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個貫穿古今的中國文化符號

2016-03-23 04:58:16李祥林
文史雜志 2016年2期

李祥林

摘 要:川西北岷江上游藏羌地區廣泛存在帶有“卍”字的符號。這種具有太陽崇拜與生殖崇拜意義的文化符號在甘肅、青海地區馬家窯文化中也大量出現。由此推知,在原始社會后期,西北氐羌先民已逐漸向今四川阿壩地區遷徙。

關鍵詞:岷江上游;“卍”與“十”字;馬家窯文化;太陽崇拜

“古羌源流與馬家窯文化”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歷史話題,也是一個不乏當代意義的現實話題。本文以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區民族文化符號“卍”或“卐”為主要對象,結合古與今、文獻與田野、民俗藝術學與文化人類學,就此進行考察和論述,以供同仁參考。

史稱“江源”的滔滔岷江,發源于岷山南麓,流經松潘、茂縣、汶川,匯聚黑水河、雜谷腦河等,穿越高山峽谷,自北向南而來,注入川西平原。2011年3月,筆者去汶川考察。2008年“5·12”地震后新建的“西羌文化街”位于岷江東岸威州大橋和紅軍橋之間地段,這里匯集了碉樓、民居、編織、刺繡、彩陶、石磨等種種文化符號,據稱是“以西部羌族村落風格的建筑為主,是汶川的核心商業街區之一”。這里沿江步行道側的園林景觀做得不錯,人文氣息濃厚。園中草坪上,點綴有幾處刻意仿照古代彩陶器物如瓶、罐、缽等的雕塑。其中,一個巨大的底色土黃而紋樣黑色的帶耳盆缽形器物引起我注意:那上面繪有“卍”字符號,十分醒目。以仿古彩陶做當代園林中的符號式景觀——川西北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這種文化創意并非空穴來風,自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順著217國道上行,從汶川來到茂縣,走訪岷江西岸災后重建的“中國羌族博物館”,可以看見種種在當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器物,其中確實不乏古韻悠悠的彩陶。古陶在川西北羌區考古中的發現,迄今仍不時有新的消息傳來。例如,地震后在對汶川布瓦山上的黃泥碉樓進行維修時就發現一處距今約48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夾細砂褐陶、黑褐陶、泥質灰陶為主,其次是泥質黑陶、紅褐陶等,夾砂陶多為夾較細的石英顆粒;陶器紋飾包括細繩紋、劃紋、細泥條附加堆紋、粗細瓦棱紋、戳印紋、凹弦紋、鋸齒狀花邊口沿裝飾等,泥質陶表面多磨光;器形包括喇叭口長頸壺形器、侈口罐、小口罐、缽、杯等”[1]。

