對象,主要是看中了他們的旺盛消費需求和前衛時尚的消費觀念,信用消費意愿強烈,傾向于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由于在校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一旦消費欲望膨脹,就可能陷入連環債務之中。因無力還債,無法躲債、逃債,導致違法犯罪、跳樓自殺等極端行為屢屢發生。
除了“裸條”催收,因學生過度借貸陷入個人征信危機甚至跳樓自殺的負面新聞不在少數。大學生群體自制力較差,受借錢消費的誘惑和平臺業務員的鼓動,很容易過度借貸,從經驗上判斷,借款人一旦陷入過度借貸,其還款能力會大幅降低,風險急劇提升。對此,銀監會也強調,目前對校園網貸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并要求暫停涉及到暴力催收、發放高利貸等違法違規業務。
一手舉著自己的身份證放在胸前,一手拿著手機自拍,然后把照片做“信用抵押”發給對方從而獲得款項,這樣的借貸方式你聽過么?日前已遭多家媒體披露。“裸條”借貸,即指女大學生利用手持身份證拍攝的裸照,作為“借條”通過借貸平臺借錢。一旦逾期無法還款,放貸者即以公布其裸照給家人朋友要挾。
讓人愕然的是受害女學生一步一步落入“裸條”陷阱的經過。根據相關報道,最先披露出來的女大學生由于缺乏開網店的啟動資金開始接觸相關網絡借貸。為了能借到更多錢,她同意“裸條”借貸。在短短4個月間,其共向15人先后借款12萬余元,最后債務滾翻到25萬余元,其裸照被扣在3個債主手中。在逾期無法償還債務后,債主開始以公布“裸條”的名義對該女生提出不當條件。
在網上以“裸條”“女大學生借貸”和“裸持資源”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后,仍然可以搜索到大量聲稱握有“一手資源”的帖子。這些帖子絕大部分都附有微信號,并表示資源在“隨時更新”。據調查,在添加其中一些微信后,“資源分享者”會向對方提出的“裸持資源”開出從1元到50元不等的價格,甚至有部分出售者主動分享少數照片讓記者先“驗貨”。在被詢問照片來源后,其中一些表示自己也是從別人手中買來的,另外幾人則表示,自己有特殊的渠道,并不方便透露。隨后記者提出自己有借貸需求后,其中售賣者表示,如果對方可以提供身份證件、工作證明和相關證明后,自己可以介紹“熟人”認識。
經調查了解得知,此次“裸條”事件爆發的背后,正是這種名為“熟人”的借貸模式。借款來源主要有兩種,一部分受害者是通過一款名為“借貸寶”的網絡平臺借款,而另一部分受害者則是通過從一些QQ、微信借貸群里認識的所謂“熟人”借款。“借貸寶”是一款由私募機構九鼎控股打造的熟人間借貸平臺,采取借款人實名、出借人匿名的單向匿名借貸模式,并主張“向熟人借款,人脈變錢脈”。
在手機上安裝借貸應用軟件后你會發現,雖然“借貸寶”表示主張熟人間借貸,并主動匹配注冊人手機中的通訊錄,尋找是否有注冊人熟識的人開通借貸服務,但是同時注冊人也可以在借貸寶上尋找開放借貸服務的陌生人,通過“加好友”的方式來進行借貸咨詢。也就是說,“借貸寶”是默認“熟人”之間是相互熟識的,由出借人來審核借款人的借款資格,平臺本身不承擔任何借貸風險。
在手機軟件里隨機添加了十幾名開通借款服務的“熟人”,借貸金額從一萬元到十幾萬不等,貸款年利率在18%~30%之間。通過借貸寶顯示的信息表明,其中有一部分出借者的“已借入”金額明顯是借出金額的好幾倍。在與出借人聯系后得知,其中部分出借人也是該平臺上的借款人,通過借貸利率低的款項再“高利”放出,從而賺取差價。作為借款人,可以同時在借貸寶上向不同的出借人借款。隨后同一名“熟人”在溝通后得知,如果借款人借款1萬元,并約定一個月內還清,那么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達3500元。不僅如此,借款人同時還需要向平臺繳納20%的押金和15%的中介費,就相當于其借1萬元到手時只有6500元,但是還款、罰息時都按照1萬元執行。如果到期還不上錢,還將產生高額的逾期管理費。
而在借款人的身份核實方面,出借人表示,如果借款人可以提供工作、房產等證明會更有利于借款,如果借款人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那么需要提供的是學校證明、學信網賬號密碼、芝麻信用分等其他證明。在問到是否需要提供擔保后,出借人表示要先審核過學生身份后再詳談。
風口上的校園藍海,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良莠不齊的公司,從事后的催收方式來看,個別校園貸的前身甚至可能是高利貸,或者和高利貸瓜葛頗深。事實上,校園貸的模式,起步于民間。商業通常誕生在最接近需求的地方,學校周邊賣手機的小店以前就做過手機分期。店主資金不夠,就靠多辦幾個信用卡,先刷卡購機,每個月學生還款后店主再去還銀行。
這是校園貸的雛形。在P2P的集體高潮過去后,校園貸的高潮就來了。如同當年的線下財富公司轉型為P2P模式一樣,不少高利貸也打上了校園貸的幌子。曾有媒體爆料,能做“裸條”的一般是私人貸款公司,借錢的女生通常之前有逾期記錄,在正規平臺一般是借不到錢的。這些公司中,不少是“正經”的高利貸,這也是他們能把裸照當作抵押的原因。從法律角度,裸照并不屬于抵押物,而是個人名譽的一種。
