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博,張英莉
(大慶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
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的特征與發展
陳毓博,張英莉
(大慶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摘 要】本文通過對杜爾伯特蒙族民歌特征和發展的分析闡述,總結出相關的規律和內容,試圖發現一些對于歌曲整體把握和創作特點的規范,也試圖找到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杜爾伯特;民歌;特征;發展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黑龍江省重要的蒙古族聚住區域,蒙古族遷居至此已有數百年歷史,其蒙古族民歌已被列入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有獨特的演唱方法、歌曲的旋律中有蒙古族音樂特點、在題材創作方面也采用杜蒙故事與傳說,是半耕半牧的蒙古族群眾長期生產生活中廣為流傳的民歌。本文所分析的民歌主要是將杜蒙蒙族民歌分為杜蒙蒙古族傳統民歌和帶有蒙古族音樂特征的創作歌曲兩個部分。杜蒙蒙古族創作歌曲主要是根據現代音樂創作技法,結合杜蒙蒙古族音樂特質并且結合杜蒙民間文化藝術題材的歌曲,將杜蒙蒙古族創作歌曲歸類為杜蒙蒙古族民歌大類中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文化、社會經濟以及音樂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傳統民歌本身固有內容正在被變形和肢解,逐漸深入到杜蒙創作歌曲當中。杜蒙蒙族創作歌曲是音樂工作者的創作產品,通過改編杜蒙傳統民歌或運用蒙古音樂元素創作加工的方法進而從事的創作活動,對杜蒙蒙族音樂的認識和創作有深刻的認識與呈現。
隨著傳統的地域性特點和被文化交流的大趨勢所打破,當大眾已經被網絡、廣播和電視等新媒體所接受的時候,傳統民歌必然面臨逐漸被統一化的結果,但是盡管如此仍然無法否認差異化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而言在文化趨同的背景下反而逐漸有更多的人對差異化需求更加迫切,于是杜蒙蒙族創作歌曲在這樣的背景下延續著杜蒙蒙族民歌的特點和脈絡。縱觀杜蒙蒙族民歌發展的過程在部分特征方面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和變化。
杜爾伯特蒙古族音樂有著大量的題材內容,具體分類為宴會歌曲、頌贊歌曲、愛情歌曲、牧歌等類別。在眾多方面都能夠體現出杜爾伯特地區蒙古族的文化生活和民族思想,也是對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傳統民歌《宴歌》、《喜宴歌》、《微風搖曳的鮮花》、《滿都拉少爺》、《南飛燕》等等。在解放后逐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文化價值觀,融入了更多時代性質,展現出牧民當家做主以后對黨和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贊頌和對生活變化的感激與喜悅之情。如《牧民愛唱毛主席的歌》、《我為祖國放駿馬》、《知心話唱給主席聽》等作品。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成果進一步顯現,有更多的歌曲類型在展現出個人理想的最求和對現代化生活的承認。如;《云朵》、《女神湖》、《祝?!返鹊?。
作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其作品數量較多,能夠將草原文化和風土風俗文化充分反映出來,承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過程,其作品的藝術風格特征是根據蒙古族音樂的特點,由現當代的作曲家和音樂工作者通過蒙古族音樂元素和當地民歌改變而成杜蒙民歌,在杜蒙區域和周邊區域進行傳播,這一藝術特征是根據時代因素的創作需要,當然,其藝術內涵和藝術內容都被更加豐富的賦予其中。
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根據體裁分為長調、短調、混合調、宣敘調。流傳在杜爾伯特地區的蒙族民歌以短調歌曲見常,曲式結構為單一部曲式,其結構對稱十分工整,旋律線條自然而又流暢,節奏型明快,節拍多為2/4和4/4的節拍,此種節奏也更容易展現蒙古人明朗和真摯熱情的草原民族性格。
無論是在蒙古族創作歌曲當中的改編型作品還是原創型民歌作品其在音樂的節奏型、節拍和曲式結構形式都沒有過多的變化但是,在解放以后的蒙古族民歌還有作曲家通過創作技法上的變化將蒙古族民歌的曲式運用西方音樂的創作技法將傳統的蒙古族民歌進行截取、發展和擴充,填充到已有的曲式結構中,對蒙古族民歌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原創型的蒙古族創作歌曲并不完全采用蒙古族民歌的現成曲調,而是將蒙古族音樂特征充分融入到旋律里面,將蒙古族音樂元素作為曲風和旋律充分吸收到蒙古族歌曲里面,結合杜爾伯特音樂題材或文化題材,并將其做出一定程度的發展和擴充,如此一來蒙古族的藝術性和豐富性便能夠充分提升。例如,在《知心話唱給毛主席聽》這首歌曲,民族調式以A角調,節奏型是2/4、4/4,開頭出現裝飾音,由裝飾音引入后歌曲旋律進入引入部分,在旋律當中出現c音,馬上從a至c由小三度變化為從c到a的大六度,這是
在蒙古族歌曲旋律技法上的典型特征,以及大跨度的六度音、五度音的出現。蒙古族民歌的發展就像一條逐漸匯入支流的大河,特別是解放后七十年代和改革開放二十一世紀初期的民歌發展與原始的蒙古族民歌音樂語言蒙古族民歌與蒙古族創作歌曲就像魚與水之間的依存關系。杜蒙蒙族民歌詳細和真實地記錄了該地區蒙古族人民的音樂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也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產生著改變。它從上個世紀解放前到二十一世紀的現當代都是秉承著一貫的傳統一脈相承,但是逐漸在音樂文化和作曲技術的進步的改變的大環境的影響下也使得他們隨著時間的變化有著不同時代的特征。當然,無論怎樣變遷,從民歌內容和題材上面來說都是以草原生活為主體,反應草原生活為特征之一。在藝術特征上,杜蒙蒙族傳統民歌的曲式結構較為簡單,而現當代的新民歌創作技法較具有時代性和更強的功能性,能夠將曲式的發展和擴充做到完整的統一,在作曲技法和音樂文化方面相結合是該地區發展的主要藝術特征,當然在演唱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把握。
