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國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在2016年2月2日的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中唱響,被網友稱為“最暖心的春晚歌曲”。
這首歌由綠地、金沙、李胤作詞,孟勇譜曲,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文雄監制。
這首歌脫胎于全國推進精準扶貧的策源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講述的是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走訪時,與苗族大媽石爬專交流的故事。當時,總書記走進貧困戶石爬專家中,因為石爬專家里沒電視,認不得總書記,便問習近平:“該怎么稱呼你?”習近平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務兵。”并稱64歲的石爬專為大姐。
這一細節,正是《不知該怎么稱呼你》開頭那幾句。
讓文藝的芳華永遠為人民綻放
作為這首歌的幕后“總導演”,是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文雄在親筆撰寫的《讓文藝的芳華永遠為人民綻放》一文中,介紹了這首歌曲的來龍去脈——
這幾天,《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在網上持續走紅,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很多同志給我打來電話或發來短信,表示歌曲反響這么好,問我作為“總導演”有什么感受。我想來想去,覺得歌曲的成功,最關鍵的是有湘味、有溫度、接地氣,唱出了老百姓心靈深處的聲音,觸及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湖南是全國扶貧攻堅重點省份,有51個國家和省級貧困縣、8000個貧困村,到去年底還有近500萬貧困人口。盡快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夢,是三湘父老特別是貧困地區群眾的迫切需求和深切呼喚。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深入湖南貧困地區調研,在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首a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使湖南一下子成為全國推進精準扶貧的策源地。
對于花垣縣,我不陌生,20年前陪省委主要領導到花垣足足做了13天的調查研究,寫了《扶貧攻堅要啃硬骨頭》的調查報告。
2015年5月,也就是總書記視察湘西一年半后,我第26次來到湘西,專門花了兩天時間重走總書記當年的考察路線,一路下來,看到十八洞村和湘西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回來后,我撰寫了《號準脈、看準病、開對方——關于湖南花垣縣精準扶貧的調查報告》,總結了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扶貧工作情況,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我始終認為,脫貧是貧困地區老百姓的“心聲”,是凝聚民族偉力的“宏大敘事”。抒發這個心聲,反映這個宏大敘事,營造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2015年8月底,我到省委宣傳部工作后,心中就醞釀了一個想法,創作一首反映十八洞村、反映三湘人民脫貧奔小康的歌曲。
9月中旬,我把省文聯的負責同志請到辦公室,交代了這項“特別任務”。兩位詞曲作者到十八洞村進行采寫,很快給我送來了《苗寨陽光》的歌詞。
我看了以后,感到歌詞比較空,不夠樸實、不接地氣,很有必要還原歷史場景,從具體細節中汲取創作靈感。
當“不知該怎么稱呼你”這句話進入我的耳際時,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你千里萬里來到苗寨里;不知該怎么稱呼你,你風里雨里走進我家里”,歌詞由此展開。當詞曲作者寫好初稿后,我覺得歌詞變化不多,起伏不大,主題不突出,又修改了“摸棉被、揭米缸”,“拉家常、細叮嚀”,并融入“精準扶貧”的主題思想。應該說,這首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也說明一個道理,文藝創作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12月底,歌曲的錄音音頻完成后,我對曲譜、音頻、演員等作了審定,也算是歌曲的第一個聽眾了。這期間,不少參與歌曲音像制作的同志跟我講,錄制時都聽哭了,感到這歌太走心了,唱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今年1月下旬,全省兩會召開期間,我特意參加了湘西代表團討論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分組會議。
會上,和湘西的人大代表又交流到脫貧攻堅的問題。
很多代表談到,我去年到十八洞村調研后寫的調研報告,等于對湘西扶貧工作作了一次宣傳。
我講,其實我到宣傳部后抓的一個重要事,就是宣傳湘西,給湘西寫了一首歌,把它傳唱開來,即將在湖南衛視春晚上播出。
代表們聽了都非常的振奮和期待。現在這個歌播出來了,這首從十八洞村飛出來的暖心歌,在苗寨里又把人們帶回到當年感人的一幕幕場景之中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歌詞只有169個字,3分28秒長,看似樸實無華,背后道出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與人民群眾手拉手、心貼心的百姓情、百姓緣,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小康的大情大義。
總書記講,“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湖南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產強,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以作品為中心抓精品創作、以人民為中心抓創作導向、以人才為中心抓隊伍建設,把湖南故事講出來、講出彩,寫有“溫度”的作品,做“暖心”的文藝工作者,是能夠出精品力作的,《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體現的正是對藝術理想的不懈追求,對創作導向的可貴堅守。
我由衷期盼,全省文藝界把總書記提出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為創作根本途徑,更多沉下去、貼地皮、走基層,創作出更多有湘味、有溫度的扛鼎之作,讓文藝的芳華永遠為人民綻放。
再說《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搶頭條”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緣何能在春節期間“搶頭條”?
