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則宣
責怪他人“停不下”,其實是種病
文/李則宣

在公司里,銷售部經理陳蕓是個最遭人吐槽的人,原因在于她習慣于將任何問題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在別人身上,而將自己的責任撇得一干二凈。在眾人的眼里,很多理由都特別“奇葩”,根本無法服眾。可她依然理直氣壯地申訴,總是為自己狡辯。這讓她顯得特別沒有擔當,周圍的人對她十分不滿。
比如她的上司警告她要做好市場調研報告,陳蕓卻說是同事艾寧經常打客戶電話,聲音過大,影響了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效率,實際上,艾寧的位置離她有十多米遠。如果她無意中踢到了垃圾筐,那一定是怪收拾清潔的大姐沒放好,影響了她走道。自己不小心扭傷了腳,她就埋怨周圍的人:“怎么就不知道拉我一把?”……
從陳蕓的種種行為表現來看,她在遭遇各種或大或小的不如意的事情,也稱之為挫折事件后,總是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立刻找一個身邊人,把責任都歸咎于他人,對他人進行指責和抱怨。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外部歸因的個體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研究發現,歸因就是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是個體對影響或解釋其行為的因素做出結論的一種認知過程。在海德看來,行為的原因或者在于環境或者在于個人有人喜歡從個人原因如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努力等做解釋,比如考試不成功,認為是“自己沒有重視,復習得不好”,這種歸因叫作“內部歸因”;而有人則喜歡評價環境原因,如他人、獎懲、運氣、工作難易等,比如考試失敗是因為“考場不安靜,影響了我答題的狀態”,這種歸因叫作“外部歸因”。若在于環境,則行動者對其行為不負什么責任;若在于個人,則行動者就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如果一個人長期做外部歸因,那么他們就習慣于歸罪他人,缺少必要的自省。
心理自我不完整的個體,反映出其心理發展水平的停滯和低水平,這與生理年齡無關,有心理學家認為習慣于外部歸因的個體是一個個“巨嬰”。外形儼然成熟,而內在的心理能量水平不足,無法脫離精神上的父母而獨立面對各種心理危機。
從海德的研究來看,習慣于外部歸因的個體,容易導致歸因偏差,因為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能夠為他們的失敗找到一個看似合理的借口,從而逃避個體在知識、能力、努力、責任感等方面的缺陷,抵御失敗可能會導致自尊心損害和丟面子的風險。最終,外部歸因會導致個體責任感喪失和自我管理能力嚴重弱化,造成心理自我的破碎和不完整。
心理自我不完整的個體,反映出其心理發展水平的停滯和低水平,這與生理年齡無關,有心理學家認為習慣于外部歸因的個體是一個個“巨嬰”。外形儼然成熟,而內在的心理能量水平不足,無法脫離精神上的父母而獨立面對各種心理危機。
陳蕓這類外部歸因者,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掌控感。對于外界大小事務,他們都渴望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發展,符合自己的預期,內心就會感覺安全和放心。如果事情有了意外,不能快速地恢復到良好的狀態,他們就覺得局面失控,滋生出一種崩塌感,覺得一切都在失控中,會帶給他們驚恐、無助的負性情緒,內心的自我都在瓦解。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超級自戀的表現。
超級自戀者認為別人都該為我服務,個人的意志應該得到全面的尊重。由于長期的心理思維模式,這種歸罪已經高度自動化了,變成了一種自發行為,無需過多的思考,外部歸因者會自動快速地搜尋出一個歸罪的對象,然后通過口頭抱怨的形式發泄出來,從而安撫自己恐懼失控的煩亂情緒。
嬰兒最初都是超級自戀的,他用哭聲來指揮養育者去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巨嬰們”該如何打破這種心理弱勢,發展出健全的心理自我呢?不妨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調整“生理”來調整“心理”。當出現煩躁的情緒時,他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呼吸,可以通過一分鐘數呼吸頻率的心理技術,來讓自己內觀到個人的生理變化和感受。生理變化包括心跳和脈搏加快、皮膚發燙、照鏡子發現面色潮紅、面部肌肉緊張等表現,內心的感受包括很難過、生氣、失望、不知所措。把自己的感受一點一點寫下來,然后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情緒不好,因為我的內心受傷了。我自己知道就好了,沒必要發泄到別人那里。”如果情緒感受特別強烈,可以通過體育鍛煉,讓自己在身體活動中將負性情緒帶來的能量釋放出去。
第二,轉換思維模式,分析反思。轉換思維模式,遇到挫折時,需要停止指責,找幾位心理成熟、言談可信的人一起,先自己在內心分析一下事情的經過,想想自己在其中發揮了什么作用,自己做了哪些積極有益的部分,自己有哪些失誤和可能的不足,還可以在哪里地方多加改進和提升,然后傾聽一下別人的看法,對照一下,看自己是否判斷恰當。如果和別人的看法出入較大,應該及時詢問一下人家的理由和依據,然后修正自己的認知,形成對事物客觀而全面的評價方法。
第三,主動接受“挑戰”。進行自信心的構建,提高對外界環境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這需要他們提高容忍不如意結果的心理承受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堅持長跑,提高神經系統的穩定性。剛開始可以慢跑幾百米,時間一長,可以要求每天跑上幾公里。其次,可以主動接受一些心理任務,比如5個小時不說話的釣魚、幫助坐不住的孩子輔導功課、公開場合發言、在火車站去向行人請求募捐等,這些看上去很有難度、似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其實就是在磨練心智的過程,提升了個人的成就感,激發了個人挑戰更大難度,愿意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心理動機,將自我整合得更加完整,擁有更大的心理能量。
最終發展到“我有足夠的力量,讓我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后果,包括愛自己和他人”的戀他,這樣才算一個人心理最終成熟,擁有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