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廣州 510420)
?
價值超越:中美道德教育的文化比較
朱海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廣州 510420)
摘要:相比美國社會發達的文化生產力而言,我國傳統德性文化的優勢不在技術操作抑或是實踐層面,而在于以儒家文化為主,融合佛家、道家學說,具有價值超越意義的文化理念,它蘊含著面對異質文化“和而不同”的寬容態度,“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人己理念,“見利思義”的價值判斷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越精神,足以令我國道德教育有著與眾不同的“中國精氣神”,與美國文化殖民的強勢態度,個人至上的利己觀念,功利為重的價值觀和主客二分的自然觀相比獨具優勢,美國道德教育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價值資源。
關鍵詞:價值;超越;中美;道德教育;文化;比較
我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融合道家、佛家,名家、雜家的動態德性文化,規范與德性兼有的道德屬性獨步世界文化之叢,其中不乏視“仁”為人的精神本質的超越價值理念,“仁者,人也”①引自《中庸》。,彰顯道德價值的崇高性,又整合了仁、義、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內部邏輯延伸,表現出道德價值的完整性,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超越了麥金太爾的現代德性倫理學,以“禮”為載體的規范理論體系比羅爾斯的規范倫理學更加飽滿而富有靈氣,旨在協調天、地、人、物質與精神之間張力的傳統道德文化延綿二千余載,是雅思貝爾斯言下“四大軸心文明”中唯一沒有斷裂的文化體系,動態、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性使其在不同時代都能順利完成文化適應與演進,保證了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歷久彌新的不竭生命力。相比美國道德教育,我國在技術操作和實踐層面雖然尚有差距,但在文化資源領域卻保持了獨特的價值優勢。
1“和而不同”的文化寬容與“文化殖民”的強勢態度
我國傳統道德文化在二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形成了具有價值超越意義的“和而不同”式的文化寬容態度。正像儒家提倡對相異觀點采用和而不同的寬容態度一樣,對異質文化也應該寬容接納,最大程度地尊重并發現它的優勢所在。早在兩千余年前的戰國時期,齊國就建立了稷下學宮,儒、墨、道、法、陰陽家共聚一堂,相互辯駁,在文化比較中彰顯自我優勢,并未使用強制力量迫使任何一種文化退出歷史舞臺。魏晉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傳入,迅速本土化,儒、佛、道三家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共融態勢,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即使到了明清時代,基督教的傳入也沒有被強加阻攔,“和而不同”的文化寬容態度未曾改變。只是到了鴉片戰爭,宗教成了西方列強文化殖民工具時,出現顛覆國家意志的苗頭時清政府才被迫采取強制措施禁止傳教士在內地傳教。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無論是域外文化的傳入,還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入主中原,不同的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借鑒,為我國傳統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現實生命力。時值當代,多元文化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生態的情勢下,文化交流應該成為生活常態,多元文化的互利共贏理應是共同目標。湯一介先生就此認為:“‘和而不同’既可以保持和發揚自身文化的特性,又可以在相互交流與對話中得到發展,并促使不同文化的相互‘認可’。……這種‘認同’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兩種不同傳統文化中尋找并匯點,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和’的作用。”[1]所以,多元文化視域下的我國道德教育應該順延這一思路,一方面吸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作為德育資源;另一方面把我國傳統道德文化推向世界。就此而言,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借鑒,徹底放下意識形態區分敵友的冷戰情懷。縱觀近些年的美國道德教育,雖然穩中有進,但不加區分地抵制所謂“文化入侵”,確保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的作法未免風聲鶴唳,把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道德文明拒之門外只能令其固步自封,形成文化極端主義,例如,美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時至今日依然婉拒中國孔子學院的進駐就不難理解了。更有甚者,2013年10月,美國廣播公司(ABC)對3歲左右兒童的采訪秀節目中,幾個美國孩子“殺光所有中國人”[2]的言論令世界震驚,而作為成人的主持人卻對此不以為然,甚至為其辯護的做法則書寫了美國道德教育史上最難堪的一筆。與此同時,美國又借助文化載體向世界大肆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搞起了“文化殖民”主義,美其名曰可以增強青年的文化自豪感,實質卻在誤導民眾,遭到了國內像薩義德這般社會學家的強烈不滿,也引起他國的高度警惕。“站在21世紀門口的絕大多數民族,完全有理由擔心,操縱在西方特別是美國手中的全球化力量,終將并且已經成為他們推行新型殖民主義的新式武器……”[3]由此看來,“和而不同”的文化魅力遠超美國的文化殖民主義,有能力贏得世界的尊敬。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個人主義(egoism)的興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己關系一直是道德核心范疇,“人”與“己”二者保持合理張力是互利共贏的間接動力源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引自《論語·雍也》。是指導二者關系定位的黃金準則。它把個人的生存、發展與他人聯為一體,互為因果,要求在幫助他人生存發展的基礎上謀求個人的大好前程。如此道德原則最大程度上彌合了自我與他人因為競爭關系或利益關系而產生的心理隔閡與交往危機,并且化危機為正能量,謀得互惠結果。這是堂堂華夏文明給世界的不朽貢獻,更是對外域文化中人己關系的本質超越,為社會的人際關系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元文化是文化頻繁交往的生態體系,交往不免有沖突,而所有的沖突又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向受教育者傳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黃金交往法則有利于融洽他們與同學、朋友及社會的交往關系,還可以從“立己達人”的超越行為中體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無限美感,對促進他們的道德情感大有裨益,這對美國社會日漸興盛的個人主義(egoism)無疑是具有行為校正意義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是美國的立國價值理念,其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經歷宗教改革的洗禮,人作為社會乃至宇宙中的最高價值得到了確立。