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最可能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選:墨翟
“力”之定義“刑之所以奮也”比牛頓闡述力學早兩千年
物理學一直是諾貝爾獎的重要獎項。中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斐然,在熱學、力學、光學、聲腔學、電磁學等領域,都有過重要的發現和發明。為全球人熟知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只是其中“小技”而已。
在古代科學家中,成就最為突出且具開拓性的,當推墨翟。
墨翟,即大家常說的墨子,魯國人(還有一說是宋國人),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等齊名,其所創學派被稱為“墨家”。只是因為人們更多關注他在思想、教育和軍事方面的成就,而忽視了他的“科學家”身份。
墨翟的科學家榮譽,源于其在物理學研究上的貢獻。墨翟的物理學成就,主要反映在力學和光學領域。如今大家熟知的杠桿、滑輪、浮力、光的反射、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像原理等,墨翟都有研究,其科研成果集中收錄在《墨經》一書中。
《墨經》是墨翟和他的弟子們共同完成的杰作。墨翟關于“力”的定義是從人類的體力概念引申出來的。墨翟把人體稱為“刑”,即“形”;把人通過舉、持、擲、擊等方式而產生的運動轉移變化過程,叫作“奮”,此即墨翟給“力”下的定義——“刑之所以奮也。”
墨翟是中國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給“力”定義的學者,概述了物理學中“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此定律的發現者牛頓,在墨翟死了兩千多年后才出生。
類似這樣的物理學發現,在《墨經》一書中記載不少,比如對“浮力”的認識,也是墨翟的重要發現,這和后來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所建立的浮力原理完全相符,但卻比阿基米德早了兩百年。
浮力原理在古代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記載,漢末風云人物曹操之子曹沖,便曾經利用水的浮力,稱量大象的體重,此即著名的“曹沖稱象”典故,而曹沖當時還是個孩子。
如果墨翟活在今天,完全有資格與阿基米德、牛頓這些西方大科學家比拼,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可能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人選:葛洪
“殺所咬犬取腦敷之”是免疫學在臨床上的最早應用
中國古代科學家在生理和醫學領域的貢獻,同樣不簡單。
從《三國志》記載來看,漢末名醫華佗已用麻沸散(麻醉藥),對病人實施大型外科手術。《三國演義》中甚至稱華佗提出給有頭疾的曹操“開顱醫病”。華佗是否真的做過開顱手術不得而知,但考古發現證實,古代中國人確實做過開顱手術。
在山東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曾發掘出土一個距今約5000年的成年男性頭骨,該頭骨右側頂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徑為31.25毫米的近圓形顱骨缺損,此缺損邊緣的斷面呈光滑均勻的圓弧狀。2012年我曾專門去山東博物館觀察此頭顱并了解到,經中國考古界、醫學界、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專家研究論證,確認該顱骨曾成功地做過開顱手術。
古代中國人在免疫學上的成就更是世界醫學界所公認的。
大家熟知的“以毒攻毒”,就是一種免疫學治病思想,至少在公元四世紀時,古代中國人已將免疫學進行臨床應用。晉人葛洪在科研領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煉丹、醫藥等都有建樹,在其《肘后備急方》中有一“療猘犬咬人方”,便是免疫學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療猘犬咬人方”點明,在被狂犬咬傷以后,把咬人的那只狂犬殺掉,將犬腦敷貼在被咬的傷口上,便可以防治狂犬病,即所謂“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狂犬的腦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及病毒抗體,此方就是“以毒攻毒”,以提高抗病能力,這也是人類狂犬病預防接種的發端。
古人在免疫學上最驕傲的成果,當屬發明了預防天花的“種人痘法”。
天花,古稱“虜瘡”,此病約在公元一世紀的漢代傳入中國,因為是從西域俘虜身上傳染的,所以時人稱為“虜瘡”。
天花傳染很快,死亡率極高,尤其到了明清時期,天花幾乎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頭號疫病。終于在十六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據清俞茂鯤《痘科全鏡賦集解》中所記,在明隆慶年間寧國府太縣(今安徽太平縣)開始種痘,由此推廣到全國。