從新聞報道來看,部分校園貸幾乎沒有風控能力和意識,比如不少平臺會重復借款給同一個已經有逾期記錄的學生,甚至在家長抗議并且和平臺協商后,繼續私下借款給該學生。這也導致校園市場的藍海屬性在逐步降低,風險也相應增大。部分機智的校園貸已經開始脫離這個標簽。以最早介入的分期樂和趣分期為例,都先后開始覆蓋白領群體。從學生的借款路徑來看,順序大多是銀行-校園貸-高利貸。因此,“李鬼”們成了校園貸被妖魔化的催化劑,通常,他們都有更低的門檻,以及更粗暴的催收方式。
雖然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未經批準在校園推廣網絡借貸的要依法處置。但目前,對于校園貸并沒有真正的監管起來,甚至于也沒有明令禁止的條例。
政府“有形之手”應該營造良好的市場與政策環境。如出臺更加具體的、操作性更強的配套細則,并實施常態化監管,用法律武器捍衛政策的權威和執行力;放松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管制,讓正規合法的信貸機構走進校園,引導市場充分競爭等。重點是提高借貸門檻,尤其是強化借貸平臺的審核力度,嚴防冒名借貸問題。
對于校園貸問題,除了加強監管,更要精準打擊,必須及時補上漏洞,嚴格區分合法借貸與金融詐騙,對某些打著校園貸的幌子給大學生“挖坑”的借貸平臺,該取締要取締,該重罰要重罰,不能手軟。有效遏制校園貸亂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長。此外,大學生也要不斷加強對風險的識別和防范能力,同時少些虛榮心,避免過度透支消費。
盡管有教育部、銀監會等部委曾多次發文提示校園貸風險,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發配套細則。令人遺憾的是,在百般呵護下,一些大學生依舊沒能逃脫非法校園貸的“魔爪”。這從客觀上證明了大學生的借貸需求旺盛,只有為大學生提供渠道暢通、手續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貸服務,讓校園貸在法治化市場化的軌道上運行,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如果市場需要校園貸的存在,監管層也會考慮是否該一刀切,或讓其繼續存在,采用更加強效的信息披露方式開展。目前,校園貸的監管政策發布主體僅以地方性互金協會為主,政策宣示效果已經有了,但缺乏強制約束力,同時也存在地域間政策不均衡的問題。未來政策的真正落地,還需要全國性監管機構發布統一的監管原則。
除了監管以外,作為學生和家長、學校,又該怎么做呢?提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從學生角度來說:
1.認識自己,學會選擇:選擇正規合法的平臺,對產生投資或者借貸關系的公司以及公司里面的管理人、背景盡可能了解。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2.管理自己,拒絕投機:妥善管理自己即能調控自己。投機者瘋狂,投資者理性。理性選擇,積極的尋求有效的幫助,比如家長。千萬不要有任何僥幸的心理。
3.激勵自己,懂得取舍:年輕人思維敏捷、想法大膽,想要創業值得鼓勵,但創業并非兒戲,成功的少之又少,成功了能堅持住的更是寥寥無幾。根據自己和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從社會角度來說:
1.舉行“適用校園貸款構建和諧校園”校園貸風險宣傳教育主題系列活動,讓學生正確的學會選擇。
2.校園貸有其積極意義,而高利息也意味著高風險,加強校園網貸平臺社會輿論監督勢在必行。
3.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風險識別能力相對欠缺,學校和家長要注意培養學生們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消費觀,形成良好的投資理財習慣。作為過來人,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和鞭策著年輕人前進,讓他們少走彎路,積極嘗試。
4.高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實驗建設,把創業的有生力注入到學校的理論教學實踐中來,專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創業資源和精準的創業指導、創業分析。
對于“校園貸”中的各種亂象,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但“裸條借款”的觸目驚心之下,也沒有理由任其繼續“裸奔”。有序監管,它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解開“經濟之困”的鑰匙,而不是潘多拉的盒子。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