時至20世紀60年代美國風起云涌的人權運動,提出了無論性別、膚色如何,抑或是否為外來移民,他們的人權都應該得到法律平等保護,此時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登堂入室,紅極一時。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價值相對主義成了無堅不摧的信念,個體主義超出了應有的權利范疇,蛻變為隨心所欲的個人主義(egoism)。道德核心價值和人的主體價值都被逐一瓦解,美國青年學生由于活躍在文化價值思潮的最前沿,自然成了首當其沖的受害者。而且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在美國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個人主義(egoism)的黑暗面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使得我們的生活既平庸又狹隘,使我們的生活更缺少意義,更缺少對他人及社會的關心。”[4]如若個人主義得不到有效的引導管控,為謀得一己私利爾虞我詐、損公肥私、相互猜疑、冷漠無情就會毫無懸念地成為生活常態,與人相處的基本秩序便會因此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有欲望無限,自私自利的個人。在這般社會環境下非但不會保持純真的自我,還會被迅速感染,抵消他們在學校里培養的脆弱的道德價值觀,而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黃金法則可以彌補個人主義帶來的缺憾,盡顯超越的意義。
3“見利思義”與功利至上
義與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另一對左右道德走向的重要范疇,對指導多元文化視域下的道德教育有著特別的意義。仁義道德在二千余年的文化發展史中一直都是無可爭議的主角,而功利觀念也從來沒有像在美國那樣被奉為佳皋,人們相信,見利忘義是那些毫無德性的小人們的文化標簽,只有見利思義才是德性高妙的君子所為。“義者,宜也”*引自《中庸》。意指適宜,要在道德價值判斷面前作出準確無誤的選擇,是真偽君子的辨識標準之一。所以孔子才說:“君子義以為質,”*引自《論語·衛靈公》。要求但凡圣賢君子都應該“見利思義”,蔑視唯利是圖的無德小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引自《論語·憲問》。。荀子則把義利關系上升到國家治國安邦的政治高度,“義勝利為治世,利勝義為亂世”*引自《論語·里仁》。,足見其利害關系。可以說,以義制利的道德價值觀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鮮明特色,對扼制社會中的功利化傾向曾經發揮過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過程中,“見利思義”的寶貴遺產也做了現代意義的積極轉化,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義利觀的必要組成部分,繼續引領著多元文化視域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與此相反,功利至上的價值觀念在美國200余年的文化發展進程中從來都是難以撼動的關鍵角色,功利至上源于實用主義哲學,英國的殖民統治和歐洲的移民潮讓實用主義在美洲新大陸扎下了根。后經本土的皮爾士、詹姆士和杜威等人的深化發展,已經徹底滲透到了美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占據了美國公眾價值觀的主要位置。二戰之后,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不但讓美國政府嘗到了“科學就是生產力”甜頭,也讓民眾堅定了功利帶來幸福生活的信念。遺憾的是,功利至上的實用主義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中不可替代的價值功用并不意味著它在人文社科領域也能百試不爽。事實證明,它的催化作用事與愿違,按照功利原則協調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時舉步維艱,功利原則可以讓人們因功利而重新調整人際秩序,但無法保持長期和諧;可以戰勝自然,卻連遭海嘯、地震、山洪、大火、極端天氣的無情懲罰;可以得到遠超前人的豐富物質,卻難得片刻的精神安寧,人類社會再也難見共享的道德價值秩序,反被虛無主義壓抑的頭痛欲裂。同時,美國衷情于發展功利性學科,致使道德教育荒廢一邊,人文學科受盡冷落,學生的功利心態猶如脫韁的野馬四處狂奔,只要有利可圖便可放下一切顧慮,想盡一切手段達到目的,最終落得個“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結局,實難讓人恭維。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見利思義雖非十全十美,但相對于彌漫在美國社會里的功利至上觀念已是巨大的價值超越,無論是校正學生的功利情結還是指引全體社會走出物質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的泥潭都有現實指導意義。
4“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的道德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不同于世界其它民族的獨特生態和諧思想,這里的“天”并不盡指純粹的大自然,更像是自然、規律、天氣等不同元素的綜合指稱,它的意義超越純粹的自然,有著某種神秘的氣質,如若人的行為有違于道德原則,就會受到源自“天”的懲罰。這種古樸的生態和諧思想源于我國古老的農耕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親密無間,它是生存的物質基礎,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都對以“天”為代表的自然賦予了詩意般的描寫,將其幻化為人們詩意棲居的曼妙之地,此時的“天”開始從純粹自然狀態轉化成了向人們提供精神寄托的審美對象。到了西漢董仲舒創設的“天人感應”之說則給“天”賦于了某種人格,令人們不僅衷情于它,還敬畏于它,此時的“天”有了超越一切的心理影響力,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之中。如果要生存,需仰仗于“天”,如果要審美,“天”是最佳對象,連國運興衰都需向“天”占卜問詢。顯然,有了這種對“天”的無限尊重,無疑大大有利于人與自然和睦相處。與此同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正在成為解決當前世界生態危機的理想藥方。可以想象,國家以“天人合一”思想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必然能夠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海嘯、地震、洪水才可能漸漸離我們遠去,民眾以“天人合一”為生存理念便會改變生活中的浪費陋習,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會呼之欲出。“1989年包括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一批西方學者曾鄭重宣告: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回首2500多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5]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態價值觀的肯定,完全可以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美國的價值哲學源自于西方哲學流派,主客二分的觀念由來已久,“征服自然,服務人類”一直都是其奮斗不息的終極目標。但是,征服自然的收獲相比付出的代價是不足為道的,科學無法解決生態平衡的問題,而中國“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如果不能成為美國道德教育的參照內容,著實為一種教育短見和狹隘的文化保護主義。嚴厲的環境保護法,高額的罰金,漂亮的制度設計雖然在美國已是生活常態,但畢竟還是技術層面的優越,如若能令習得“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配之以法律約束,理想的社會預期才有實現的更大可能。
