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路
?
成就夢想 書寫未來
文/成路
寧波貝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美麗的東方大港——寧波,是一家集制筆和文具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國際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大型文具集團,是國內率先從事文具供應鏈運營服務的企業。公司成立于1994年,經過20年的發展,貝發集團已成為國內文具行業發展速度快、品牌知名度高、行業內具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
20年前,貝發集團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庭作坊式制筆廠,只有30名工人,整個產業屬于貼牌制造。20年后,貝發集團成了年產近20億支的“中國筆王”,擁有自主產權專利,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0年來,貝發集團始終以“科技創新”提升質量水平,以“產學研合作”推動成果轉化,真正實現了從“貼牌制造”到“貝發智造”的轉變。
1999年,貝發集團在美國成立了銷售代表處,伺機進入歐美市場。躊躇滿志的貝發董事長邱智銘帶上樣品去沃爾瑪總部,在談好一切訂單的合作細節后,美國人的一份知識產權承諾函讓他停下了腳步。沃爾瑪負責人要求進入沃爾瑪的貝發產品,沒有任何的知識產權糾紛,否則,會申請巨額賠償。睿智的邱智銘董事長意識到要靠產品創新,擁有自主專利,才能在偌大的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在與沃爾瑪初期的合作中感受到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后,貝發集團以邱智銘董事長為首的決策層立即做出反應,成立了行業第一家企業技術研究中心并設立知識產權科,每年投入銷售額的5%用于研發技術改造和創新。目前貝發集團平均每3天開發一款新產品、每3天申報一項新專利,每年有100余款新產品問世,專利產品銷售占總收入的65%以上,專利申請量年增長近35%。貝發集團已在歐盟、北美、南非等全球73個國家注冊了商標,并屢獲美國Staples和Office Depot公司頒發的“全球產品創新獎”。貝發集團自主研發的多項產品榮獲中國設計領域“奧斯卡”之稱的紅星獎,研發的產品作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國禮贈送各國元首,還在國際國內獲得大小獎項數百個。

貝發中國制筆城
作為“第二批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如何能夠利用貝發集團已有的產權專利、研發技術與市場資源,在提升貝發集團品牌價值的同時實現各項專利成果的轉化,真正讓產權專利與市場接軌,使其不僅為貝發集團創造效益,而且可以為整個行業的進步服務,是貝發集團如今不斷探索實踐的新篇章。目前,貝發集團正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聯合“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成立了“外形結構設計中心”,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設立了“文具創意中心”,并與瑞典皇家設計學院、芬蘭赫爾辛基設計學院、寧波大學、浙商聯合會建立了全面產學研合作關系。在大學生中提供50個創新孵化器,設置100多個席位,通過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和模式,實現了企業、學校和協會的資源優勢組合,取得了一批批創新成果,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目前,貝發集團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3項,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獲得省、部級、市級科技進步獎7項,有效授權專利達2000余件。通過一系列努力,貝發集團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率已達70%。

中國文具創意中心
如今的貝發集團的產品已遠銷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9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還在國際市場中加快建設“中國渠道”。貝發集團在俄羅斯、巴拿馬、西班牙、法國、阿聯酋5家分支機構的基礎上,在尼日利亞建立了海外中心,未來還將在沙特、羅馬尼亞、肯尼亞等建立眾多海外中心。而走出國門后的貝發集團,即使擁有一定的自主知識產權,仍不停地遭受到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國際大牌企業的刁難。面對層出不窮的海外詰難和不公平待遇,貝發集團挺直腰桿,站穩腳跟,用“品牌”和“創新”實現“自救”,用貝發“智造”率領行業主動維權。
2004年,貝發集團在內的12家制筆企業在美國遭遇了首起“337”知識產權案,貝發集團利用法律手段,巧妙運用國際貿易爭端機制,組織力量積極應對,率先帶領中國文具企業進行維權。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美國世孚公司撤回對貝發的指控,貝發集團帶領中國文具企業取得海外維權的首起勝訴。
2006年起,貝發集團先后遭遇了德國Stabilo(施萬·斯特比洛)公司4次涉嫌侵犯專利訴訟,2次外觀專利無效申請,面對國外企業的惡意競爭和巨額的訴訟成本,貝發集團堅持將案件進行到底,多次向法院提起訴訟。艱辛的努力終于贏得了回報,2010年,歷時4年的“HY1014熒光筆”外觀設計侵權案告結,裁定德國Stabilo公司敗訴,貝發集團獲賠2.5萬歐元。貝發集團不僅贏回了可以進入歐盟市場的“通行證”,同時也為企業贏得了面對海外不公平貿易的信心。
2013年4月,貝發集團遭到美國interform(因特福)公司侵犯專利訴訟。首次面對“專利螳螂”發起的攻擊,貝發集團雖然預見到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及金錢,仍決定獨立應訴。其間,貝發集團積極配合律師進行相關資料和證據的收集,拒絕因特福公司要求的135.7萬美元和解費,決心將訴訟進行到底。2014年10月,貝發集團與美國“專利螳螂”就知識產權訴訟進行了長達1年半的抗衡,迫使對方撤訴。
貝發集團在海外積極維權不僅為貝發集團國際營銷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還增強了我國文具行業的知識產權意識,維護了我國文具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利益,贏得了國際尊重。
品牌檔案:
貝發集團集制筆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國際商貿服務于一體,年產銷各類筆20億支。目前約9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產銷規模連續10年穩居全國行業前列、筆類產品全球產量第三,進入世界前8強。
目前,貝發集團產品70%以上是自主品牌產品,每年投入銷售額的5%用于研發技術改造和創新,創造了“在貝發,平均每3天就有一項專利誕生”的奇跡,有效授權專利達2000余件。
2008年以前,貝發集團主要聚焦于制造,一直以先進的制造技術引領中國文具產業的發展,以訂單式業務發展企業。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需求萎縮、工廠倒閉、就業困難、經濟蕭條等,貝發集團開始進行全面的戰略分析和定位,加速了企業的轉型升級步伐。2009年,貝發集團成功實現戰略轉型,提出打造一個個性、快速、安全的綜合文具供應鏈運營服務平臺。貝發集團打造的中國文具供應鏈運營服務平臺匯集了中國及亞洲最優質的文具、文體、文化名牌供應商,服務于全球零售商、分銷商、企事業單位及電子商務平臺,它有效整合中國文具行業資源,實行優勢互補的資源配置模式,不但自己掌握研發產品核心技術,完善自己的產業鏈,也為客戶提供了“一站式”商品采購服務。
目前貝發集團的文具供應鏈服務成員企業已有近1000家,成功帶領近200家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中國文具供應鏈平臺的搭建已經初顯成效,運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占到公司總銷售額的30%。貝發集團完成了由“文具制造商”到“供應鏈服務商”的轉變,同時也讓中國文具產業開始走上新一輪品牌經營之路。
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告訴記者:“我們搭建了一個文具供應鏈綜合運營服務平臺。這是一個文具行業和供應鏈的合作平臺,可以實現跨行業大合作,提升國內文具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的定位是形成全球化營銷、亞洲化制造的服務平臺模型。這個平臺可以讓國內眾多的中小文具企業分享到貝發集團現有的品牌資源、產品資源和渠道資源,做到讓資源共享。”


