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漢慶
(湖南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長沙 410081)
?
論階級斗爭學說對生存競爭觀的超越及其意義
——以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思想轉變歷程為主線
向漢慶
(湖南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長沙 410081)
摘要: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階級斗爭學說對生存競爭觀的超越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受進化論的影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運用生存競爭觀對人類社會的生存斗爭進行詮釋,但該理論固有的缺陷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認識和實踐活動產生諸多消極影響,最終迫使他們將目光投向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階級斗爭學說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對社會領域中經濟利益集團及其矛盾,矛盾的解決方式等方面的理解全面超越了生存競爭觀。現階段積極倡導生存競爭觀關于人類社會斗爭的合理闡釋對于推進日常的階級斗爭具有一定現實啟示。
關鍵詞: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階級斗爭學說;生存競爭觀
0引言
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對于提高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解決經濟發展與頂層制度設計之間矛盾提供恰當的路徑選擇。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各利益主體的本質?如何妥善處理各利益體的矛盾關系?理論界針對改革實踐中不同階層的矛盾解決方式,尤其是對階級斗爭的相關理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學者認為,“階級斗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并不是說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不存在了,更不能說國際間的階級斗爭不存在了。新時期,階級斗爭的存在仍然是一個現實。”[1]甚至“由于國內外因素的影響,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還是尖銳復雜的。”[2]但也有一些學者發出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應該拋棄階級斗爭理論,這種理論導致人類相互殘殺,違背人的理性。”[3]為此,關于現階段中國有沒有階級斗爭,是否應該在實踐中堅持階級斗爭;階級斗爭與進化論的生存競爭①赫胥黎認為,“生活就是無休止的不受限制的斗爭。在有限且短暫的家庭關系之外,個體對全體的霍布斯式的戰爭,是生存的常態。”(參見[英]赫胥黎著,宋啟林等譯:《進化論與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80頁。)近代中國的社會進化論者基本繼承了這一觀點,認為生存競爭觀的主要內容是生存斗爭。本文在這個意義上將生存競爭觀等同于生存斗爭觀。有無聯系,生存競爭是否會為階級斗爭提供某種借鑒;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②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衡量標準具體有以下三個:(1)明確主張無產階級必須通過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根本改造中國社會;(2)堅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的觀點;(3)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充分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和歷史使命。只有當一位先進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和行動中具備上述三個具體標準時才能稱其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詳見關志剛:《試論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衡量標準》,《江漢論壇》,1986(05):60-64。)是如何理解生存競爭和階級斗爭的?從理論上弄清上述問題,對于我們厘清各種對階級斗爭學說的片面理解、全面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生存競爭觀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
進化論作為一種文化上的舶來品,在近代中國“國基未固,百制搶攘”[4]1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國人接受的進化論只是一些零星的進化思想或進化觀念,主要是進步觀和競爭觀。”[5]194而且“往往是經過改變的。”[5]3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存競爭理念在近代一經傳入中國就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影響了一大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使得他們的思想帶有十分顯著的進化論氣息。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在接受階級斗爭學說之前大多受到了這種生存競爭觀的影響,甚至說這種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了“中介作用”或“鋪墊作用”[5]43。但通過考察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不難發現,他們接受生存競爭觀的過程與早期進化論者將生存競爭作為中體西用的“器”有著本質不同。他們將進化論的生存競爭觀上升到“道”的高度用來指導實踐活動,并普遍認為人類社會中的斗爭是歷史的必然現象,自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存在因生存而斗爭的現象。正所謂“人類之歷史,一戰塵之積層也。造物之始,始于戰也。萬化之成,成于戰也。……一事之微,一物之纖,即自顯于生存,斯莫離于戰象。……于是宗天演者,謂物竟自存,天澤其適,以斯象為可安。”[4]372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正是將生存競爭觀作為思想武器對其加以傳播、演繹和運用。
