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質期是個法律概念,根據《食品安全法》及有關標準規定,保質期是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質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
通俗講,保質期關鍵就兩點,能吃且好吃。即除了安全性之外,還要保證食品風味以及營養成分不流失。保質期不僅僅是一個期限,它的好基友貯存條件也必須同時在食品標簽中標出,通常有:常溫、避光保存、冷藏保存、冷凍保存等。
保質期怎么確定?一般來講有三種辦法。
第一種是謹遵國家標準。國家規定30天,你不能寫1個月。第二種是企業通過保質期實驗來測量,又稱技術保質期。一般是在研發階段,將食品放在不同溫度、光照等條件下,來測量不同時間段食品的屬性變化,除了各種化學成分要合格,風味顏色質地也要過關。第三種是通過類比市場同類產品來確定保質期。也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草莓牛奶的保質期可以參照香蕉牛奶。
那么有人又要問了,保質期前一天后一天,差距有那么大嗎?僅僅因為敲響了午夜十二點的鐘聲,食品的魔法就消失了嗎?
其實呢,也沒這么夸張。任何質變都不是一夜達成的,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以酸奶為例,存放時間越長,酸奶中的活性乳酸菌數量會慢慢變少,而對于鮮牛奶來說,冷藏過程中會逐漸生成低溫菌落,產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質而使牛奶產生異味或者變稠,引起風味變化。
但是,在保質期內,這些指標都是合格的,過了保質期,量變也就引起了質變。
當然重點是,你在保質期內吃出問題,商家會對你負責,但是超過了保質期,吃不吃出問題都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