人痘接種法不久便傳到國外,后來更為安全的“牛痘接種法”都是在此基礎上發明的,數不清的人免于天花之災。
最可能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人選:中國煉丹家群體
煉丹用的“中國雪”“中國鹽”影響了人類化學學科
古代中國科學家在化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實比物理學更為突出,運用更廣,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列舉出了古代中國人所發明創造的一百項“世界第一”,其中不少是化學領域的。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火藥,便是古代中國化學家的發明。古人在合金發明、醞釀發明、金丹術、陶瓷工藝、染料油漆等領域,也無不領先于世界。其中的金丹術,是古代中國化學家最為拿手和熱衷研究的項目。
金丹術又稱“煉丹術”,因為被古代貴族歪用、有意神化而變得神秘,但它并不是偽科學。煉丹術是基于古代中國人“求長生”之愿望而發展起來的,又稱“方術”。方術在中國出現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的記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秦始皇求“不死藥”。
西漢時,漢武帝劉徹同樣希望“長生久視”,于是在民間廣求丹藥,煉丹逐漸盛行,隨之出現了一批燒丹煉汞的方士。這些方士即“煉丹家”,如果從化學學科理解,他們無疑是中國最早的化學家。煉丹家最早使用和研究的材料是丹砂,“煉丹術”或因此得名,其方法分為火法與水法兩種。
煉丹術在化學上的貢獻,反映在對汞、鉛、砷、礬及黃白術等研究上。汞,即水銀,古代中國煉丹家很早便開始研究水銀的變化,并合成了紅色硫化汞。這種汞可以說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化工產品之一,“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其實就是煉丹過程中發明的。
一般認為,化學這門科學是在歐洲中世紀煉丹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歐洲中世紀煉丹術源于阿拉伯煉丹術。阿拉伯煉丹術哪來的?源頭在中國,中國煉丹家很早就使用古希臘和埃及人所不知道的硝石和硇砂。
與古代中國煉丹家追求“大還丹”“不死藥”一樣,古代阿拉伯煉丹家也追求這種萬能藥劑,叫作“耶黎克色”,也稱“哲人石”。煉丹所用的硝石在阿拉伯和埃及叫“中國雪”,在波斯叫“中國鹽”,可見中國煉丹家在化學領域的影響力之廣。
如果在古代化學家中選出諾貝爾獎得主,當推以魏伯陽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煉丹家群體。
最可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選:子貢
提出“貴玉賤珉”乃商品供求關系之“物以稀為貴”理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學者已注意到了市場經濟規律,形成了一套市場經濟理論。“物以稀為貴”一說,就是這一時期的經濟研究成果。
“物以稀為貴”,是世界公認的理論,其首先提出者為子貢。
端木賜,即子貢,孔子的學生,是當時名揚各諸侯國的商業天才,善于賤買貴賣,從中牟取巨額利潤。子貢具有超強的市場觀察和預測能力,市場預測沒有不準的,孔子多次夸獎他。據《論語·先進》記載,孔子曾將他與另一得意門生顏回作對比,稱“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這里的“億”,即“臆”,孔子這話的大概意思是,端木賜不聽命運的擺布,去做買賣,觀測行情,屢測屢中。
子貢關于商品供求與價格關系的理論,直接體現在他和孔子的對話中。據《荀子·法行》中所記,子貢曾對孔子稱,“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
珉,也是一種玉石,在子貢看來,珉石之所以沒有玉值錢,不被人們看重,原因是珉石太多了,這正是“物以稀為貴”理論的核心所在。
當然,這種供求關系理論之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與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當時,各諸侯國都強調發展經濟,商品交易趨于活躍。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如管仲、李悝、吳起等,每人都有一套經濟理論和治國之道。
如果穿越一下,子貢獲諾貝爾獎提名,成為最后贏家也許并非意外。
最后要說一下的是,在文學領域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古代中國人,從《離騷》的作者、戰國人屈原,到《紅夢樓》的作者、清朝人曹雪芹,誰獲獎都當之無愧。至于諾貝爾和平獎,有資格得獎的中國人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