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進
德國最好的中小學是什么樣子的?
文/孫進
德國最好的中小學是什么樣子的?十年前,這尚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人們不知道哪些中小學是德國最好的。不過今天,人們已經可以找到答案了。2006年,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和海德霍夫基金會共同設立了“德國學校獎”,每年評選出1所年度最佳學校和4至6所優秀學校,并由德國聯邦總理、總統或者外交部長親自向獲獎學校頒獎。德國學校獎是目前德國水準最高、獎金額也最高的學校獎項。十年來,已經有10所學校獲得了最佳學校獎,另有51所學校獲得優秀學校獎。通過對這些獲獎學校進行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德國最優秀的中小學是什么樣子,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對我們有何啟發?
德國最好的中小學都很重視讓學生共同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不是相互競爭。例如,在瓦爾特堡小學(2008年度最佳學校),1至2年級的學生在一起學習,3至4年級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可以問身邊的同學。當同學也不知道時,他們再去問老師。這么做的好處是:高年級學生通過向低年級學生講解內容,加深了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新的學生也很快就進入了幫助者的角色。經過四年的學習,學生們既是得到過幫助的新生,也是幫助過其他學生的“小專家”。
讓學生合作學習在德國的中小學非常普遍,形式也多種多樣。在利希滕貝格總合中學(2011年度最佳學校),學生被分成六人一組,共用一張課桌,組成一個“同桌團隊”。他們在整個學期中都在一起學習。遇到問題和困難,大家會進行討論,互幫互助。在新的學期,學生們會被重新分組,以便于他們有機會和其他的同學合作。學生們可由此學會團隊合作,不僅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同時也為其他同學的共同進步承擔責任。德國腦科學專家胡特納指出,在一個異質的團隊中,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更好。而在同質性的群體中,學生更傾向于將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
德國中小學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學生大都就近入學。因此,同一所學校的學生差異性比較突出。一個班里既有會德語的學生,也有不會德語的學生;既有智力超常兒童,也有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因為不少學校實行全納教育,殘障兒童和正常兒童在同一個班里上課的情況也很常見。因此,能否成功應對學生的多樣性,成為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獲得德國最佳學校獎的學校都能成功地應對學生異質性的挑戰。其中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個性化教育。
在敘斯特漢斯小學(2016年度最佳學校),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學習的內容不完全相同。每一個孩子都自己負責自己的學習。該校的教師認為,教師應該向學生靠攏,即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不是反過來。例如,有的孩子在入學時便可以閱讀,教師便沒有必要通過講授字母而讓他感到無聊。教師們會為每一位學生制作一個“學習地圖”,以形象的方式展現出孩子們在數學和德語科目的學習進度。他們會定期和學生坐在一起商討下一步學習的內容。那些具有高天賦的學生可以獨自提出學習計劃并將其付諸實施。
在巴門總合中學(2015年度最佳學校),殘疾學生和其他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教師們會針對學生的優缺點制定具體的發展目標,例如對于擔心犯錯而不敢發言的學生,鼓勵他積極發言,讓他“勇于嘗試,敢于犯錯”。天賦很高的學生可以通過“旋轉門項目”在專業課程中完成自己的學習項目,或者參加高年級的課程。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從大量的課程或項目活動中自由選擇。
在敘斯特漢斯小學,就連最年輕的學生也可以自己決定,他想要單獨學習,還是和別人一起學習,想要學習什么內容,以及在哪里學習(在教室、學習工作室、圖書館,還是在明亮的學校大廳)。學校在給予學生選擇自由的同時,也重視讓學生學會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要學會規劃和安排自己的時間,落實學習計劃并在之后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
在諾伊霍品基督教中學(2012年度最佳學校),學生們獨立自主地從他們的工作任務本里選擇學習內容。每個人都能夠自己決定,他想在某個題目上花多少時間。每個人都有一個“公文包”,他們在里面記錄自己的學習進展,遇到的問題,并評估自己已掌握的知識水平。
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們在這里學會的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評估的能力對于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德國最好的中小學都重視讓學生當家作主,通過學生議會或學生委員會等制度讓學生參與決定學校的事務。例如,在羅斯托克的耶拿規劃學校(2015年度優秀學校),由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委員會定期開會。討論的主題涉及學校發展、課程、教學、食堂飯菜、師生矛盾等各個方面。學生代表還會參加各專業教師的會議,提出他們自己對課程的看法和期待。學生與任課老師一起討論未來幾周的教學主題,也是很常見的現象。該校的校長普朗特認為:“沒有學生參與就沒有好的課程”。
民主參與可以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增強其責任感。正因為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和改變些什么,所以,學生懂得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民主參與活動中的辯論、協商和妥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德國最好的學校不但鼓勵和支持同一年級同一科目的教師相互合作,還鼓勵教師進行跨學科、跨年級地合作。
在諾伊霍品基督教中學,數學教師在上數學課時與藝術教師合作,讓七年級的學生為其數學作業配上一幅卡通插圖。比如,其中一個數學作業是:比爾肯湖附近的露營場地計劃在下一季度提高12%的使用費用。如果凱爾的祖父母至今為其房車每一季度所支付的使用費用是410歐元,那么下一季度的使用費用將是多少?學生被分成三人一組,合作完成這一作業。他們畫出了房車和草地,列出了價格表,畫了一個帶有問號的小人兒。當然,他們還要解答這一數學問題。為數學作業配插圖要求學生首先要理解問題,然后才能畫好,這樣,左腦和右腦就被聯系起來了。這種教學形式也讓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簡單有趣了。
德國最好的中小學將學生父母視為最重要的教育伙伴,重視與學生父母的合作,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父母參加學校的活動。
在羅伯特·博世總合中學,父母會作為志愿者帶著孩子們參加一些團體活動。例如,在5年級和6年級,父母們帶著孩子籌備圣誕節義賣,帶領孩子們動手制作義賣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標牌和道具等。其他的父母志愿者有的與學生一起制作果醬或者在體育館玩曲棍球,有的陪著學生在排練戲劇節目……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父母有機會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日常生活。學校也可以將父母變成有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教育資源。
除了這種形式的父母參與之外,德國學校和父母的合作有時也包括對父母的咨詢、教育和培訓,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多特蒙德市小基爾街小學(2006年度最佳學校),學校早在學生入學前便開始和父母合作,邀請父母參加座談會,與父母交流和孩子入學有關的問題,讓他們參觀學校,為孩子入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二周,該校還會安排一個父母對話日,讓教師和父母溝通,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教師會邀請父母聽課,熟悉特定的練習形式,并讓他們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做練習。這么做的目的是讓父母可以在家里更好地輔導孩子。
當然,德國最好的中小學還有許多其他的特點,例如:卓越的教學質量,特別是能夠讓各種水平的學生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不是僅僅將好的學生苗子教好;能夠平衡家庭條件不利對學生的消極影響;重視教師專業發展;重視與所在的社區及校外伙伴合作;重視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作為學習型組織,能夠持續不斷地自我改進,等等。
由此可見,在德國,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優秀有多方面的標準,而不僅僅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都不是只考高分的學生,而是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樂于助人,能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負責,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而是為其參與實際生活和推動社會進步作好準備。
(編輯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