首先,追求人的自由的價值目標成為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接受生存競爭觀的基本出發點。生物進化論作為自然科學,它認為物種之間相互斗爭的意義主要是生存和繁殖。但人類社會由于主體的特殊性,其生存斗爭相對于生物界因本能反應而產生的生存斗爭而言有著更高的價值目標。先進知識分子李大釗通過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史進行考察后認為,“人類生活史上的一切努力,罔不為求得自由而始然者”[4]244,并且認為如果沒有自由,則無從談起人類的價值。而對于什么是自由,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詮釋。“何謂自由?曰粗言之則不受壓制,即謂之自由焉耳。壓制之道不外二端:一曰君權之壓制,一曰外權之壓制”[6]。在實踐中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必須注重憲法的作用,以憲法來克制君權、以憲法來保障國民的自由之權。憲法保障下的自由,是“立憲國民生存必需之要求。”[4]244他們的主張雖然未注意到人作為現實存在物的具體歷史性,是西方資產階級抽象的自由觀,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對國人接受自由的理念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其次,生存斗爭根源于面包問題與人類惰性的論斷,構成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演繹生存競爭觀的邏輯基礎。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戰爭、強搶掠奪等社會亂象加以抽象,認為人類的一切生存斗爭的根源有二:一方面是生計問題,即面包問題。人類由于生活資料匱乏,往往“輙起而與人爭奪”。而中國近代的“宗教、政治之戰爭,其泉源所在,亦生計問題而已也”[4]379。俄國、德國、奧地利“亦以面包不足,大起革命”[4]381。二是人類貪惰的本性。原本“天之生物,足以養人而有余”,但現實中的部分人群“不知求所以自養之道,……以為輙取之計”,而這是“人之不智不義,非天之不仁”[4]379。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在上述根源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演繹:從面包問題和人性道德問題引發生存斗爭,并采取激進的斗爭方式,到革命的手段,期望建立一個以憲法為基石的新社會;從生物界競爭的本能反應,到關注物質利益因素和人性道德的生存,再到追求人類自由的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對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思想歷程研究不難看出,當時以生存競爭觀作為思想武器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帝國主義的強搶掠奪現象進行批判。也正是通過這種演繹對生存競爭根源進行分析、理解和運用,逐步演繹出了破舊立新的斗爭渠道和手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階級斗爭學說的形成。
再次,激進的生存斗爭手段成為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踐行生存競爭觀的主要方式。早期社會進化論者在實踐中采取的生存斗爭手段既有激進的手段,也有改良的手段和出于“公心”的調和手段[5]174。但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對生存斗爭手段的理解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東西方巨大的貧富差異和列強的強搶豪奪之現狀對他們思想的震撼非常之大,他們希望通過一種積極的態度推進社會進化論的生存競爭觀。因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尤其注重斗爭過程中人自身所起的作用,他們更傾向于用激進的手段解決現實問題。陳獨秀在實踐中提出“獸性主義”,并認為“晳種之人,殖民事業遍于大地,唯此獸性故”,日本能稱霸亞洲也是這個原因。針對國內的政治革命以及國民抵抗力薄弱的現狀,陳獨秀主張法蘭西革命應該成為國內民眾學習的榜樣,“法蘭西流血數十載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師資”[7]94。針對倫理道德領域的孔教問題實行歐洲文藝復興式的文學革命;針對政治和經濟領域中造成生存斗爭的私有制問題,尤其是舊的專制制度和資本家的壓制,實行政治革命,進而謀取社會革命,最終達到社會主義[7]94。
現實的實踐需要決定了思想的產生、傳播與運用。基于對生存競爭觀的理性認識,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對生存競爭觀進行傳播、演繹和運用,這激發了國人保國安民的強烈意識,滿足了廣大先進知識分子對弱小的中國如何在國際生存競爭環境中進行國家富強、民族獨立的政治實踐的現實需要。但生存競爭觀自身的理論缺陷也導致其無法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武器繼續指導中國的政治實踐,從而逐漸為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所拋棄,最終讓位于更加符合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現實需要的理論。
2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階級斗爭學說對生存競爭觀的超越
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在運用生存競爭說時逐漸感到其對于一些歷史的和現實的現象無法給予科學有效的解釋,為此,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將目光繼續朝向國外以引入新的思想來指導中國的民主革命。恰逢其時,通過俄國、日本、法國等“二傳手”傳入中國的階級斗爭學說逐漸進入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視野。正是通過對階級斗爭學說理論的分析和實踐的運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階級斗爭學說相對于生存競爭觀而言理論體系更加科學,在一些根本性的理論觀點上實現了對生存競爭觀質的超越。尤其是階級斗爭學說對中國近代存在的各種矛盾沖突等社會現象強有力的解釋深深影響了先進知識分子,促使他們逐步拋棄原有的生存競爭觀,接受一種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
一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從社會的經濟構造視角認識到階級斗爭的主體是處于利益對立面的利益集團。生存競爭觀的廣泛傳播使得先進知識分子主要從人類道德的角度去思考現實中各種斗爭現象。而在階級斗爭學說傳入中國之后,這種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觀。受日本河上肇思想影響,李大釗逐漸意識到“經濟構造是社會的基礎構造,全社會的表面構造,都依著他遷移變化。”經濟的構造對于其他社會學上的現象(諸如法律、政治、倫理道德等精神上的現象)是最重要的。階級斗爭作為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只有從經濟視角來詮釋才合理。而所謂階級,是指“經濟上有共同利害自覺的社會團體”[8]29,而且在經濟上的地位是相反的。在不同的時代,它們以種種形式表現出來。在人類近代實踐活動中,它們主要表現為“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手段的有產階級與沒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手段的無產階級”兩大利益集團。在現實社會中,由于生產資料歸有產階級私人所有,不可避免地出現地主田連阡陌, 農民土無立錐的社會現象,因而李達認為這就是中國特有的階級,并且認為只有到“生產手段共有共用之事實消滅,原始共產制因而崩壞”之時,階級才會產生[9]。顯然上述兩個利益集團的關系從根本上是對立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關于階級就是經濟利益處于對立面的利益集團的理解,有助于在實踐中從本質上認識各種矛盾沖突的主體,從而有利于革命活動的順利展開。
