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開
(湖南工業大學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
長沙地名源流考
彭雪開
(湖南工業大學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長沙,上古為三苗國地,后為越人所居,得名“沙”。西周初得名長沙,為揚越部落方國名。行政區劃歷有長沙、湘、臨湘、撫睦之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改臨湘縣為長沙縣,為長沙縣名之始。縣、郡國治,皆同城而治。境內歷史文化深厚,皆有淵源可考。
沙;長沙;湘;臨湘;地名源流考
《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集解》中列有“長沙”。《漢書·地理志第八下》:“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共和國《長沙縣志·大事記》:“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長沙郡,附廓湘縣。”[1]P1秦置長沙郡后,長沙,名顯國中。
長沙,上古名“沙”,周初為越人方國地名,得名長沙。作為行政區劃地名,歷有長沙、湘、臨湘、撫睦之名,皆有歷史文化淵源可考。
沙,作為越族集落地名,得名約在西周之前。
其一,長沙上古為三苗國地。《戰國策·魏策一》:“昔有三苗之后,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韓詩外傳》糾正為“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唐代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衡州,皆古三苗國。”《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三苗,古籍多指南蠻重要一支。《逸周書·嘗麥篇》、《國語·楚語》、《戰國策·秦》、《呂氏春秋·蕩兵》等典籍記:相傳在氏族制(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北方有炎黃部落集團,東方有九黎部落集團,南方有南蠻部落集團,有長期爭戰的記載。九黎部落集團為蚩尤。《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國語·楚語》注云:“九黎,蚩尤之徒也。”《太平御覽·卷一五》:“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最后炎、黃部落聯盟聯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縣)將蚩尤擒殺,九黎部落集團敗退江南。至堯、舜、禹時,又漸形成三苗部落聯盟,史稱“三苗國”,其首領為驩兜。《尚書·堯典》、《墨子》、《荀子》等古籍中,多有三苗族處南蠻而不賓服的記載。三苗族退居南方后,漸成為江漢地區蠻民之一支[2]P11。
二是地下文物考古證實,三苗族確在南方活動過,后為古越人所居。彭適凡先生認為:我國三大部落集團之一苗氏之一支,確在南方,其活動范圍,正是南方幾何紋陶的主要分布區[3]P7。他們創造了屈家嶺文化,其文化遺址已發現近1000處,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和江漢地區[4]P280,距今約5000—4600年,其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漁獵與采集;陶紋以點、線狀幾何紋為主,陶面常飾以弘紋、淺籃紋、刻劃紋、瓦樓紋、鏤孔;其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這些與古越人陶、墓文化基本一致。由此推知,屈家嶺文化,及其稍后受其影響的石家河文化(距今5000—4300年),應是三苗人后裔及古越人創造的文化。1958年長沙市發掘月亮山文化遺址,采集石斧、石矛、石鼎、石鏟等石器70件,屬距今約45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1]P619。這些文化遺址應受到石家河文化的影響。1958年以來,長沙境內共出土文物683件,其中石器類575件,有商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碗、盆、陶片類50件[1]P619-620。
三苗部落聯盟的苗領驩兜,受到堯、舜、禹多次征伐。《尚書·堯典》:“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竄三苗于三危。”今有驩兜放逐于湘西張家界市之說。《辭源》釋“崇山”:“在湖南大庸縣(今張家界市永定區)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驩兜于崇山,即此。”今有驩兜冢。《直隸澧州志》亦有載。舜發兵征三苗,在“丹水之浦”(今湖北丹水流域)將三苗打敗,但三苗族累征不服,后舜率部族大舉南征。《淮南子·修務》云:“舜南征三苗,遂死蒼梧。”(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三苗被征服后,一部分融入古越族,一部分向今湖南湘西沅水上游遷徙,成為今湘西及云貴高原苗、瑤族居住地先祖。由此推知,今長沙地區上古為三苗國,三苗敗后為古越人所居。
三是長沙上古名“沙”,屬古越人族居之地。周振鶴、游汝杰兩位先生研究,據《左傳·襄公十四年》、《左傳·宣公四年》、《說苑·越人歌》及有關先秦古籍記載,古越語與華夏語有很大區別。“江浙一帶古越語地名的一條規律是齊頭式地名只有關加式,即以發語詞領首,未見有倒置式地名。”[5]長沙在商周之交,為古揚越人族居之地,極可能屬此種情況。