5結語:借鑒的文化勇氣
多元、多樣、多變的動態多元文化正在向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延展,從縱向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它是由原先的單一文化相互接觸、沖突、融合發展而來,從橫向維度而言,它早已超越了文化范疇,與政治、經濟、社會都結下了不解之緣,關聯這一切的中間介質便是多元文化的典型行為特征——開放性的交往,它也是新世紀中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但是,中美道德教育的“交往”目的不在于完成任務,而是通過交往途徑去比較各自優劣,借鑒對方的文化優勢為我所用,這種借鑒無疑需要文化勇氣。中國對美國道德教育的借鑒早已有之,從上世紀30年代對杜威“生活教育”論的引進到當代對美國德育體制和方法的學習,收獲頗豐。
從美國的文化發展歷程看,它也曾經向域外文化學習先進經驗,比如,仿照宗主國英國的模式建立早期的大學,引入德國大學的學術自由精神;20世紀50年代,受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刺激,美國迅速頒布《國防教育法》(NationalDefence Education Act),以教育改革彌布與蘇聯的科技實力差距;20世紀80年代,冷戰中的蘇聯全面超越美國,后者隨即發布《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教育報告,希冀用教育改革扭轉國運不濟的頹勢,正在此時大學生道德教育受到舉國上下的空前重視,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道德教育對自我縱向的繼承頗多,橫向借鑒學習他國,尤其是中國的則鳳毛菱角。這些教育改革均是在立國危機、生存危機、優勢危機的特別時刻才向他國借鑒學習,實屬權宜之計,而且借鑒的國家多為西方強國,少有東方國家,本質上說還是自大心態作祟,缺乏寬容平和的文化胸懷,事關傳承國家意志與文化安全的大學生道德改革更是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橫亙于前的防范意識,缺乏寬容平和的文化胸懷,不免讓人心生遺憾,在多元文化已成浩蕩之勢的當代,真誠借鑒他國道德教育的優勢應該成為一種“新常態”,顯然,美國需要拿出令人敬佩的文化勇氣。
參考文獻:
[1]湯一介.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J].中國哲學史,2000,(4):44~48.
[2]美白宮請愿要求刪除“殺死中國人”兒童討論節目[N].環球時報,2013-10-24(2).
[3]龐樸.文化一隅[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330.
[4]查爾斯·泰勒.現代性的隱憂[M].程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5.
[5]王殿卿.東方道德研究:第三輯[M].北京:中國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171.
[6]王佳.論普遍倫理建立的可能性[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
[7]王敬華.儒家和而不同思想與和諧世界[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3-17.
[8]畢云芝.傳統“中和”哲學與構建和諧社會[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53-58.
責任編輯:沈宏梅
Value Transcendence: Cultural Comparison on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ZHU Hailong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Abstract:Compared to the developed cul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the advantage of China's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is neither in technology nor practice operation, which is based on Confucia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fusion of Buddhism and Taoism, having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value transcendence. It contains harmoniously tolerant attitude when it faces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the concept of oneself that makes others succeed if you want to succeed and makes others be sensible if you want to be sensible, and the value judgment of coming up with morality first when you see goods and the spirit of transcendence that is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hese are enough to make our moral education be out of the ordinary. Compared to the strong attitude of America cultural colonization,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supreme, values of stressing interest and view of nature that make subject and object separate, China's moral education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 America society can learn some useful value resources from it.
Keywords:value; transcendence; Sina-USA;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comparison
中圖分類號:D6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1-0089-04
作者簡介:朱海龍(1977-),男,新疆塔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道德心理與文化心理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項項目(15JD710073);廣東省2014年教育科研重大項目(2014JK2014)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