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李招弟
互聯網帶來了市場信息的參考和銷售渠道的拓展,然而由于市場價格變化很大,很難做出精準預測。
民間老話說得好,“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如今驚蟄已過,春分將至,我國的春耕生產也即將由南到北全面展開,田間地頭將又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區今年的春耕備耕與往年有所不同,農民添了新的煩惱。新煩惱來自于多了選擇的糾結,糾結則源于去年糧食價格的較大波動。
去年秋季以來,我國糧食市場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現象,糧價下跌。為順應國際國內農產品供求市場變化,2015年國家調整了玉米臨儲托底政策,今年又將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調整完善,玉米價格下行壓力較大。
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部提出“十三五”期間,“鐮刀彎”地區減少玉米種植面積5000萬畝。河北省是春播玉米的重要產區之一,2016年要減少玉米種植300萬畝。趕在今年春耕之前,記者走訪了河北省種植玉米最多的兩個地區滄州、衡水,試圖調查今年備耕期間農村的一些新變化。
糾結:種嗎?種啥?
鄧玉田老漢是河北省滄州市大趙村的一個50多年種糧老把式,家有二十多畝地,由于自己上了年紀,孩子又都在城市打工,最近幾年只留了7畝良田自己耕種,剩余的都包給了本村人種植大棚蔬菜,每年每畝能得800多元租金。
“包給別人種啥都不算浪費,地也不會荒著,種不了的還可以拿租金,我自己能種的地可以精耕細作,這幾年,年年增收。”鄧老漢驕傲地指著院子里的糧囤說,“瞧,這么多糧食。國家政策好,去年還得了一些種子補貼和種糧補貼。”
糧食年年增產,去年糧價卻跌了。2015年,國家臨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確定為“國標三等”每斤1元,如今市場價已經跌到了7角。“幸虧賣得早,要不然就得賠本哩。”鄧老漢說。
農歷三月就要播種玉米了,一輩子種糧的鄧老漢一直堅持“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老規矩,但今年卻有些動搖,波動的糧價讓鄧老漢為今年春播犯了難:“這7畝地是繼續種玉米還是租出去?照這個樣子還不如租出去呢?不過話又說回來,咱是莊稼人,哪有不種田的道理?”
“地還得種!農民不種地干啥?既然種玉米不掙錢,就不如種點別的,又不知種啥好。”和鄧玉田同村的承包大戶王海誠也道出了自己的煩惱。今年應該“種點啥”,也是村民最傷腦筋的事。
在村民眼里,可能從未理會種植業“結構調整”這一名詞,但面對市場,他們不得不去付諸行動了。“具體哪個種多少現在還沒想好,但是種雜糧的地肯定不會少,可能會因為調整茬口和玉米、谷子價格上不去,會壓縮點谷子和玉米面積,增加些黍子和其他小雜糧的面積。”王海誠說,“土地越來越精貴了,種什么,怎么種很重要了。”
王海誠算了筆賬,改種大豆或者小米,但是算下來還是決定放棄。“谷子不值錢,產量還低。黍子值錢,但是產量太低,如果是承包的土地,肯定賠錢。”種一些有機的經濟作物呢?他也琢磨過,“有技術指導也能種,但關鍵是賣的出去,才敢種。”
對于種了半輩子玉米的農民來講,改變種植玉米的習慣并不容易。如今面向市場,他們難免有些迷茫。在他們眼里,最后究竟種啥,最終還要看能否有別的作物經濟效益能超過玉米,而且還能賣的出去,才敢不種玉米。“我們就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及時準確的信息,特別是將這些市場信息配上專家的解讀,一起發給我們,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王海誠說。
條件:大數據何時惠農?
實際上,王海誠的要求并不算高,現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我國迎來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而大數據和農業農村領域深度融合,為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資源環境負荷過重、農民決策不理性等“老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農村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其實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很多鄉鎮先后建起了農業信息網絡。然而,有的信息網絡形同虛設,甚至束之高閣,成為擺設,這不但不能有效地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還浪費了寶貴的農業信息資源。比如,人手一部的手機,大部分農民的手機網絡并沒有在農業上發揮作用。而且,如何鼓勵嘗試“互聯網+農業”創新模式,摸索符合市場規律的“互聯網+農業”發展路徑仍待破題。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博士”馬瑞強代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網+農業”存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生產、流通、采購等環節。這些環節都可以借用互聯網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但農業在互聯網轉化應用過程中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使用效率低、人才與資金短缺等問題,直接導致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生產力轉化嚴重不足。
對此,著名農業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鄭風田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解決農村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價值,需要實現有效整合。“這不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支持企業實施農業農村大數據公益性、增值性服務。同時采取聯合授課、集中培訓等方式對廣大農民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培訓,增進農民對網絡的認識和應用,從而喚起農民朋友對信息化建設的熱情。”
馬瑞強代表強調:“政府幫助市場主體探索‘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不僅包括農村電子商務,還應加大涉及互聯網應用的農技服務、農業金融、農業教育培訓等農業生產環節的扶持力度。”
結構:創品牌促調整
互聯網帶來的是市場信息的參考和銷售渠道的拓展,然而由于市場價格變化很大,很難做出精準預測,預測難免會有失誤。
在鄭風田教授看來,現在糧食價格交給市場,市場起主導性的作用,政府其實也很難提供出短期預測性的準確信息。“這是客觀條件很難實現的問題,很難告訴農民準確的市場信息以提供決策參考,只能告訴農民國家整體是什么樣的政策。因此,信息渠道并非是解決農民種地困境的良藥,未來的農業生產還是要由政府引導,以品牌促發展,以品牌調結構,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業的發展路線。”
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將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繁榮和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新疆、福建、陜西等地時曾指出,“一招鮮,吃遍天,一村一業、一鄉一品,農民就會受益于此”;“要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養殖業、林果業、園藝業,發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業優勢主導產業”。
記者了解到,許多地方立足本地資源,綜合考慮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優先發展具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培育專業村鎮,既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更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新的亮點。
河北省衡水市通過創建谷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區域品牌的研發,同時拉長產業鏈條,帶動農民改種雜糧實現增收,就是以品牌優勢促進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典型舉措。
衡水市東岳村村民張書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前些年春耕備播時常常為種什么發愁,自從去年和河北金綠谷公司簽訂谷子購銷合同后,從種到收全程的技術服務就交給了該公司負責。去年,村里種玉米的都賠了錢,我種的谷子則以3.6元/公斤全部賣給了該公司,省心省力,還賺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