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2016年最大的科技新聞是不是“引力波”還有待觀察,但2016年過去的兩個月里最大的糗聞恐怕是“諾貝爾哥”事件。
5年前,初中文化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在某電視節目中展示自己的“新理論”,提到了引力波、物質波、粒子等概念,遭到主持人和方舟子等嘉賓的質疑和譏諷。近日,引力波被美國科學界證實,于是有諸多網友翻出老賬本,為郭英森打氣撐腰,呼之為“諾貝爾哥”,并揚言方舟子等人“欠郭英森一個道歉”。
各位或許會笑暈,但我笑不出,我只有慚愧和惶恐。因為,20年前我也曾為“民科”捧過一次場,報道過一位自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中學數學老師。若干年后,我打探到那位老師的境況,因為一心撲在“研究”上,妻子跟他離了婚,日子過得很慘淡。我惴惴不安,為自己曾經搖旗吶喊使他愈發癡迷懊悔不已,真想給他一個道歉。
我雖是文科出身,但對科學沒少興趣,皮毛還是知道一些。要說我完全相信一名中學老師能證明“1+1”,恐怕不至于;但問題是我信了,而且寫了熱情洋溢的典型報道,“鼓舞”了那位老師,也“激勵”了不少讀者。當然,更是鬧了個笑話。為什么會這樣?問題恐怕是出在動機上:我不是為了客觀記錄一個科學事實,而是致力于宣傳推介一個“為科學獻身”的模范人物。弘揚某種精神的熱切沖動,讓我喪失了常識性判斷能力。
我想,被蒙蔽的不止我一個人。至少,我的主管領導沒有阻止我,那篇文章甚至后來還被評了獎。這種集體無意識沖動,與我們從小所受的科學教育不無干系。課本上的科學家故事告訴我們,牛頓、瓦特因為偶然事件,而獲得了重大科學發現;愛因斯坦、愛迪生都是笨孩子,但憑著個人鍥而不舍的精神,也終于取得了成功。這些故事,或因其對偶然性的突出,容易讓人產生“野百合也有春天”的錯覺,誘導普羅大眾也去碰運氣;或因其對拼搏精神的片面強調,使人誤以為即使沒受過專業訓練,舍得苦干也會有收獲。何況,這些“經典”故事并不靠譜,很多后來都被證實是假的,比如愛因斯坦的智商就是超級高。這些失當的科學教育,其實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的“精神原子彈”思維的延續,蒙蔽了不少人,也助長了“民科”的信心。
近些年,經過科學界、教育界、傳媒界等的共同矯正,人們慢慢認識到,科學研究需要過硬的專業素養,不是誰想玩票就可以玩的。饒是如此,無視科學規律、違背科學常識的事仍時有發生。比如,“諾貝爾哥”事件發生后,百度百科也修改詞條,把郭英森當作提出“引力波”概念的第一人。
推而廣之,科學素養的闕如,科學精神的淡薄,在這個社會早已是普遍現象。長官意志、摸腦殼決策、獻禮工程,都是其病癥。看來,還得大聲呼喚“賽先生”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