“卐”或“卍”之書寫或左旋或右旋,歸根結底,二者為同類吉祥符號。檢索地方志書,民國23年《汶川縣志》卷二的鄉鎮地圖中,標示廟宇的符號便是“卍”與“卐”不加區別地使用(圖B)。證諸民俗,其作為審美中“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多見于岷江上游爾瑪人的生活中,并且作為文化符號在當代被積極運用。2012年春節,正月初二,我去羌族自治縣北川走訪,在新縣城“巴拿恰”(羌語譯音,商貿集市的意思)的店鋪里看見一羌繡枕套,乃黑白挑花,中心圖案為團花樣,由四只羊加上正中八角星紋組合成旋轉式“卐”形,每只羊的頭部又繡有一“卍”字。歷年來,在川西北羌區的城鎮村寨走訪調查,我多次見到將“卍”、“卐”同置一物的民間刺繡產品。如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瀕危文化遺產名錄的羌年,又稱“日麥節”或“日美吉”,此乃羌民祭神還愿的重大日子。在北川羌族民俗生活中,每逢年節,謝神感恩,家家戶戶殺豬宰羊,蒸制“瓦達”,有的人家要在墻壁上繪寫“卐”字格,意在慶祝人畜興旺、莊稼豐收。在茂縣維城、雅都、曲谷等鄉,若是一年中村寨里無青壯年死亡,過 “日麥節”時,也會在家里墻壁上涂白色符號“╋”,表示人畜兩旺,五谷豐登。這“╋”跟“卐”,乃是同類的吉祥文化符號,有論者指出“卍”字“從甘青彩陶紋飾上,可以明顯看出它是╋字紋符號演變而來”[2]。去甘肅秦安大地灣博物館走訪,我看見屬于大地灣遺址一期也就是“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00年)的彩陶片上,也有這種被布展者推測為“最早的文字符號”的“╋”字紋。這類符號,在羌寨碉樓民居上常見。如理縣桃坪羌寨,有的罩樓三面女墻外側有“卍”及“╋”,有的窗戶上方墻體有鏤空的“╋”字,頗為醒目。此外,“╋”字符號及八角星紋在羌族民間編織、刺繡中也常見,就筆者田野走訪所見過的羌繡中,便有將“卐”“╋”符號及八角星紋同組一圖的,還有在八角星紋的每只角中又繡入“卍”字的。按照文化人類學的識讀,諸如“卐”“╋”以及八角星紋作為吉祥符號當跟哺育萬物生命的太陽有關,來自人類極悠遠古老的原始崇拜。

“”和“╋”作為民族文化及民俗藝術符號,學界通常認為是光芒四射的太陽圖案的簡化形式,起源于先民的太陽崇拜。何新在論述“十字圖紋與中國古代的日神崇拜”時,曾搜集各種遠古器物上的相關圖紋對“╋”“卐”等如何從有道道光芒的太陽紋樣演化(簡化)而來加以圖示,他指出:“中國上古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和其他器物中,以及商、周、秦、漢的青銅器和其他器物中,那種經常、大量地被表現的十字(戈麥丁)圖案,如果不能說全部都是的話,那么也肯定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以描寫太陽神的圖形作為其母題的”,也就是“太陽圖案的各種簡化和變形形式”[3]。所謂“戈麥丁”,乃西文“gammadion”之譯音,指的便是諸如“”或“卐”這類十字紋式符號。求證于本土民俗,對該符號的這種解釋不無道理。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不久,我在成都的商業街區文殊坊新開的羌繡店鋪里曾看見一幅十字繡春耕圖,白底黑線挑花,宛如一幅圖案清新的水墨畫,畫面上有田野、農夫、耕牛、柳樹和太陽。其中,天空中那光芒四射的太陽就構圖別致或者說風格原始,中間是圓圓的太陽,其邊緣有五六道處理成近似回形紋(跟何新所舉圖例中那末端帶鉤形的“卐”字紋甚為相似)的陽光。作為民俗藝術作品,這幅羌繡春耕圖中經過藝術提煉的太陽符號,無論造型方式還是象征寓意都跟高度簡化的“卐”或“”一脈相通。汶川城里,在博物館斜對面一樓體白墻上,筆者看見有將太陽、羊頭、碉樓等元素融匯一體而整體上呈“╋”字形的八角星紋。[4] 縱觀諸如此類文化符號,不能不承認,古與今在此有不無緣故的溝通與共鳴。

在中國西部藏羌彝走廊上,羌人地處漢、藏之間。走訪四川藏區,無論村寨還是寺院,亦時時處處有見該神圣符號使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是嘉絨藏區的重要地帶,歷史上因“乾隆皇帝平定金川”而知名。2015年11月下旬,筆者一行代表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前往該縣為當地的“神山文化之鄉”(民俗文化之鄉)授牌,去了大金川河畔昔稱雍仲拉頂后來叫廣法寺的著名寺院,在建筑及經幡等上也多見這個古老的文化符號(圖C)。

