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雪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本文從發展規劃、青少年競賽體系、基礎設施和足球理念四個方面對中日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比較,以期對我中足球人才的培養和足球事業的發展有所參考借鑒。
關鍵詞 中日足球 后備人才培養 比較
根據國際足聯的統計,日本足球總人口為480萬,其中在日本足協注冊的球員有104萬。更令人羨慕的是,他們18歲以下球員的人數達到63萬!而在中國只有7000人。而且,現在所有的注冊足球運動員一共只有25823人。在中國少年隊選擇1992年齡段球員參加亞少賽時,發現足協的注冊名單上這一年齡段只有109人,而日本同年齡段的數字是4萬人。從這些數據可以充分看出我們在后備人才培養方面的落后。經過比較總結,我們認為中日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差異。
一、發展規劃
提起日本足球的崛起,就不得不說日本足球“百年夢想”,它是前日本足協主席川淵三郎推出的,這份“百年大計”的計劃細致入微,涵蓋了青少年培養、職業聯賽、體教結合、國家隊等每個領域,時間單位精確到星期,而且終極夢想是在2046年或2050年奪取世界杯冠軍。如今日本足球的發展都是按照這份大計來實施,所有日本孩子可以從6歲開始自愿接受足球訓練,任何一個教練員只要帶領年輕球隊,就必須遵照統一的大綱。大綱里就有這樣的一條規定:日本人受身材限制,必須從腳下入手,從啟蒙訓練時就必須強調傳球和控球。正是有這樣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日本青少年球員的基本技術都打下了好基礎。
比較而言,中國足球卻總是只有五年或十年計劃,剛好與一屆足協領導任期的時間長度相仿。而且我們的計劃永遠只關注近期成績,例如1993年王俊生版的《中國足球十年發展規劃》:從1993年到2003年,目標為“足球總體實力位居亞洲前列;男子國家隊進入世界杯前十六名;國內各主要甲級足球隊達到亞洲先進足球俱樂部水平。而最新上任的韋迪,在他的5年計劃中,中國男足要實現亞洲一流、中國女足要重返世界一流。至于他的前任所提出的計劃,已經無人提及。
兩相比較會發現我們的足球規劃與日本的比起來缺乏戰略性,只拘泥于短期目標,對于各方面的工作也不夠明確,至于實施效果,我們所定的目標能夠實現者寥寥,而日本卻已經卓有成效。
二、青少年競賽體系
日本的校園足球文化非常興盛,一場全日本高中足球聯賽決賽的觀眾,高達45000人。他們的高中聯賽集合了日本校園足球最精華的元素,許多優秀的球員,諸如本田圭佑、中村俊輔等都是在高中球隊成長起來,最終通過這個跳板踏上了J聯賽的征程。1993年,日本足球進行了職業化,他們采取的是“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繼續開展校園足球,另一方面狠抓俱樂部青少年梯隊建設,使得金字塔的塔基更為夯實。而且他們不僅各俱樂部梯隊有全國性的聯賽,甚至還有校園代表隊與俱樂部梯隊混合參加的全國性賽事,通過這些校園球員與職業球員的碰撞,給年輕的球員創造鍛煉和培養的機會。
反觀中國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我們根本找不到有質量、有影響力的賽事。目前中國組織較為完善的全國性高中聯賽始于1999年,協會只有100個左右成員單位,而中國有大約1.3萬所高中。在目前我國的現行教育體制下,想在校園內推廣足球運動幾乎不太可能,在高考的重壓下,中國孩子從小學時期起就面臨著繁重的課業壓力,且中國多數學校只注重考卷分數,忽略了孩子的體育教育。沒有了校園足球,梯隊建設就成了重中之重,可是我們的職業俱樂部,多數都以一線隊的成績為先,對于青少年梯隊的投入有限,比賽的數量和質量都達不到需求。
三、基礎設施
前日本足協主席在來華接受采訪時曾說,我們的孩子至少也在人工草皮上踢球,而且日本2002年世界杯時獲得了6000萬美金的收入,3000萬用于球場建設。我國也不缺乏高質量的足球場,但是能提供給孩子的卻少之又少,就連全國性梯隊比賽的場地很多時候也難達到要求。
青少年球員的培養肯定離不開基層教練的貢獻。在日本足協的訓練中心體系下,選拔人才時,他們也在進行教練培訓。在2010年日本足協的預算中,關于教練普及事業的支出就達到34億日元,僅次于日本國家隊相關事業支出的預算。當J聯賽中優秀的國外選手退役后,日本足協會給予他們以最優惠的待遇,讓他們能夠留在日本指導青少年訓練,使青少年選手有更好地模仿和學習技術。而在我國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教練少之又少,這是因為我國基層教練缺少基本的保障難以讓多數球員鐵下心,即使有扎根中國足球基層的熱血,生計等現實問題也會讓他們望而卻步。
四、足球理念
日本足球灌輸給孩子最重要的理念是運動快樂,其實我們國家也一直有這樣的口號,可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難做到實處。在日本,足球是堂人生啟蒙課,孩子踢球和上課一樣,是一種很普遍的生活方式,也是教育方式。家長送孩子去踢足球并不是希望他們成為球星,而是讓他從小學習怎么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養成團隊意識和堅韌的品質。在中國,青少年足球則多了些功利性,在俱樂部梯隊的孩子大多希望未來能夠成為職業球員甚至是球星,為了追求成績而改年齡的事情屢見不鮮,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踢球不是為了快樂,而是未來謀生的手段;反過來我們看那些把足球當作業余愛好,希望從中得到樂趣的孩子卻通常都會被冠以不好好學習的名義,他們沒有教練,沒有場地,足球似乎成了沒用又多余的活動。
與日本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比較不是為了夸獎對方,貶低自己,而是想通過比較找出中國足球改進的方式,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中國足球不再是調侃、批評的對象,而是成為每個孩子心中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