因為走心、暖心。一位網友在留言中說,歌詞感人至深,讓人心頭一熱,充盈滿滿的正能量,唱出了老百姓心靈深處的聲音,觸及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因為立意高遠、樸實親切。曾創作《春天的故事》的著名作曲家、中國大眾音樂協會主席王佑貴稱,歌詞寫得非常樸實,切入點也很獨特。
因為有湘味、有溫度、接地氣。歌曲帶有濃郁的苗族風味,深情、歡快,易于傳唱。湘西老百姓已把它改編成土家、苗族等多個語種的版本。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是猴年春節湖南人民奉獻給全國人民的一道佳肴;《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是一個現象,在這個醉人的春天里散發出迷人的魅力,也給文藝創作帶來很多思考與啟迪。
不必諱言,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苦難,已成為中國人永志不忘的一種“民族記憶”。吃飽穿暖,曾是一代代人為之奮斗和追求的樸素愿望。《不知該怎么稱呼你》雖然是從總書記和老百姓親切交流交心的場景切入,但涉及的是扶貧攻堅奔小康的大主題,奏響的是“全面建成小康、實現百年夢想”的時代強音。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但誰也不會否認,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各地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差異很大,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習總書記早就發愿,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脫胎于全國推進精準扶貧的策源地十八洞村,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必然。這首歌的傳唱,已經并將繼續鼓舞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關鍵戰。
文藝是時代的精神觸角。文藝工作者要“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做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觸摸時代脈搏,捕捉時代氣息,感知現實、燭照未來。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履霜以知堅冰必至”的預見,創作出發時代之先聲、成時代之號角的精品力作,奏響新時代的正氣歌,提振人民的精氣神。
在泛娛樂化的當下,我們尤其需要反映主旋律的文藝。省委書記徐守盛曾叮囑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弘揚主旋律的主樂手、堅守主陣地的生力軍、聚集正能量的工程師。
當然,說文藝要高揚主旋律,反映時代的宏大敘事,并不是要文藝直接唱中心演中心。主旋律不是要空洞高調,宏大敘事不能概念化、標語口號化。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講的是扶貧故事,但并不直接唱扶貧。它唱的是習總書記千里萬里、風里雨里來到苗寨里,真真切切體察民情;總書記和老百姓坐在一條松木板凳上,手握著手,像鄰居串門般隨意聊天。
這樣的景象,毫無違和感,“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你愛我們老百姓,我們老百姓深深地愛你”。這樣的結語,也毫不牽強,毫無生硬感。總書記“以百姓之心為心”,老百姓也把總書記當作自家人。
這樣的歌,描述的是日常情景,聚焦的是人與人的心靈交融,抒發的是真實自然的情感。這樣的歌,就能唱出老百姓心靈深處的聲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最自然、最生動、最豐富的介質,它最容易觸摸到人心柔軟的地方。文藝作品只有真正反映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愛所恨,才能打動人心,才會有感染力、穿透力、傳播力。《春天的故事》為什么經久不衰?因為它是改革開放年代人們的共同心聲。《平凡的世界》為什么年年都是暢銷書,因為它敘說的是平凡人們的奮斗與挫折,歡笑與淚水。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訴求,對文藝作品的質量、品位、風格有了更高要求。但是,無論怎么變,文藝以“情”字打底、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不會變。要始終堅持對百姓的口味,合百姓的心思。
《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就是契合了老百姓關心的“點”,點中了老百姓情感的“穴”,表達了他們有血有肉的真感情。
“為人民而歌”之于文藝創作,好似骨中的鈣、肉中的血,須臾不能離棄。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文藝的芳華為人民綻放,才能芳香四溢。
文藝工作者必須關注著人民的關注,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樹高千尺,根在大地。文藝之樹只有“根”在民間,“干”才挺拔,“枝”才繁茂。
回到《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很多專家學者都說,這首歌的詞曲可謂鉛華洗盡,不事雕琢。歌詞是大白話,娓娓道來,徐徐展開,最后自然升華。歌曲整個節奏就像湘西人敲起苗鼓,跳起舞蹈,歡快激昂。整個歌曲富有苗歌風格,令人百聽不厭。
著名詞作家石順義也說,《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很接地氣,感覺很親切。主旋律的作品往往容易寫得“假大空”,越是這樣的題材越要接近生活,才會讓老百姓喜聞樂見。
在這方面,老一輩文藝家為我們樹立了典范。
白誠仁,這位人民藝術家,數十年如一日,走遍三湘四水,進行深度采風,從湖湘民族民間音樂汲取豐富的養料,創作出1000多首樂曲,包括《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小背簍》等經典之作,被人們稱贊為“湖南民歌之父”。
與生活為伴,拜人民為師,遵循文藝的正途大道,尊重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文藝工作者就能創作出既風行一時又傳之久遠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