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凱
就讀于上海大學的同學在過年回家的時候,往往少不了以下這段對話。
“上大學了呀,上的是哪所大學呀?”“上海大學。”“上海哪所大學?”“就是上海大學啊!”
我們不難發現,能夠直接以城市名字冠名的大學,往往都是聞名遐邇的大學。例如北京大學啦,武漢大學啦……但是,上海大學(以下簡稱“上大”)卻是一個例外。相對于響當當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大并不起眼,卻又偏偏掛上了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名字,這難免會引起開頭那樣的笑話。一所冠以“上海”的大學卻沒有與上海匹配的名氣,這很容易讓人起疑——上大,會不會是什么“野雞大學”來以假亂真呢?
這么想那可是錯看上大了。
上大不僅是一所“211工程”高校,還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歷史上的上大存在于1922年至1927年間,由東南高等專科師范學校改建而來,首任校長是著名的教育家于右任先生。瞿秋白、戴望舒等文化界名人都曾就讀或就任于上大。
在五卅運動期間,上海曾經流行這樣一句話:“武有黃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上大師生一直是愛國運動中的先鋒隊。上大的校區被英軍占領了,于右任先生就帶領師生們租民房辦學。1927年,上大被迫停辦,光輝的歷史就此暫告一段落。現在,上大校園里的溯園就是專為紀念這段歷史而建的。
現在的上大則是于1994年由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原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并而成的,首任校長為錢偉長先生。嶄新的上大做到了優勢互補,理工科專業有上海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底子,文科專業有復旦大學分校(原上海大學)的不俗實力。此時,上大真正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
高中畢業生往往不太了解大學專業,填志愿時難免過于草率。錢偉長先生開全國之先河,首先在上大實行了大類招生制和三學期制。
大類招生制指的是上大在招生時不分具體專業,而是以人文、經管、理工3個大類專業來錄取新生,同學們在大二時再根據大一的成績和高考分數來選擇具體專業。這樣一來,新生將有機會接觸大學里的各門課程,對各個專業有所了解后再決定具體專業。
顧名思義,三學期制則是指一年有3個學期,也就是每年的秋季學期被分為了兩個學期。這使得上大的同學們作息有些怪:別的同學在放假,他們在復習考試;他們到處游山玩水時,別的同學已經開學上課了。
總而言之,“考上大學后就可以放松去玩”這種想法在上大是一點都行不通的。上大的同學可以建立更開闊的學科視野,做出更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但由于學制的特殊性,他們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
上大能有今日的成績,被譽為“中國力學之父”的錢偉長先生功不可沒。
錢偉長先生熱愛上大,寶山校區的總體規劃圖就是他拿著尺子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他說讀書的地方要有靈氣,寶山校區便有了泮池。他說下雨天也要讓同學們能在校園內便捷地穿行,教學樓間便有了可以避雨的回廊。他設計的女廁數量比男廁多,有人提醒他這不符合標準,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創造一個標準。”
在2005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他聲淚俱下地說:“上大的校訓,不能只是‘自強不息’,還要加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學們,天下是百姓的,百姓的事你們是否放在心上?”錢偉長先生的發問使得同學們陷入了沉思。
近幾年,上大沒有辜負錢偉長先生的期望,發展勢頭十分猛烈。在20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上大名列全國第15位、亞洲第75位、全球前500位。作為一所只有二十幾歲的高校,上大能夠取得這樣的名次已屬不易。
上大的一些學科已經初步具備了特色。理科方面,材料學作為傳統優勢學科,得到了重點扶持與培養;文科方面,社會學學科排名已經進入了全國前列。
現在,年輕的上大的確尚不足以與“復交同”相爭。不過,我們有理由期待,再給上大多一些時間,上大將會與上海的美名相匹配,真正成為能夠代表上海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