二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利益集團之間矛盾的聚焦點在于“一個社會團體對有自覺意識的其他社會團體余工余值的掠奪”[8]30。縱觀人類歷史,利益集團之間何以會存在矛盾或沖突?也就是說,“社會為什么呈現階級對立的現象”?進化論者斯賓塞認為人類有著本于個人的利己心的傾向,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則運用階級斗爭學說進行詮釋。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一個社會團體,依生產手段的獨占,掠奪他人的余工余值”[8]30,或者更形象地說明為“資本階級拼命占據勞動階級所生產的財富做自己的東西,而勞動階級極力奮斗,以保有所生產的財富”[10],資本階級奮斗的目的在于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而勞動階級努力的目的主要在于獲取更多的工錢,而且是與其付出不對等的工錢。這種解釋蘊含了兩個前提:一是被掠奪的利益集團必須自覺的意識到自身處于被掠奪的地位,即有階級的自覺,才出現階級的斗爭;二是矛盾或沖突的根源在于其經濟上的掠奪,因而經濟上的斗爭形式是基礎,不同利益集團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斗爭是建立在階級對立的經濟斗爭之上的。從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利益集團矛盾沖突的理解中不難看出,他們認為階級斗爭并未伴隨人類社會歷史的全過程,而只將其“應用于人類歷史的前史”[8]30。
三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用暴力的革命行動來解決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關于用何種手段來妥善解決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近代中國,解決利益集團之間矛盾的核心在于解決他們之間的經濟問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理論和實踐中要推翻的并不是資本家,而應該從根本上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因為掠奪工人的,并不是資本家,乃是資本主義”[8]39。“要推翻資本制度的力量”,就應“隨著進化的程序自然而然養成的。”這一主張也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承認進化論的地方”。然而,當“新的生命已經發育完全,就是資本家勢力發達到極點”,就不能用平和的手段解決。因為許多農民逐漸富裕,“他們不愿意犧牲他們偶得的富裕,其他商人反動派及政府”,都認為革命的運動是“莫大的障礙”[11],并對社會主義者的宣傳無動于衷,從而導致平和手段的屢次失敗。鑒于此,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暴力的革命行動是解決利益對立的集團之間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必經之路。這種“革命的方法,就是無產階級獨攬政權”。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中十分推崇蘇俄的無產階級專政,希望通過蘇俄式的革命運動奪取政權,建立工人執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利益集團之間的經濟矛盾,乃至其他的矛盾。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階級斗爭學說和生存競爭觀進行反復研究和檢驗,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實現了對進化論生存競爭觀的揚棄,使得自身的世界觀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均得到質的升華。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轉變,預示著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思想上逐漸走向成熟,標志著他們成功地實現了向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并引領中國民主革命實踐活動走向新的歷史征程。
3階級斗爭學說揚棄生存競爭觀的意義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研究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思想轉向歷程對于我們從學理上理性反思中國近代進化論生存競爭觀對人類社會生存斗爭的相關闡釋意義重大,對于我們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討文化語境對一般意義上的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宇宙觀的轉變及其實踐方法論的影響,正確認識全人類視野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和理性分析中國的現代性問題影響深遠。
3.1理性反思生存競爭觀認識上的偏頗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從學理上認識并最終接受階級斗爭的重要前提。中國近代的生存競爭觀是中國人自己根據民主革命的需要改造而成的進化思想。它雖然在繼承西方進化論中競爭觀和互助觀的基本觀點,但在實踐中互助論不但沒能糾正了競爭觀的缺陷,反而成為競爭觀協同發展的一股力量。“中國人進行變革和革命,在組織上可以吸取互助論,而其實質仍然是競爭。”[5]198它將人類社會本來存在的競爭大大夸大了。盡管它所主張的生存斗爭觀點在改變近代國人的世界觀和精神面貌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中激發了廣大愛國人士救亡圖存的斗志,對革命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其對人類社會中斗爭產生的根源、生存斗爭的主體以及生存斗爭手段的片面認識對中國早期的民主革命事業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致使廣大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革命實踐活動中無法正確認識國內不同派別之間爭斗不斷的根源,無法正確認識革命中的敵我矛盾,無法深刻認識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本質和經濟根源,從而在革命過程中無法采用恰當的革命手段,最終造成中國舊民主革命的不徹底。而運用階級的觀點客觀分析中國社會成員的不同成份,準確把握革命過程中的敵我關系,并在實踐中運用直接的暴力行動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擯棄生存競爭觀而接受階級斗爭學說后的科學選擇,也是取得中國近代革命最終勝利的原因之所在。
