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張亭亭,連阿凱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
“互聯網+”背景下第三方涉稅數據的稅務應用實踐
劉 靜,張亭亭,連阿凱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漳州市地稅局長泰分局,福建 漳州 363900)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方涉稅信息數據的提供更加簡約、方便,與稅收征管相關的各種涉稅數據爆炸式增長。要加強第三方涉稅數據有效稅務應用,就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相關部門與稅務機關間的協調合作;構建涉稅交換平臺,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制定數據采集標準,提高數據采集質量;理清稅企權責,降低執法風險。
第三方涉稅數據;稅務征管;稅務應用
“互聯網+”戰略具體指的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涉稅數據已經成為信息化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將信息技術和稅收征管進行“生態融合”,對稅務部門的征管工作愈發顯得重要且富有時代意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第三方涉稅數據的獲取更加簡約、方便,有利于稅務機關全面掌握更加科學、全面的稅務數據,并對其進行準確分析,從而加強稅源監控力度,切實保障國家稅收收入。
(一)加強組織稅收收入,增強稅收預測的正確性
第三方涉稅數據是指來源于征納雙方之外的其他機關、事業單位或企業法人提供的、與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稅務機關的征收管理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數據[1]。“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集市+互聯網有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有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支付寶,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傳統交通+互聯網有了快的滴滴,“互聯網+”對于稅收應用而言,可以有效地實現稅務機關和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能聯結,使第三方涉稅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穩定、可靠。各項涉稅信息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有利于稅務機關從源頭把控,減少稅源流失進而縮小稅收缺口。稅務機關稅收征管部門能夠以所掌握的涉稅信息為手開展稅收征管工作,運用第三方數據相關涉稅信息分析成果,優化稅收征管模式,讓優先的稅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配置稅務資源,做到有的放矢,集約、規范稅收征管工作,提高征管質效。新一輪征管改革的特征是信息化支撐下的專業化,強化征管基礎成為稅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涉稅數據的綜合利用,對加強稅源管理、監督企業按時準確申報、堵塞稅收漏洞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稅收預測準確率是國家稅務總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計財部門能夠通過對第三方涉稅數據分析,開展稅源調研,摸清所轄區域稅源情況。按涉稅信息數據所涉行業開展稅收預測工作,堅持組織收入執行分析與事前預測分析并重,通過預測分析及時發現稅收異動情況,提高稅收預測準確率和組織收入工作的前瞻性。
(二)提高納稅人遵從度,降低稅收風險
稅務管理所追求的最佳目標是征納雙方都能夠做到認真遵從稅法,并由此構建和諧征納關系[2]。而這種關系的構建基礎,在于各方能夠“以事實為依據,以稅法為準繩”。第三方涉稅數據的取得能夠有效緩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稅務機關通過對各項涉稅數據的提煉、整合,找出稅收流失的可能性和風險點,向相關納稅戶進行風險提示,并推送相關的涉稅法律、法規及政策。因各項涉稅數據的存在,使得納稅申報有理有據、有章可循,增強了稅款征收的確定性和透明度,讓納稅戶繳“明白稅”,最終減輕納稅戶的納稅風險,進而促進征納雙方遵從度的有效提高。
由于現階段納稅途徑還是通過納稅人自行上報財務數據進行監控,缺少有效的監控手段,所以或多或少會存在虛報假報的現象,或者通過管理上的漏洞在某一時期不報,這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稅收的流失,增加了國家應收財產損失的風險。此外,基于優化納稅服務的理念要求,目前稅務機關入戶執法檢查的傳統征管模式已經大幅減少, 轉而更多地以稅務案頭審查來實施和完成日常各項征管工作。同時,越來越多的涉稅審核認定事項從事前審批轉為后續管理,后續管理監控失范手段弱化,都加大了稅務機關的執法風險。因此,稅務部門主動采集獲取第三方涉稅數據,進而與日常征管中的相關涉稅事項進行分析比對,在實現地方稅費 “應收盡收”的同時,降低稅收執法人員的風險。
(一)體制機制制約,第三方各部門間協調配合差
