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

?得益于智能設備的助力,現代城市公交系統的運轉更為高效,也為乘客提供了更佳的出行體驗
城市生活中頗為令人惱火的瞬間之一,或許是急著趕路辦事,公交車卻久等不來的時刻。甚至,您可能剛剛搭上出租車,卻發現久候不至的公交車恰好在這個時候進站,因而只得心痛白白花掉的車費。不過,隨著各種智能設備的引入,乘客盲目等車導致的尷尬局面將會越來越少。不僅如此,在公交優先通行的政策與貼心的信息技術的協同作用下,越來越多的人將會愛上公交出行。
從“快速公交”談起
對于很多有意修建地鐵,卻因為資金或者地理條件限制難以如愿的城市來說,快速公交系統或許是一種上佳的選擇。典型的快速公交線路會在基本封閉的專屬車道或者設有快速公交專用道的高架路上運行,而且盡可能避免路口交通燈和其他車輛的干擾。在有些時候,它們甚至能通過車載傳感器“遙控”前方的交通燈,使之在快速公交車輛通過前后出現短暫的綠燈。正因如此,快速公交線路上的車輛可以保持較高的運行速度。
作為城市公交系統走向智能化的起點,快速公交系統起源于以重視環保著稱的巴西“生態之都”庫里蒂巴。早在20世紀70年代,庫里蒂巴就運用當年最前沿的技術,營造了一個以公交優先為核心的城市交通網絡,通過大量規劃公交專用道,以提升公交車輛運行的效率,鼓勵人們盡可能乘坐公交車出行。

巴西庫里蒂巴的公交站臺
時光飛逝,庫里蒂巴完善的公交系統,因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加盟而如虎添翼。早在3G網絡通信剛剛投入商用的時候,庫里蒂巴市政府便已經意識到,這種能傳輸大量數據的全新信息技術,在調度公交車和方便乘客出行方面有著巨大的價值。比如,乘客們可以精確地了解下一班車的到站時間,從而更好地計劃出行;各個車站則可以通過乘客刷卡進站的情況,隨時向調度部門報告客流高峰數據,并使加車通過全封閉的公交專用道路,快速趕往指定地點以疏導客流。而在城市的公共交通調度中心里,各條線路車輛的運行數據也被計算機匯總,讓工作人員一目了然。
庫里蒂巴公交網絡原有的封閉式車站和公交專用道,已經為公交車提供了一個干擾較小的運行環境,使它們在靠站時容易停車入位,而且不必躲避人群。信息技術與這些既有優勢的配合,再加上高載客量的大型鉸接客車,使得庫里蒂巴的公交網絡擁有遠高于普通公交線路的效率,其運力竟然與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的地鐵系統相當。出色的公交服務,使全城大約70%的私家車主因此放棄了自駕出行。而庫里蒂巴的成功經驗,也被推廣到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城市。
這套被譽為全球典范的公交系統,還引出了一個新的議題:如果以專用道幫助公交車克服一部分堵車的影響,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車輛與站臺上安裝的終端設備,實現“實時公交”的服務,讓乘客不必盲目地等車呢?
讓乘客不再盲目等車

?德國波恩,人們在現代化公交站前等待公交,指示牌能及時顯示公交的到站情況
從法國的巴黎到中國的杭州,公交車站上最令人心動的“風景”,或許是告知下一班車還有多久到來的液晶指示牌。雖然受制于交通燈和車輛上下客的速度,這個時間指示只能作為參考,但也多少幫助乘客避免了盲目的等待,提升了彼此的效率,也給乘客帶來些許心理安慰。
公交車站提供這樣的服務,個中原理其實并不復雜。在每一個這樣的車站,都安裝了一種信號接收器;每一輛公交車上,則會配備發射信號的車載設備。只要一輛車駛入了一個公交站臺的信號接收范圍,它的線路號和車號,以及駛入和駛離的時間信息,就會被車站采集并傳輸給處理這些信息的計算機。在已知車站之間的距離和公交車行駛限速的情況下,計算機就可以根據一個個站臺傳回的數據,大致推算出每一輛公交車的實時位置,進而計算出它抵達每個車站所需的時間。
同樣一組數據,也可以為智能手機上的電子地圖和出行輔助類APP服務。根據手機與信號基站的聯絡數據,或是利用手機上搭載的GPS模塊,這些APP可以計算出手機使用者的地理位置。而后,人們便可以通過手機查詢到距離最近的公交車站,以及每一路通過這個車站的公交車會在什么時候到達,以決定跑步趕車還是耐心等待下一班。