3.2科學認識階級斗爭理論有助于正確認識全人類視野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在近代中國革命實踐中,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思想上從生存競爭觀到階級斗爭學說的根本性轉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思想轉變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本土的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自身的思想特征,即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未拋棄生存競爭這一國際局勢下的思考主題。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不同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中主張階級斗爭的重點是買辦資本,而非民族資本,前者是階級斗爭的對象,后者是統戰對象。之所以產生這種差異,其原因在于近代中國的革命實踐本身。近代中國作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使得中國在整個世界的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這一現狀使得作為思想武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國內外環境中表現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屬性。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與優點。它是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個反抗,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政治立場的自然選擇。
3.3科學認識階級斗爭理論有助于理性對待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思想轉向的歷程始終伴隨著對中國現代性問題的關注,他們將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思考放在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制和價值觀語境之中,從而認識到造成中國近代以來現代性問題的直接原因不僅有帝國主義商品輸出、資本輸出以及文化價值觀輸出,也有本國封建勢力的阻礙。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待問題的理性態度對于國人思考當今全球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現代性問題具有一定的啟迪性。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思想的轉向是近代中國生產力發展和革命實踐活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與中國革命實情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尋求中國現代性問題解決之道的根本訴求。在當前依法治國和反腐倡廉的現實背景之下,我們討論階級斗爭學說對生存競爭觀的超越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書林.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沒有過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46-50.
[2]商孝才.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與依法治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2):20.
[3]辛程.我們為什么要堅持階級斗爭理論[J].中華魂,2015(1):16-19.
[4]李大釗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吳丕.進化論與中國激進主義:1859-1924[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173.
[7]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8]李大釗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李達.現代社會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14.
[10]勃蘭.馬克思主義問答[M]//高軍.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介紹與傳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46.
[11]李大釗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5.
責任編輯:沈宏梅
On Transcen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Class Struggle Theory to the View of Survival Competition—Talking about Thought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Marxists
XIANG Hanq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The transcendence of early Marxists′ class struggle theory to the concept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was a great event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history. 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the excellent intellectuals explained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by using the view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but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the theory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those intellectuals′ thoughts and practices, leading them to turn to the theory of Marxist class struggl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the theory in China, the understanding on economic interest groups in social field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o them had exceeded the view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theory. At present, initiating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rvival competition in human society has realistic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aily class struggle.
Keywords:early Marxists;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concept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中圖分類號:DF0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1-0106-05
作者簡介:向漢慶,(1987-),湖南古丈人,哲學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研究生創新項目(CX2014B172)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