由于傳統杜蒙蒙族民歌的受眾面、音樂體裁、藝術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演唱不同時期的杜蒙蒙族民歌時,對語言特征、發聲的技術、音樂旋律裝飾音的運用都有所變化。其傳統民歌在演唱過程當中含有大量的即興創作的元素,融合了區域性的語言習慣,在韻律、韻腳方面也存在著蒙語的押韻,隨著時代的變化民歌中大量的歌詞由蒙語轉向使用漢語,這與受眾面的范圍的擴大是有關系的,當然這樣的語言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歌曲的語感和旋律的重音的創作。
因杜蒙近一個世紀以來漢族人口遷入逐漸增多,在人口比例方面已經占據了縣人口比例的大部分,所以蒙族民歌的語言已經從阿爾泰語系的蒙語改變為漢藏語系的漢語。在演唱中,字音的處理和重音的處理便產生較大的變化,蒙古語的語言每個詞都會有固定的重音,而漢語在應用中是以字為主,在蒙古語的語音學方面是每個句子由重音在前起音,漢語中并沒有明顯的重音習慣,這也是蒙古歌曲的旋律重音處經常有裝飾音的原因之一。
當然無論是現當代創作技法所生產的藝術作品還是蒙古族傳統藝術技法所流傳來的藝術作品,在在歌曲的襯詞中都有例如“啊”、“哈”、“呵”、“呦”這樣的語言元素,這種感嘆詞配合旋律都有烘托聲樂作品整體氣氛和抒感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起到段落于段落之間的連接,起到在漢語傳統戲曲里面叫做“過門”的作用,更進一步的講,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小范圍的功能新離調。有些詞是重疊性質的比如:“啊哈哈嘿”、“哦咳咳咳哈”等形態是一直為杜蒙蒙族民歌所沿用的。在演唱傳統民歌時盡量使用蒙文演唱,在演唱現當代民歌時由于有原創的漢語歌詞故而可以運用漢語演唱。
杜蒙傳統蒙族民歌有一定數量的裝飾音,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單倚音和雙倚音都是比較常見的類型,通過橫膈肌讓氣息穩定排除使聲帶進行顫動,與此同時咽部的運動促使音色音調進行變化。這種裝飾音在演唱中有很大的即興成分,多數在譜面中并不詳細記錄。其即興演唱的特征并不是說完全自由的,主要是而是建立在歌唱者對歌曲的了解上的,而習慣上通常出現在重音和重音附近。
近現代的杜蒙蒙古族創作歌曲保留了傳統民歌裝飾音特點,仍然是以小三度和大二度的裝飾音為主,具體位置由作者在譜子上明確標記,如此演唱者能夠在演唱的時候更加直接地發現音樂的演唱風格且不會因為演唱者的能力差別而破壞歌曲的旋律線條。
不論是杜蒙蒙族傳統民歌還是現當代創作民歌都是蒙古族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杜蒙民族自治縣由于近年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更加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況,在對軟實力的側重前提下,杜蒙蒙族民歌的數量和質量均有著較高的提升,所體現的蒙族人民生活題材內容更加豐富具體,當然也面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所產生的音樂變化,無論蒙族民歌的題材內容、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等方面都是民歌發展的古族民歌還是蒙古族創作歌曲,都是蒙古族音樂文化中的一部分。通過以上特征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可以發現,杜蒙蒙族民歌的的特征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發展的,這些民歌的特征也正是本地區蒙族音樂的主導特征,在研究中我們能夠發現一些對于歌曲整體把握和創作特點的規范,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烏云陶麗.蒙古歌唱藝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2]烏蘭杰.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3]薛曉燕.優秀蒙古族民歌與創作歌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4]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5]于智,郝佳音.草原金曲[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
[6]薩仁格日勒.蒙古民俗文化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7]呼格吉樂圖.蒙古族音樂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
[8]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9]張巧紅.蒙古族民歌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10]金磊鑫.蒙古族風格歌曲的創作與演唱[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
[11]吳穎.蒙古族風格創作歌曲新探[J].內蒙古藝術,2009(2).
[12]李麗娜.左如云蒙古族風格創作歌曲的演唱探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13]劉麗.蒙古族抒情創作歌曲的美聲表達風格特征及形成[J].音樂創作,2013(1).
陳毓博(1983-),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
張英莉(1978-),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現狀與發展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4B003。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