從茂縣往松潘方向,在兩河口匯入的黑水河是岷江支流。黑水流域乃川西北藏、羌文化交融區域,也是嘉絨文化要地,這里的民族文化及民間藝術有獨特魅力。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此處有黑水民俗土壤中孕育的融合藏羌元素的鎧甲舞(又叫“跳鎧甲”,當地話稱“卡斯達溫”),是融匯原始宗教情感的儀式性歌舞(實地走訪可知,這種歌舞作為民俗藝術至今在茂縣、黑水、松潘相鄰的三角地帶均有存留。2015年農歷正月初七,我在岷江西岸鄰近松潘的茂縣牛尾羌寨就曾目睹村中男子舉著刀槍唱著吼著的儀式性跳甲)。2005年8月,我們在黑水河兩岸三個村寨觀看了當地百姓跳鎧甲,留下印象頗深。作為儀式性集體歌舞,黑水地區跳鎧甲的神圣性,除了體現在舞者肢體的動態表演中,從其服裝道具上對文化符號的刻意運用也可見出。舞者的服飾有男女之別,以男性所披的牛皮鎧甲最具特色。這鎧甲,無袖,長度過膝,穿時扎上腰帶。鎧甲由一塊塊長3寸、寬1寸的牛皮構成,用皮繩將其一片片連綴起來,甲片與甲片之間邊緣疊壓,皮面用土漆處理過,呈光亮的紅褐色。平時,鎧甲不穿時要作塔形放置,如神器般供奉。在黑水河畔村寨中,我們所見參與跳甲的眾舞者大多穿的是現代仿制的新鎧甲。歲月推移,由于種種原因,過去幾乎家家備有的老鎧甲如今在村民手中僅存三件(其一已殘破過半),我們在俄恩村見到了兩件。從鎧甲外形及圖案象征看,跟今天新仿制的牛皮鎧甲相比,老鎧甲的最大不同在于鎧甲片上繪有多種神秘符號,如“”字紋、回形紋、花形紋以及六字真言等,其中“”字紋引人注意,如考察組所描述:“目前黑水縣僅存的三副舊鎧甲中……其中一副鎧甲牛皮單片較小,鎧甲上彩繪了多種宗教符號,有六字真言和符號等宗教符號”[5]。服飾是文化的載體,這繪有神圣信仰符號的老鎧甲,自然不僅僅是物質意義上的護體之物。據當地跳鎧甲的老人講,老鎧甲由108片牛皮組成,上面刻有吉祥經文,代表了108座廟宇,穿上這鎧甲可保佑出門狩獵、征戰的勇士平安、吉祥。

“”紋出現在黑水流域民間儀式性跳鎧甲的服飾上,其中銘刻著古老的文化記憶。立足藝術人類學,從舞蹈的原始發生看,“舞”與“巫”有關聯,《說文》云:“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兩褎舞形……凡巫之屬皆從巫。”甲骨文中,“巫”之寫法有作十字形的。唐蘭、郭沫若均認為其與傳為秦石刻《詛楚文》中“巫咸”之“巫”同。[6]至于金文“巫”,亦承此書寫而來。據饒宗頤講,“”見于甲骨文有三義,除了天象、人名,便是“舞”[7]。又有論者進而指出:“‘巫’字一旦旋而舞之,也就成了‘’字。所以,古時候的‘’字并不像許多人解釋得那樣復雜,它的本意就是巫師的屈足之舞。巫師在求雨的舞蹈中只屈一足,但在其他祭祀舞蹈中則屈兩足,‘’字形象地表達了巫的跛足之狀。‘’與‘舞’組詞作‘舞’(也作‘萬舞’),多次出現于甲骨卜辭和《詩經》中,說明‘’與‘舞’可以互釋。”[8]既然如此,黑水人跳起神圣的鎧甲舞,把“”以及諸如此類字符繪上牛皮制作的鎧甲,就意味著讓其沾染神性的光輝,好比是給跳甲者披上了具有非凡神力的護身符,從而體現出祈神求吉祛邪的民間信仰。眾所周知,“羌在漢、藏之間”,黑水處于族群互動和文化交融的藏、羌結合地帶。論地理位置,黑水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山地向丘陵、平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區,既與藏族地區相鄰又與羌族地區接壤,一方面受藏文化影響,一方面受羌文化影響,從族群互動和文化交流角度看,兩種文化交融的特征在黑水一帶甚明顯。在語言定位和民族歸屬上,“黑水縣的基本居民是講羌語的藏族”[9];黑水“卡斯達溫”跟茂縣赤不蘇地區民間祭祀舞“克西格拉”屬同類型舞蹈,前者“唱詞中的語言也帶有較多的羌語成分”[10]。當地居民自稱“爾瑪”,羌語“爾瑪”乃指本地區、本族群的人。