?通過基站定位的方式,手機上的電子地圖APP可以知曉用戶的位置,并向他們預報下一班公交車抵達的時間
其實,幫助人們更為理性地決定是否等車,只是公交車站走向“智能化”的第一步。在很多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里,人們正致力于讓公交車站成為城市里的信息亭。通過候車亭里的觸屏設備,或是可供智能手機掃描的二維碼,乘客可以方便地探索車站周圍的街區,了解到一些與生活有關的重要信息,比如周日和午夜仍然會營業的雜貨店、口碑較好的餐廳和咖啡廳等等,甚至可以呼叫郵遞人員攬收包裹。對于來到這座城市出差的人或游客來說,這些高度智能化的服務可謂是雪中送炭;而它們與同樣“智能化”的車票配合,衍生出諸多復雜而精妙的搭乘方案,也為整個公交系統吸引了更多的客流。
為車票賦予更多“智能”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引入公交卡系統,古老的紙質車票正在淡出歷史舞臺。除了有助于減少對紙張的浪費,公交刷卡付費也蘊含著另一重更大的價值,那就是讓公交運營機構有可能得到各個車站的客流數據,乃至乘客大致流向的數據,并以此更為科學地規劃交通運力,以便充分滿足大眾的需求。很顯然,紙質車票用得越少,這樣的統計數據便能越精確。

?“T-10”車票是巴塞羅那使用量最大的車票
在一些發達國家,磁票(磁條票)頂替了紙質車票的位置,使幾乎所有乘客的數據都可以得到統計。不僅如此,硬質的磁票也更適合于自動售票機,并且得益于其能夠寫入信息的特點,使運營部門有可能設計一些優惠便民服務。
西班牙巴塞羅那公交系統使用的“T-10”車票,便是為公交車票賦予“智能”的典型案例。巴塞羅那的城市公交網絡由地鐵、FGC地鐵、市郊鐵路、輕軌列車、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等不同形式的交通工具組合而成,但在城市公交票務系統中,前三者分別被視為一條線路,后三者則根據路號而分別被視為不同的線路。乘客只需一張單程票,就可以在75分鐘內乘坐3條以下不同的交通線路,最終抵達目的地,因為車票背面的磁條會在每一次檢票時被寫入數據,以實現一票換乘的優惠。
正是這樣的規則設置,成就了“T-10”車票的妙處。一張“T-10”車票相當于10張單程票,價格卻只有后者的一半,可以鼓勵人們有計劃地出行。對于結伴出行者來說,他們完全可以幾人共用一張“T-10”車票,通過連續檢票的方式依次進站或乘車,而車票會記錄每一個人的出行數據,幫助他們省去各自買票的麻煩;如果對城市交通非常熟悉,他們甚至能在中途短暫地購買快餐或是游玩,再免費換車繼續下面的行程。這種規則設置,使“T-10”成了巴塞羅那最受歡迎的車票類型。

?法國里昂有著發達的電車網絡,那里的雙源無軌電車頗具未來感
全新技術令電車復興
城市公共交通的智能化,是由許許多多“微創新”的涓流匯成的大洋。在一些與乘客并不直接相關的領域,創新和變革同樣存在,而且往往意義更為重大。無軌電車在近年來的復興,其背后便是一組全新的技術,使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重新煥發了青春。
無軌電車在1914年傳入中國上海。此后,北京、上海、廣州和杭州等大城市都建造了發達的無軌電車線網。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一方面燃油汽車發展突飛猛進,另一方面老式電車受制于速度偏慢、受電桿(電車的“辮子”)容易脫離架空接觸網等弱點,開始逐漸沒落。但老式電車這種“零排放”的交通工具,也有其難以忽視的環保優勢。
2013年年底,北京將使用混合動力公交車的104路快車改為127路無軌電車,拉開了持續至今的“油改電”工程的帷幕。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北京已經將不少汽車線路改為無軌電車。但比起上個世紀奔馳在這座城市里的“同類”,如今的無軌電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它們的一個巨大優勢,便是可以更多地擺脫對線網的依賴。
在20世紀90年代末北京市對王府井大街進行改造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電車架空線網被拆除。為了讓從北京火車站前往城市北部的103路和104路電車仍然能在此運行,北京在這兩條線路上引入了原始的雙源無軌電車,它們搭載了鉛酸蓄電池,可以支撐電車走過這一段沒有線網的路。10多年過去,蓄電池特別是鋰離子電池技術的進步,令電池的能源密度大幅提升。如今,搭載鋰離子電池的最新型雙源無軌電車,已經能在滿載的情況下,僅憑電池的電能行駛8千米。
正是這項關鍵的技術進步,使北京的公交“油改電”工程采取了盡量利用既有線網容納更多電車線路的策略。一些新開的電車線路,便是利用線網為電池充電,再以積攢的電能,使車輛在不同的線網之間“遷移”。在已知整個電車線網電能容量的情況下,人們再根據既有線路和線網剩余的電能容量來增開線路和確定車次,并不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其實,無軌電車本身也正變得更為智能。目前,支持受電桿自動連接線網的新型電車已經在研發之中。這種搭載了影像識別系統的電車,可以讓受電桿“看”到架空電線的所在,然后自動向其靠近,以實現自行連入架空線網的目的,不再依賴預先設置的“連入點”或者駕駛員的手工操作。這項全新的技術,將會賦予電車更大的靈活性,也讓它的復興之路走得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