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龍(《西南軍事文學》編輯)
?
從《女狙擊手》反思“抗戰雷劇”病灶
文/王龍(《西南軍事文學》編輯)

2015年俄羅斯與烏克蘭聯合拍攝的戰爭大片《女狙擊手》,內容全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故事元素:天真無邪的蘇聯女學生帕夫利琴科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參軍,逐漸成長為全蘇聯最出色的狙擊手,她先后在戰場遇到三名男子并墜入愛河。然而好景不長,殘酷的戰爭一次次打破她的愛情幻夢……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表現的卻是千百萬蘇聯士兵在衛國戰爭中的典型生活故事,以其直指人心的藝術勇氣,將思想探索的矛頭逼向戰爭與道德、革命和人道、黨性與人性等深層領域。影片通過戰爭對生命的屠殺、對愛情的摧殘尤其是對人類價值觀的扭曲,揭示出戰爭的反人類本性,賦予了衛國戰爭影片更為深刻的道德內涵,高屋建瓴地表現出俄羅斯電影人內在的精神深度。
相反,我們眼下許多抗日“神劇”卻是對苦難歷史的“暴力拆遷”,用回避苦難的娛樂打鬧取代了嚴肅深刻的痛苦反思,一場帶來深重災難的民族戰爭,變異為嘉年華式的戰爭狂歡,呈現為阿Q式的戰爭游戲。這樣的創作模式,遑論震撼日本人,就連中國觀眾也受到嚴重誤導和影響,誤認為艱難的勝利來得如此容易。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俄羅斯戰爭片精神內核的廣袤“堅實”映襯出“抗戰雷劇”的蒼白“失神”。俄羅斯戰爭題材電影真實并殘酷地展示了歷史環境對人性的磨礪和考驗。《星星》《布谷鳥》《第九連》《女狙擊手》等眾多俄羅斯當代戰爭片的價值基調與蘇聯雖然是一脈相傳,基本可以解讀為俄羅斯人深層精神世界的基本語碼,但已更多地涉及了頗為敏感的政治、宗教話題,在歷史的講述中獲得了廣大深邃的精神縱深。諸如《女狙擊手》中女主人公帕夫利琴科戰死沙場的幾任戀人,有的讓她懂得“戰爭不僅是死亡,還教人如何活下去”,有的嚴厲批評她虐殺敵兵“這樣我們和法西斯有何區別?”這些全新角度表現了俄羅斯電影人對戰爭進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天問”式深度思考,使電影情節和文化內涵更具多樣性、包容性。
而中國“抗戰雷劇”形式與內容的雙重虛假,注定只能架構起不倫不類的藝術空殼。稀奇古怪的尼姑軍人之戀、土匪八路之戀、三角多角之戀……以所謂突出“英雄人性”的借口肆無忌憚地上演著奇情虐戀。這樣的作品忘記了藝術的形態可以千變萬化,藝術的本質卻不可胡亂突破:沒有厚重的人文之“神”為基,則無法達到反思人性與戰爭的高度。以此所謂“創新”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其結果必然是被觀眾唾棄。
所幸,2015年9月8日至17日,中國俄羅斯電影節在北京市和大連市舉辦。俄羅斯電影人表示,抗戰劇可以成為中俄兩國電影合作的一個重要交集,雙方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付諸實踐。期待中國軍事影視能借石攻玉,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