黑水與松潘相鄰,岷江自松潘縣的弓杠嶺和浪架嶺發源南流。松潘是羌、藏、回、漢等民族共居之地,曾經在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中亮相的“畢曼組合”(羌族多聲部民歌)就來自該縣的羌族鄉。從民間宗教信仰看,四川地區的藏族大部分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有“格魯”(黃教)、“寧瑪”(紅教)、“噶舉”(白教)、“薩迦”(花教)諸教派。除此之外,還有古老的“本教”(苯教),其原本是佛教傳入之前藏區本土信仰的原始宗教,目前占主流的觀點認為其最初流行于西藏古代政治宗教中心象雄地區(今阿里地區南部),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對本教的信奉亦見于岷江上游地區,與黑水縣相鄰的松潘縣是連接川、甘、青三省的邊界重鎮,當地分布著多處本教寺院(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現存35座本教寺廟中,松潘就有13座),[11]尤以縣城北30公里處小西天圣山腳下的尕米寺為松潘地區本教大本營。古老的本教以信奉“萬物有靈”為主,反映出原始文化遺風,而“”或“”在藏族民間信仰中亦是重要的吉祥文化符號。如四川藏民過藏歷新年,“婦女們在帳篷最里面堆積財物,供奉菩薩的地方,蓋以白氈子,其上用奶渣堆塑出‘’字圖形,即苯教‘擁忠’圖形,以示永固吉祥”[12]。又如,藏族婚禮上舉行祈神儀式,“新婚夫婦坐在一塊白色的氈毯上,上面放著擺成‘’(雍中)形的青稞籽。而祭司和新婚夫婦一起吟唱”[13]。2013年6月下旬,筆者在松潘本教寺院山巴寺所在的山巴村藏民家中看見,其壁柜裝飾圖案便是“”和“”皆有;至于山巴寺里,“”字符號也見醒目地使用(圖D)。此外,中國藏區考古表明,該符號出現在西藏巖畫中亦有數千年歷史,如日松區任姆棟巖畫中既有“”又有“”,其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當屬于早期本教文化遺存。總之,“”和“”這文化符號在中國大地上由來古老且分布廣泛,這為考古發現和民俗事象所再三證實。

岷江上游,地理上北接甘、青,南連川西壩子。汶川縣城岷江岸邊帶“”字的上述仿古彩陶景觀,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馬家窯文化”這著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考古遺址類型。據考古學界披露,汶川威州姜維城遺址發掘的彩陶片“在紋飾等方面與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極為相似”[14],茂縣營盤山遺址出土的彩陶器物“與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所出彩陶較為相似”,理縣箭山寨有彩陶存留的遺址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確認其為馬家窯文化類型”[15]。追溯中華歷史,“羌,西戎牧羊人也”(《說文》),從考古學成果看,“羌人的早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區”[16],或者說,“馬家窯文化的居民當是戎、羌族系的祖先”[17]。種種跡象表明,馬家窯文化與歷史上古羌的確深有瓜葛。不僅是馬家窯,包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和青銅時代卡約、辛店文化等在內的整個西北甘青古文化都跟古羌相關,其地域大致涵蓋今甘、青、寧、陜。馬家窯文化首先發現于甘肅臨洮馬家窯,其分布范圍東起涇、渭河上游,西至黃河上游龍羊峽,北抵寧夏清水河流域,南達四川岷江流域。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及狩獵。就出土的隨葬品來看,以陶器為主,彩陶紋樣主要是幾何形花紋,線條為主,黑色為基調,圖案精美,紋樣豐富,多姿多彩。縱觀中國彩陶史,繼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之后,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原始彩陶文化再次推向新高度,從而形成中國彩陶文化史上第二個高峰,其器物制作的精美至今讓我們贊嘆。考古成果表明,“”或“”字圖案在馬家窯文化類型那絢麗多彩的陶器上屢見,如樂都柳灣出土的陶器符號。對此類文化符號多有考察的饒宗頤便指出:“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為黃河上游羌人原始文化之淵藪。自1974年至75年發掘,計齊家文化102座,半山類型144座,馬廠類型318座……馬廠型陶已收集之符號有50余種,以‘╋’‘━’‘’為最習見。”[18]