沙,古文中多指細碎的石粒。《詩·大雅·鳧鹥》:“鳧鹥在沙,公尸來燕來宜。”《墨子·備梯》:“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說文·水部》:“沙,水散石也。”段玉裁注:“石散碎謂之沙。”古今文中有20余種釋義,其本義指碎石粒。在《休盤》等金文中,沙之字形,就像一條曲行河流旁有一片細碎石。揚越人族居此地后,發現湘江邊白沙如帶,形成長而大的白沙帶,故叫“沙”。但越語讀“沙”前加驚嘆字“長”,“長”即為發語詞,冠首,實為虛敬詞而已,實以“沙”名族邑。
經地質專家考證:長沙地質結構,以石英砂巖、沙礫巖、粉砂巖及頁巖為主,經長期內部地層崩塌、風化及外力作用及流水沖刷,致使大量砂、石聚于地表,長沙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沙灘、沙洲。枯水季節,沙灘沙洲裸露。
四是有古籍史料記載。《湘中紀》:“白沙如霜雪。”《路史》:“沙,為長沙;云陽,為茶陵。”晉代闕骃《十三州志》載: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元和郡縣志》引《東方朔記》:“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長沙。”唐代杜佑《通典》載:潭州“秦為長沙郡”。注云:“有萬里長沙,故曰長沙。自此后,歷代地方志多引此為據,長沙得名于‘萬里沙祠’。”《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至今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因有“沙經三百里”之沙原,故祭之。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有感于晉代今長沙湘江水陸洲(橘子洲)大面積顯露沙灘,故闕骃便附會成“萬里沙祠”。但不能否認,其時長沙已建“萬里沙祠”或“沙祠”,供人祭祀。《楚辭·湘君》及《湘夫人》等載:楚人歷有敬祭“湘女神”、“湘夫人”、“鬼母”之俗,這當為古越人敬祭之遺存。在“蠻越”中,據傳“長”為祭祀,“沙”為女神之意。“長沙”,在越語中,是祭祀白沙神及女神的地方[5]。今壯、侗民族,據考證為古越人后裔,至今有“未立村寨,先立長沙”的成語,這也可視為古越人祭祀白沙、女神之遺傳。唐代《長沙土風碑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云陽之墟。”《元和郡縣志》:“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以上“沙土”、“沙”、“沙鄉”、“白沙”等應是古越人地名之遺存。
五是,長沙又有水陸洲可證。《水經注·湘水》稱為桔洲,當地習稱橘子洲,長約5000米,寬20—200米,均寬約102米。《湘中記》:“晉惠帝永興二年(305)生此洲。”《太平環宇記》:“晉惠帝永興二年此洲生。”但經地質專家取樣分析考證認為:水陸洲是第四紀全新世時形成,至少10000年以上。古代湘水位低,如1986年發掘長沙縣南圫遺址,與水陸洲南頭相距不遠位置就處在低于今水陸洲的河灘上,距今7000年,其底層亦為第四紀全新世地層。由此可知,水陸洲早于晉代前很久已存在[6]P4。這亦佐證,長沙上古以“沙”名地。
長沙,最早見于《逸周書·王會篇》:“路人大竹,長沙鱉。”孔晁注: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逸周書》亦名汲冢周書,傳為晉太康二年(281)在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魏安厘王墓中發現。成書約在戰國之前。戰國至秦漢,歷有增刪,但歷代學者考證,為先秦古籍,記載的史跡,大多有據。其中《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營建洛邑竣工之后,大會諸侯及方國的盛況。
方國,在甲骨文、金文中,亦稱多方。周之方國為周公所封。《周易·既濟》:“方,國也。”《詩·大雅·大明》:“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多指與中原王朝之外的諸侯‘服國’。《王會篇》:“方千里之內為比服,方二千里之內為要服,方三千里之內為荒服,是皆朝于內者。”這種記載是一種大概數據,并無實憑。《史記·周本紀》載: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八貢道里均。”大概是為了區分各方國向周王朝進貢方物的多少,才有此說。
《尚書·洛誥》載:“新邑”王城落成后,即行慶典,大會諸侯接受諸侯及方國的朝貢,表示臣服于周。長沙為“要服”之地,其時為揚越人所居,應為大的方國了,故貢“長沙鱉”,以示臣服。商末周初至春秋中期以前,楚人勢力還未能深入今湖南境內。這已被今江漢考古文物所證實[7]。共和國《長沙縣志·總述》載:長沙“商周時,長沙縣為荊州之域,古三苗國地。”三苗國衰落后,為古越人所居,周初實為揚越人族居。這也為地下發掘文物所證實[8]P619。揚越人所立方國首領,以“沙”侯向周王朝進貢沙鱉,當為方國無疑。因冠以越語“長”虛詞,讀為“長沙鱉”,后被周王朝以中原文字,載入《王會篇》,名曰“長沙鱉”,從此,長沙始名矣。
至戰國時,長沙之名多見。《戰國策·趙策》:“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于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長沙,楚之粟也。”1986年湖北荊州發掘戰國中期(約前300年)包山2號墓,其中有“長沙正”名“龔懌”,“長沙公之軍”兩竹簡。由此可見,“長沙”地名,不晚于戰國中期,已被史籍所載。應劭《漢官儀》云:秦郡長沙系因襲舊名。《湘川記》載:“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長沙郡,則長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后世耳。”
