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科潔 編輯/邵竹林
尉建鋒:仁心依舊,理想升級
文/張科潔 編輯/邵竹林
尉建鋒
博士、外科副主任醫師
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產品總設計師浙江省千人計劃人選
浙大卓健移動智慧醫療研究所所長
杭州市江干區工商聯副主席
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計劃創業人才
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一層次”培養計劃人選
2016年移動互聯網醫療風云人物獎
入選《錢江晚報》評選“最美浙江人”
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輕扇翅膀,就可能引起美國的一場龍卷風。
在尉建鋒先生上初中的一年,家中一位至親因病去世,父親決心讓他將來學醫。后來,尉建鋒以優異的成績從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畢業,并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南卡醫科大學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參加科研培訓,其科研成果還在國際生理學權威雜志上發表。回國后,尉建鋒即加入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式成為一名醫生。他將所學所得投入到臨床中,廉潔自守,不拿紅包回扣,在患者與同行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在普通人看來,尉建鋒的職業之路清晰而光明,只需平平穩穩走下去即可。但明明可以靠醫術吃飯的尉建鋒,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青年。他的心中輕顫著理想,并不將自己囿于只為患者“有病治病”的醫生職業,而是從治病到創業,從手術臺到互聯網,十年時間上下求索,不斷地升級自己的理想版本,掀起了一陣國內“醫療+互聯網”的龍卷風。

2015年10月27日,卓健科技在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總決賽中獲得全國第三名。
2006年,尉建鋒在美國做博士后研究的時候,因為太投入沒注意身體,得了應激性胃潰瘍,消化道大出血,暈倒后被送醫急救。當時尉建鋒已經是博士三年級,學醫已經8年,但對于比較嚴重的消化道大出血,他自己了解得卻不多,也沒意識到之前的頭暈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
這一次健康意外,讓尉建鋒觸動很大。“作為一個醫學生的我,在嚴重胃出血,便色變黑連續三天的情況下,還無知地認為自己是因為吃了奧利奧的原因,更何況是普通的老百姓?”
同時,尉建鋒發現,在美國,當身體出現不適時,80%的人會先上網去查閱相關的信息;但是在國內,很多人連查的條件和能力都沒有,因為不知道要查些什么。尤其是目前國內的某些搜索及門戶網站,提供給大眾的健康信息存在很多商業誤導的因素,很少有比較全面客觀的健康宣教知識。
正是這個觸動,激發了尉建鋒職業理想的最初版本——去做點跟健康科普相關的事,以幫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醫學基礎知識。
2007年,尉建鋒從美國留學回來后便開始尋找合適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他和幾位醫學專業的朋友們看中了手機彩信這條路子。2008年,他們和移動平臺合作,每周發送三條與健康相關的彩信給訂閱用戶。這種面向老百姓、快速而有效的“健康顧問”彩信業務,在最高峰時的訂閱量達到了12萬人之多。
尉建鋒還在彩信中設立了“魏大夫信箱”欄目和“魏大夫手記”欄目。老百姓有問題可以直接將問題通過手機發送到“魏大夫信箱”,這是最早應用手機來實現醫患互動的雛形。“魏大夫手記”則是分享他在臨床工作中,每周碰到的對老百姓有一定借鑒價值的臨床案例。
這兩個欄目的創立,一是與老百姓有互動,二是通過臨床實例來宣傳健康常識。這讓尉建鋒深刻體會到,老百姓究竟更需要哪些方面的健康宣教內容。也就從這時候起,尉建鋒和他的同事們已經開始注重積累各種數據庫,包括疾病、藥物、檢查檢驗、疾病宣教及隨訪等數據庫,而這些數據庫為隨后開展的移動醫療的專業門檻奠定了無比重要的基礎。
柏拉圖說,一個杰出人才的誕生,必須具備知識、仁慈和膽識。這三點,尉建鋒都具備了,這也決定了他的職業理想的繼續提升。
2011年,尉建鋒遇到了一次令他終身難忘的醫患糾紛。一位四十歲左右的患者因膽管炎反復發作造成肝硬化,情況很差,急診住院。經過住院調理后,終于可以安排手術了,沒想到在這個節骨眼上,患者的女兒買了一碗面給他吃,結果吃下后發生高燒、劇烈嘔吐,導致窒息。醫生們緊急搶救了四小時,還是沒能成功。就在當晚11點多,20多個患者家屬闖進醫院,開始在醫院鬧,還要求尉建鋒下跪。當時,尉建鋒以死者為大,在遺體面前深鞠了三個躬。患者的妻子看到他這么做后,才讓其他家屬放他離開。
“這件事對我的震動非常大。我深刻體會到,有時候醫生花了那么多心力去照顧好一個病人,病人卻不一定理解。”尉建鋒思考后認為,目前醫患關系嚴峻的很大原因是因為醫生和病人的知識不對稱。作為醫療機構,如果不讓病人充分了解就診過程中的檢查、檢驗、治療有什么意義、后果等,病人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這一次醫患糾紛,促使尉建鋒花費更多精力投入到開展健康宣教的事業中去——他決定以醫生的身份去創業。
早在2010年,尉建鋒就開始關注日益崛起的智能手機,他認定移動互聯網將是一塊非常廣闊的市場。最終,他決定通過智能手機的應用,以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健康宣教,以擴大覆蓋面,提高科普的效益。
“在醫院一年我能服務五百至一千多位患者,但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我能服務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我認為這樣同樣有意義。”尉建鋒說。
2011年,尉建鋒正式組建了團隊,成立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調研臨床需求,整合醫學知識庫,借鑒國外的醫療模式,并于4月份發布了國內首款關于互聯網健康醫療的手機APP——“掌握健康”。這個APP涵蓋了幾千家醫院信息,比如專家的信息、健康宣教、資訊、藥物庫、疾病庫、癥狀庫、智能導診等,為成千上萬的患者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和資料。
“掌握健康”的面世掀起了互聯網健康應用市場的一個熱潮。半年后,“春雨醫生”也發布了類似的應用軟件,還增加了一個問診功能。但尉建鋒卻認為,互聯網問診除非做到和醫院的真正對接,否則是存在法律風險的。
由此,尉建鋒的產品設計理念,從“患者角度”向“醫患兩個角度”發生了轉變。
在醫院一年我能服務五百至一千多位患者,但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我能服務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我認為這樣同樣有意義。