我在汶川博物館看見的當地出土的西周時期蜀地青銅罍上,即有這種近似青海樂都柳灣彩陶“”字圖案的四瓣旋轉式圓形渦紋。在中國,類似圖案亦見于新疆。該地區庫魯克塔格山興地巖畫中、昆侖山木里恰河巖畫中均見有這種被研究者稱為“氏族印記”的“”[19]。此外,東北地區小河沿文化陶紋中,在烏蘭察布巖畫和陰山巖畫中亦見有此類圖形,凡此種種例證甚多,不勝枚舉。說起“”或“”,或認為該符號是佛教傳入中華的產物。馬家窯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600年。而眾所周知,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跟春秋時期儒家鼻祖孔夫子大致同時代。因此,把中華大地上早有的“”或“”字符號指認為來自印度佛教是欠妥的。在中國西部,岷江上游地區位于著名的民族遷徙大走廊上,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此區域的活動留下了遠古文化的斑斑足跡。在四川,從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等流域出土的石器形質以及陶器風格來看,其跟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類型非常接近,由此可以推知西北氐羌先民早在原始社會后期已逐漸向四川阿壩地區遷徙。既然如此,在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屢見的“”或“”作為民藝符號出現在川西北岷江上游藏羌族群中,便不奇怪;而在中國西北民族當中,以此古老的神圣符號作為跟家庭和家族相關的“氏族印記”,也很自然。

對于“”或“”,也有觀點以為其跟人類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識相關,比如推測其為原始彩陶上“蛙紋”的變形,并從“多子”“多育”層面探討先民的原始信仰。如此釋義,亦不無道理;而從哺育生命這根本意義上看,其跟人類對太陽的崇拜也未必全然相左。常言道:“萬物生長靠太陽。”文化人類學提醒我們,把生命養育與太陽崇拜聯系起來,這在人類歷史上同樣是由來已久且廣泛存在的。以研究性象征聞名的英國學者卡納指出:“人類的崇祀,最原始的祈求,不外乎‘繁息’,而繁息與太陽是分不開的,所以生殖崇拜與太陽崇拜,永遠勾連在一起。”又說:“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生殖象征,便是一個簡單的圓圈。它可能代表太陽。也可能是原始的玄牝的符號。”換言之,“生命與繁殖之源的太陽是圓的,這恰正是女性生殖器高懸天上最明顯的征象”[20]。有論者也指出:對于先民來說,“在他們的心目中太陽是萬物之源,是主宰世界的最高的神祇,也就是繁衍萬物的生殖大神”,而“”紋正是作為“象征太陽和生殖的”母題反復出現在遠古巖畫和原始彩陶中。立足人類學的跨文化視野,就詞語進行知識考古,可知“在阿爾貢魁(美國最大的印第安族)語中的‘Kesuk’(太陽)就是來自意為‘給以生命’的動詞。在英文中太陽也正如其名字‘Sun’(生殖者)。如果說‘’紋是太陽的符號,那么,它同時也就是意指生殖的符號”[21]。生殖崇拜與太陽崇拜,均是人類信仰史上極古老的文化事實,具有強大的原型輻射力。再說,關于“女性太陽”的神話也見于秉持原始思維的先民以及后世諸多民族,如在川西北羌區,汶川威州流傳的民間故事《太陽和月亮》講上古洪水滔天,淹沒了世間萬物,僅僅留下聰明可愛的兄妹二人,“男的說他叫月亮,女的說她叫太陽”,他倆在天神木比塔止住洪水后,遵從天神囑咐結合繁衍人類;理縣蒲溪流傳的民間故事《月亮和九個太陽》也講,“原來,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太陽是女的,月亮是男的”,女性的太陽懷孕后還“生了八個太陽兒子”……既然如此,人們把“”或“”的原型釋義跟諸如此類不無神圣性的原始宗教信仰聯系起來,是順理成章的。