長沙方國,當為周公所封。《史記·封禪書》:“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尚書·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逸周書·作洛解》亦有載:“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其時,兒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武王弟)替成王攝政,史稱“周公攝政。”周公東征三年,平商遺武庚之亂,打垮了商人在東方的潛伏勢力。《史記·魯世家》:“人或潛周公,周公奔楚。”后流言澄清,周公又受命征戰東南方。《詩·魯頌·閟宮》稱頌西周:“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及彼南夷,莫不率從。”《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封;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呂氏春秋》:“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這表明周公征戰東南,主要在今黃河及長江中下游,也到過江漢一帶。大約在此時,揚越族“沙”侯首領助周公征戰,周公以越語讀音華夏文記載,被封為“長沙”方國。至周成王洛邑成,大會諸侯、方國時,長沙揚越族方國向周成王獻“長沙鱉”,又臣服于周。
長沙得名于沙星,依據不足,當為后人附會。《史記·天官書》:“天則有列星,地則有州域。”古人認為天上有星象,天下則有“星野”對應。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為“長沙星”,故有人依此推論“長沙星”以應“長沙”地域,故長沙歷有“星沙”之謂。今長沙縣治即為“星沙鎮”。可見,“星沙”影響至巨。唐代張守節《史記正文》:“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后文人多附會長沙星明亮,則“主長壽,子孫昌。”此說契合封建時代官、民心理,影響深廣,至今不彌消。
二十八宿名稱,最早見于1978年湖北隋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其墓中出土一漆箱,箱蓋上繪有二十八宿天文圖,將二十八宿畫成一圈,中間有北頭七星。《周禮·秋官·硩蔟氏》有“二十有八星之號。”《呂氏春秋·圜道》亦載:“月躔二十八宿星,軫與角屬,圜道也。”并詳述了二十八宿星名稱[9]P20。《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皆載: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為戰國早中期的甘公(甘德)和石申。石申為魏人,甘公為楚人。《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戰國末楚國道家《鹖冠子·環流篇》認為:北斗之柄的指向,隨著四季變換而運轉,因而分為四季。由上可知,二十八宿體系的創立,當在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長沙”之名,始載《逸周書》。《逸周書》多為戰國時成書,所載周初之事,多有根據。故長沙以“星沙”名地,依據不足,當為后人附會。
湘。“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長沙郡,附廓湘縣。”[1]P1因境內有湘江(湘水),故以名縣,縣治今長沙市老城區南部。《晉書·卷十五》載:秦滅楚后“分黔中郡為長沙郡。”《湘州記》:“始皇二十五年,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實際上秦置長沙郡,當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并非始皇二十五年。
湘,又名湘水、湘江,得名較早。楚懷王三年(前323),楚王頒發《鄂君舟節》銘文,上有江(長江)、湘、資、沅、澧等諸水之稱。屈原《楚辭·九歌》中,亦多有其載。戰國初,湘稱為湘水,至秦始皇鑿靈渠平定南越后,始有湘水之稱。
湘,作為河流專稱,實為楚、越人所創,其義多重[10]。其一,湘,古與鬺通,皆為烹之意。烹,其本義是用三足鼎,注清澈河水煮魚,以祀河神,這是古越人祀祭河神的儀式。戰國初,楚文王從枝江遷羅子國遺民于沅湘汨羅,允其復國,為附庸國,這是楚國經略今湖南之始。其時,一支楚軍與羅人共居一地,楚人假借《詩經》中“湘”字,為羅子國內大河流之稱,也是沿襲古越人漁祭水神之俗。其二,湘字從相從水,皆符合湘水地貌特征。從相,表示楚、越、羅人常在湘水岸邊勞作捕魚,見湘水兩岸森林茂密,風光秀美,故從相;發現湘水兩岸,地廣人稀,從南往北流的河水,清澈如鑒,故以三點水。后楚、羅人依越人讀音,借《詩經》中“湘”字,讀寫為湘。其三,古羅人族居沅湘流域后,在古越人族居其地時,就流傳“湘君”、“湘夫人”二水神傳說。古羅人與古越人共居一地后,亦常作“大水神”,時常供祭。楚、羅人假借“湘”字,為河流專稱,符合古越人沅、湘下游祭祀“大水神”之習俗。于是,湘字作為今湖南境內河流專稱,由此而生[11]。
臨湘,《漢書·地理志》:“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莽曰填蠻,屬荊州。”有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12]P1309。清康熙《臨湘縣志·目例》:“臨湘乃漢長沙縣名。”《水經注·湘水》:湘水“右經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這說明漢高祖五年(前202),改湘縣為臨湘縣,以臨湘水而得名。
撫睦。新朝王莽始建國二年(10),改臨湘縣為撫睦縣,縣治原址[1]P1。撫,古文中多有拊、摩之意。《國語·晉語八》:“叔向見司馬侯之子,撫而泣之。”韋昭注:“撫,拊之也。”《韓非子·十過》:“未終,師曠撫止之。”《說文·手部》:“撫,揗也。”段玉裁注:“揗者,摩也。”古今文中有20種釋義,其本義指拊、摩之意,即輕拍安撫。睦,古文中多指和、親之意。《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穎達疏:“睦,即親也。”《左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為睦。”杜預注:“睦,親厚也。”古今文中有數種釋義,其本義指和、親。撫睦,當為安撫和親之意。