中輕聯步正發會長考察時盛贊貝發創業經驗值得借鑒
2014年2月,在Office Depot全球供應商峰會上,貝發集團以其打造的國內首家文具供應鏈運營平臺式服務,從眾多供應商中脫穎而出,收獲本次大會唯一的最佳服務獎,成為中國唯一獲獎企業,也是亞洲1000多家供應商中除三星以外的獲獎企業。
作為中國文具供應鏈運營服務平臺的總設計師,邱智銘董事長從“轉換、轉型、轉移、轉業”四個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不僅用心做企業,更在用心做平臺、做案例、做典型,他從產品創新、渠道拓展、產業智造等多方面入手,幫助平臺成員企業迅速成長,他以博大的胸懷把自己和公司融入到中國文具產業鏈建設的洪流中,促進了企業改革發展同時推進行業的進步。
邱智銘一直強調,公司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贏,企業應該始終把員工的滿意度放在首位。在決策層的號召和領導下,公司建立了合理科學的工資福利制度體系和健全的激勵機制,在科學的利益導向下促進了公司內部的有效競爭,專業有素的工作團隊為貝發集團的進一步壯大保駕護航、開辟道路。除此之外,公司還每年補貼近200萬元行政費用用于食堂水電氣費和工作人員工資的支付,降低員工就餐成本,并持續改善食堂膳食及用餐環境;支出100多萬元用于職工宿舍的改造、修建員工浴室,解決員工住宿困難并改善住宿條件,保證住宿安全;每年支出400多萬元用于員工節慶禮品、勞保用品的發放以及員工的午餐補貼等,讓全體員工享受自身權益,盡顯歡樂祥和。

2008年奧運會貝發文具成為獨家供應商
作為經歷成長路上風風雨雨的企業,貝發集團還始終堅持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無私奉獻愛心,著力打造“愛心文化”。貝發集團還關注教育事業,特別關注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多次向貴州臺江縣捐款40余萬修建希望小學,向國家希望工程捐贈100多萬的文具用品;貝發集團積極參與公益,贊助世界女排大獎賽、全球婦女峰會、北京奧運會等,啟動“中國百萬迎奧運手拉手獻愛心”活動,募集資金2000多萬元幫助中國百萬兒童實現夢想;貝發集團積極參與抗震救災活動,多次為汶川災區、玉樹災區、舟曲災區、雅安災區等捐款捐物,支援災區建設。
2013年,貝發集團十分愛心基金宣告成立,它依托貝發集團旗下的中國禮尚網,中國禮尚網每銷售一件產品,便捐出一元錢到“十分愛心基金”,存入基金專有賬號,定向用于學生教育方面的扶持與資助,以及用于社會突發事件所需資助的項目。貝發集團一直堅持不懈地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到目前為止累計捐款、捐物達上億元。
20年的耕耘,20年的圖強。
20年的奮斗,20的追求。
20年的貝發集團砥礪遠航。
面對未來,貝發集團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