在中國西部藏羌彝民族走廊上,一個“”或“”字把川西北羌區同馬家窯文化勾連起來,為多民族中國羌文化之貫通古今的研究提供了有趣例證。通過這個民俗符號,對之進行知識考古,可以透視原型語義、族群互動、地域關聯和文化流播,獲得豐富的信息。

注釋:

[1]《汶川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509564.html,2009/06/19/16:55。順便說說,考古學界通過選取甘肅臨洮馬家窯、東鄉林家、武都大李家坪、臨潭石門口、卓尼寺下川和四川馬爾康哈休、茂縣波西及營盤山等八個遺址出土的170件陶片標本進行化學元素分析,發現川西北彩陶標本的化學成分明顯與當地出土的非彩陶標本不同,但與以高鈣、高鎂黏土制作的甘肅彩陶及非彩陶標本相似。由此看來,川西北出土的馬家窯風格彩陶可能不是產于當地,而是在人群遷移過程中持續從北方輸送進來的(參閱崔劍鋒、吳小紅、楊穎亮《四川茂縣新石器遺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來源初探》,載《文物》2011年第2期;洪玲玉、崔劍鋒、王輝、陳劍《川西馬家窯類型彩陶產源分析與探討》,載《南方民族考古》第七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該項研究為我們考察川西北羌族至今保存的族群遷徙記憶提供了旁證。

[2]吳均:《論甘青彩陶紋中卍形等符號的演變》,載《中國藏學》1993年第4期。

[3]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第9—10、4頁,北京:三聯書店,1986。

[4]參見拙著《城鎮村寨和民俗符號——羌文化走訪筆記》第10頁,成都:巴蜀書社,2014。

[5]《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間歌舞——卡斯達溫》第74頁,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

[6]參見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第496頁,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

[7]〔18〕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第99—100、89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8]《異體同音字與巫師的跛足之舞》,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f5tj.html,2013/12/17。

[9]《羌族簡史》第148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10]《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第1147頁,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

[11]參見索朗卓瑪:《山巴寺的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12]《甘孜風情》第93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編,1999年12月。

[13]《藏族原始宗教》(資料叢編)第281頁,四川藏族研究所編,1991年10月。

[14]《四川省汶川縣姜維城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載《考古》2006年第11期。

[15]《羌族詞典》第453、454頁,成都:巴蜀書社,2004。

[16]尚民杰:《考古學與羌族史研究》,載《青海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

[17]《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第303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9]蘇北海:《新疆巖畫》第411頁,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

[20](英國)H·卡納:《人類的性崇拜》第28、153—154、39頁,方智弘譯,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21]孫新周:《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第90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民俗事象與族群生活——人類學視野中的羌族民間文化研究”[編號10YJA850023]的成果,文中照片除了注明出處者,皆為本人實地走訪拍攝)

作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

研究所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免费a视频|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内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自拍|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无码aaa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av无码DVD|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尤物国产在线|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91视频区|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 国产91高跟丝袜|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精品|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日韩中文欧美|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免费高清a毛片| 福利视频99|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成人午夜|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国产91在线|日本|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色成人综合|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18|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日韩欧美色综合|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日本精品影院|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