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盼
小麗是初中一年級學生,寒假過后剛開學的那一陣子她還挺開心的。但最近一個多月,小麗的家里人發現她早晨總是不愛起床,穿衣服、吃早餐都磨磨蹭蹭的,好幾次還差點上學遲到。而且小麗的媽媽還發現她最近特別喜歡撒嬌,總想待在媽媽的懷里,并且還帶著哭腔嘟囔著不想讀書了。小麗家人都覺得很納悶,于是找到班主任老師了解情況,原來小麗最近在學習上比較吃力,數學課上被老師幾次點名回答問題都答不上來,老師批評她后,因為被同學笑話,她還因此跟同桌吵架,與同學們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老師認為,可能是小麗感覺學習上壓力太大,所以才不想上學。像小麗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讓我們試著坦然面對學業生活中的困惑,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吧!
解讀退行心理
其實,像小麗這樣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屬于退行,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恐懼、壓力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倒退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應付當前的情況,來降低自己的焦慮,以此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種不成熟的心理行為。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在小時侯,遇到困難時,常發生頭痛、肚子痛等現象,且一旦身體不適就可以不去上學、不用考試,家長就會照顧自己,那么等到青春期以后,當他遇到不能應付的困難時,就很容易產生類似心理。他會采用兒時同樣的方法來處理,以此逃避現實的困難。
文中的小麗在遭遇挫折時,表現出與其年齡所不相符的幼稚行為。一向積極樂觀的她,由于學業和人際關系方面的多重困難,試圖通過逃避、向家人撒嬌的方式來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樣一來,她既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顧,又可以避免與同學再次產生沖突,而且還可以不用去學校學習。可是,對于一個青少年學生來說,這種行為極其不利于身心發展。
退行的產生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面對學業的壓力、人際關系的緊張,和遇到不能處理的困惑和難題時,內心往往選擇不想長大,想追隨心中的孩童,隨心所欲地任性。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躲在小時候的自己的身后,享受著只屬于孩子們的特權,受到更多的關注與照顧,從而期望獲得更多原諒和理解的機會。情愿自己變成小孩哭鬧撒嬌,也不敢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和承擔后果,這種自我保護會從有意識轉入無意識之中。當面對自己感覺無力應對的壓力時,將自己退行到幼童時代,以此來保護自己,很多青少年朋友都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在背后支撐著,如迷戀在網絡世界里不愿意出來,撒謊騙父母老師自己生病了逃學等,他們內心認為既然已經回到了幼童時期,那將來的結果也就可以不加考慮了,文中的小麗便是如此。
總之,退行只是為了逃避目前現有的問題,而采取的自我保護的心理活動,以達到生理上、心理上自欺欺人般的平衡。
退行的意義
人的一生中,不僅是青少年時期,成年后甚至有的老人也會有想重回到孩提時代的表現,以獲取孩童時期欲望的滿足。只要無傷大雅,均可用退行來進行生理心理上的調節。例如,大人與小孩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像小孩子一樣躲在雞媽媽的后面,這種游戲型娛樂、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積極意義的。可是,假如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出現退行,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來應付困難,或利用自己的退行來獲得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以避免面對現實問題而痛苦,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這已經屬于心理問題了。因為退行畢竟是一種逃避行為,而不是積極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方式,況且不成熟的行為幾乎無法避免地會把困難加重得愈發不可收拾,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至讓人焦躁不安,束手無策,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退行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段,而且積極健康的人未必就不會發生。雖然退行能暫時緩解外界的壓力,但放棄了成熟的應對方式,讓自己倒退回孩童時期,是不明智的。退行的一時之計,不利于成長,在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需要采取積極向上的態度,認識自身不足并及時改善。
如何改善心理上的退行
加強自我認識,重塑自己的人生目標。需要自己對此有所察覺和領悟,嘗試用更成熟、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心理沖突或現實問題。
真正的長大,不是年齡數值的簡單增長,也不是歲月痕跡逐漸地積累,而是內心成長與自然規律的一種平衡。
你的心里可以住著那個小孩,但你得告訴他:“嘿,我長大了,歡迎你常回來看看。提醒我,世界依舊真善美,成熟與童真可以和平共處。”
家長不能對孩子聽之任之,必須積極引導改善,如果家長實在處理不好,請尋求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同學們,相信你們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交往過程中,也會遇到種種困難和煩惱,需要積極面對,選擇合理有效的解決方式,而不要逃避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