2016年5月27日,尉建鋒在珠海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上演講。

尉建鋒在2016年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上向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孟群等領導介紹卓健的產品。
這就是尉建鋒“掌上醫院”的設計理想,通過互聯網技術,讓患者看病更輕松,還要讓醫生愛不釋手。
留學胃出血的那次經歷,除了讓尉建鋒認識到健康科普的重要之外,還有一點讓他印象深刻——從醫院回到宿舍不過半小時后,他就接到了家庭醫生的電話,告知他到指定醫院接受急診處理。這讓尉建鋒想到:美國是如何在短短半小時內,實現醫院和家庭醫生對患者信息的傳遞和反饋的?
“這中間,必須有一個信息閉環。”尉建鋒得出結論,“我的檢查結果出來了,系統就自動將我的檢查結果分配給我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獲取這些信息后,可以馬上聯系病人。半小時就可以完成這個信息環。”
尉建鋒想到,要實現這樣一個信息閉環,就要有一套系統來協助醫院和醫生。那么,卓健可不可以嘗試來做一套這樣的系統呢?
經過周密的設計和制作,在得到浙醫一院的首肯和支持下,卓健科技終于在2012年8月30日推出了第一款“掌上醫院”的應用——“掌上浙一”。這款從醫院的角度為老百姓服務的APP,包括了智能分診、實時掛號、手機查詢檢查報告、醫院地理位置導航、樓層導航、專家醫生介紹及出診信息,另外還提供定期更新的健康資訊以及包括疾病庫、藥物庫在內的隨身健康百科全書。當時,各大醫院幾乎都還沒有通過互聯網方式方便患者就醫的概念,浙醫一院就通過這款APP為30余萬名患者簡化了就醫流程,并幫助院內80%的醫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掌上浙一”的發布,立刻引起了醫療界的普遍關注。隨即發布了上海長海醫院、寧波第一醫院、嘉興第一醫院、湖南襄陽醫院等“掌上醫院”做進一步驗證,最終使得整個業界認定醫院是可以接受這種新潮的互聯網化運作的。
到目前為止,“掌上浙一”的版本還在不斷更新,服務內容也隨之豐富,更加接地氣。除了可以讓患者通過這個APP在家輕松地預約掛號、查看化驗單、支付、得到就醫指導、加入個人健康檔案、查看手術記錄等基本功能外,“掌上浙一”還能把遠程病理、遠程影像、遠程B超這些與診療密切相關的業務,都整合到手機APP客戶端,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也讓醫生更加方便管理患者的同時,收集疾病數據, 豐富自我醫學知識,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
這就是尉建鋒“掌上醫院”的設計理想,通過互聯網技術,讓患者看病更輕松,還要讓醫生愛不釋手。
《錢江晚報》的“最美浙江人”欄目曾經報道過:1996年在浙江大學醫學院讀大二的時候,尉建鋒因學校團委的結對幫扶認識了73歲的孤寡老人宋愛玉。此后從學生一路到醫生,小到陪老人去西湖邊走一走,大到送老人到醫院搶救,尉建鋒竟然默默地陪伴了老人近20年的光陰,即使在赴美攻讀博士時,他也安排了學生去幫忙照顧老人。這種超越一般醫患關系的感情,讓90歲的宋愛玉老人在病重意識模糊時,竟然還能清楚地報出尉建鋒的手機號碼。
這樣盡己所能去幫助困難患者的例子,在尉建鋒身上還有很多。
在他看來,這只是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與內心堅守。但正是這種醫者仁心,一路鞭策著尉建鋒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醫生之路——通過互聯網,幫助了更多有需要的人。
這兩年,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政府著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提倡分級診療,呼吁把最優質的醫療支援下沉到基層去。響應這一醫改政策,尉建鋒從2012年開始就帶領卓健著手建設易康移動遠程系統,包括遠程會診、轉診預約、分級診療。
很多人都還記得2016年農歷新年期間浦江三名小孩在山中走失的事件。當時小孩被發現后送往當地一所縣級醫院搶救。浙一醫療團隊緊急趕赴該縣級醫院,同時在高速上借助互聯網對這三個孩子的情況做會診,提前了解三個小孩的病情,大大縮短了緊急救治時間。等這些孩子都康復出院后,浙醫一院還通過互聯網,對這三個小孩進行心理輔導,并持續監測了一個多星期。
這次廣受媒體報道和群眾稱道的醫援事件,應用的就是卓健為浙醫一院開發的“互聯網醫院”系統,讓實體線下院區+虛擬線上院區相結合,使用手機端、iPad端或者醫院的PC 端就能幫助醫生及時快速地解決問題,使信息在醫院間會診過程中得到很好對接,幫助上級醫院明確地掌握患者的所有信息。