臨湘縣改為撫睦縣,當與王莽篡漢亂改地名有關。《漢書·王莽傳中》載:王莽改制,多從更改郡縣地名開始,“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復還其故。”王莽亂改地名有如下幾種:一是把原地名,改成帶有“亭”字的地名,“郡縣以亭名者三百六十,以應符命也。”二是把原地名改為帶有治、安、寧、平、順等字的地名,以求吉順,見之于史載者有108例。三是取吉祥之名,其中以美、信、睦、昌字最多。這類改名有59例。四是用同義、同音字改名者,有40例。五是用反義字改地名。六是使用侮辱性字眼改名者,有郡名者10例,有縣名者26例[13]P35。王莽改長沙郡為“填蠻”,改長沙縣為“撫睦”,即屬亂改地名第三種、第六種情況。
王莽不顧地名命名規律,亂改地名,使“吏民不能記”,導致政區亂象叢生。公元23年,綠林、赤眉義舉,推翻了“新”朝,王莽被殺。之后,東漢王朝建立,又復西漢郡縣制。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仍改撫睦縣為臨湘縣;并析縣境東南地置醴陵縣。東漢建安十四年(209),析臨湘縣置瀏(劉)陽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改臨湘縣為長沙縣,為長沙名縣之始。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瀏(劉)陽、醴陵兩縣并入長沙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析長沙縣東南地,復置醴陵縣;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復置瀏陽縣。自此后,長沙縣名不易;縣城數析他縣;歸屬隨長沙郡、州、府、路、廳、道、市而更改,終屬長沙市[1]P47。今長沙市所轄各縣、市、區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為湖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聚集中心。長沙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舊貌不識。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游者不絕于途[14]P28—34。
[1][8]長沙縣志[M].北京:三聯書店,1995.
[2]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3]彭適凡.中國南方考古百越民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孟華平.長沙中游史前文化結構[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
[5]周振鵬,游汝杰.古越語地名初探——兼與周生春同志商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4).
[6]湖南地名志[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09.
[7]俞傳超.尋找楚文化淵源的新線索[J].江漢考古,1982,(2).
[9]呂氏春秋.淮南子[M].長沙:岳麓書社,1989.
[10]彭雪開.湘江地名源流考[J].湘東文化,2014,(3).
[11]彭雪開.湘陰地名源流考[J].湖南工業大學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所內部文稿,2014.
[12]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3]華林甫.中國地名學源流[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湖南行政區劃大典[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15.
(責任編校:余中華)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ce Name Changsha
PENG Xuekai
(Xiangdong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Changsha once belonged to Sanmiao nationality in ancient times. Later it became a region inhabited by Yue nation and got its name Sha.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was named Changsha, being the name of the Yangyue tribe.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was once named Changsha, Xiang, Linxiang and Fumu.
Sha; Changsha; Xiang; Linxiang;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lace names
2016-09-28
彭雪開(1953— ),男,湖南攸縣人,湖南工業大學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歷史地名。
K928.6
A
1008-4681(2016)06-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