2016年1月25日,卓健五周年年會聯合《都市快報》快公益成立卓健夢想救助金。
同樣,移動遠程還能幫助醫生不在醫院時及時了解自己部門、醫院的最新進展和患者情況,幫助社區醫生簡化流程,順利讓患者進行向上轉診時,大大提高患者被救治的幾率。
如果尉建鋒只是一名普通醫生,那么他或許只能幫助一位或者幾位像宋愛玉老人這樣的困難患者。但尉建鋒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卻能幫助到許許多多像“浦江走失孩子”那樣的緊急案例。
不論是最開始的手機彩信和“掌握健康”科普,還是掌上醫院,再到服務范圍更廣的移動遠程,最終是能夠把每個病例中所包含的醫學智慧傳承下去,服務患者,形成用互聯網方式去改變醫療現狀,體現出實實在在能看到的價值——或許這才是能讓尉建鋒真正心滿意足的事情。
不論是最開始的手機彩信和“掌握健康”科普,還是掌上醫院,再到服務范圍更廣的移動遠程,最終是能夠把每個病例中所包含的醫學智慧傳承下去,服務患者,形成用互聯網方式去改變醫療現狀,體現出實實在在能看到的價值——或許這才是能讓尉建鋒真正心滿意足的事情。
“做一個走出體制的創業醫生,需要你既愿意長期地被誤解,又仍然去做你信仰的事。”即使難免糾結,尉建鋒還是決定全身心投入到互聯網醫療的創業中去。不論是不是醫生的身份,但他始終以一顆仁心去體會醫生、患者的痛點,從而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改變現狀,助力醫改。


現在做互聯網醫療的企業不少,但卓健作為一個有醫療背景的團隊,更明確醫改的方向、醫療的法律邊界,對互聯網醫療大趨勢的判斷也更準確。無論是2012年掌上醫院的推出,2015年移動遠程的開拓,再到2016年公立互聯網醫院解決方案的奏效,這一系列成果都奠定了卓健在中國互聯網醫療創業創新大潮中的地位,尉建鋒也因此成為國內移動醫療行業公認的先行者。2015年,因為尉建鋒及其團隊在傳統醫療關系和互聯網結合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騰訊公司僅用三天時間就做出決策,向卓健投資1.5億人民幣。
經過5年的發展和積累,卓健科技現在已擁有400余名員工,實現了與全國1800家醫院的合作,建立了30個醫聯體平臺和36個分級診療中心,完成了30000例遠程會診、10000例遠程病理影像和2000例遠程教學視頻,以及400家“掌上醫院”的落地……在習慣以成敗論英雄的年代,會有很多人羨慕尉建鋒身上看得見的成功光環,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默默無名時經歷的艱難坎坷。
做醫生不容易,做創業的醫生更難。那些因為關鍵技術難以攻關、用婚房抵押20萬貸款支付工資、苦等融資能否成功的艱難時刻,都是常人難以體會的煎熬。
幸好,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尉建鋒和他的團隊順勢而動,一步步踏在互聯網創業的征途上,盡管道路阻且長,但未曾言棄。前不久,尉建鋒從浙醫一院的醫生崗位正式離職,可以看出,做出這個選擇讓他的心情有些復雜:“做一個走出體制的創業醫生,需要你既愿意長期地被誤解,又仍然去做你信仰的事。”即使難免糾結,尉建鋒還是決定全身心投入到互聯網醫療的創業中去。不論是不是醫生的身份,但他始終以一顆仁心去體會醫生、患者的痛點,從而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改變現狀,助力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