“互聯網+”形勢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納稅人生產經營的形式呈現多樣化,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流動性和隱蔽性越來越強,隨之而來的是對納稅人實施有效監控管理的難度加大。此時僅僅依靠稅務部門的力量無疑是有限的,需要第三方各部門的協調合作,第三方涉稅數據的提供能促進稅收征管科學化和精細化。然而,基于中國政治體制的設置,政府各部門各司其職,在管理機制、服務對象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部門間的工作協調與配合難以形成成效,各自掌握的信息封閉,相關部門提供涉稅信息時往往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互不共享,缺乏流通。個別部門仍以上級規定、軟件設限、數據保密等各種理由,拒絕提供涉稅信息。相關涉稅信息即使具有重要價值也會因為應用主體不對稱而變的一文不值,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此外,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稅務部門涉稅信息的采集只能采用存儲介質到相關部門提取,而這種傳統的工作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信息時代對稅收征管的效率要求,數據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大大降低。
(二)缺少使第三方涉稅信息數據應用增值的人才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不斷交融,用互聯網的思維重新提升了傳統行業,實現對傳統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納稅人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經營業務不斷創新和拓展,稅源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相互滲透,涉稅業務呈現復雜化和多樣化,企業核算和稅務處理日趨電子化、團隊化和專業化,稅收管理上亦提出了越來越精細化的目標要求,要求稅務人員不僅要熟悉稅收業務,還要掌握經濟、法律、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多學科知識。而目前的稅務人員現狀普遍存在整體年齡大、知識更新速度慢等共性,查詢第三方涉稅數據并進行分析和利用存在較大難度。稅務系統高精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速度、整體能力水平的提升跟不上稅收征管面臨的復雜現狀。
(三)第三方涉稅數據質量粗糙,使用效率低
雖然在我國的《稅收征管法》中明確了對政府部門信息共享的要求,但是只停留于框架,缺乏明細法律法規的支持。目前各部門擁有的第三方涉稅數據存在多樣化和復雜化,由于在涉稅數據指標、模型的建立方面沒能形成長效機制,稅務部門涉稅數據的采集存在隨意性,采集頻率和時間滯后,主要依靠人工分析,數據采集接口和數據格式類型不一致,有效價值信息分散且滯后,分析運用難度大。導致第三方涉稅數據質量粗糙,數據分析的準確性難以保證、使用效率低。如何從海量的第三方涉稅數據中“淘出”隱含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識,成為數據應用的一道屏障。此外,不同人員對數據的分析能力不同以及數據解釋缺乏統一的口徑和標準,致使無法開展大規模的數據分析比對,極大地降低了數據可用性。
(四)第三方涉稅數據的采集,增加了稅務人員的執法風險
當前,我國稅務瀆職犯罪涉及42種瀆職罪中的15種,稅務機關主動從第三方采集涉稅數據這一行為最容易觸動的主要有六種: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徇私舞弊發售發票,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從這幾種稅務瀆職犯罪的方式來看,主要還是圍繞違法行使或不行使行政管理權和稅收執法權而發生。如實進行納稅申報本是涉稅單位的義務,如果在稅務機關對納稅戶的相關涉稅申報所依據的事實依據不了解的情況下,稅務工作人員不存在瀆職的主觀要件。但是,當稅務機關從第三方取得涉稅數據后,進行分析比對,若發現涉稅單位申報不實且通過所掌握的第三方涉稅數據據以確定納稅戶存在偷稅漏稅,而未予以追征追繳,此時容易觸及稅務瀆職犯罪。因此,在稅務部門出于良好目的而提出建立第三方涉稅平臺采集涉稅數據的同時,也在稅務工作人員的頭上掛上“達摩克利斯之劍”,驟然增加稅務人員的執法風險。
(一)建立長效機制,加強相關部門與稅務機關間的協調合作
稅收征收管理法早已對“有關部門實現相關信息的共享”作出明確規定。然而,日常實際當中缺乏具體的機制辦法來實現“信息共享”的目標。因此,鑒于中國的政治體制及機構設置,建議應由地方政府牽頭,制定相應的實施保障辦法,形成長效機制,組織發改局、國土、交通、房管、法院等政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明確責任領導和具體承辦機構,指定專人具體負責,定期提供有關涉稅信息,并依法履行相關的涉稅行政協助義務,積極支持、配合稅務部門依法做好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工作。同時實施保障辦法中應有績效考評機制,將是否按期按規完成相關的涉稅數據上傳納入工作考核,以相應的約束機制來調動各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構建涉稅交換平臺,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構建涉稅數據交換平臺,設立涉稅數據類型指標,然后依托數據分析平臺,對涉稅數據進行篩選,進行更加科學、客觀、公正的數據分析工作,通過評估處理和跟蹤評價功能的實現,使涉稅數據得以應用增值,充分發揮數據分析、應用在稅務征管中的作用,提高征管質量,確保稅款“應收盡收”。涉稅數據交換平臺的建立,對稅務工作人員的日常征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加大綜合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稅收基層人員培訓,使稅務人員能夠熟練操作數據軟件,較好地掌握風險數據分析模型、分析方法,變被動查詢為主動分析,變簡單查詢為綜合分析,使第三方涉稅數據更好地為實際工作服務,使“互聯網+”與稅收應用有效融合,提高稅務機關服務的信息化與精細化水平。
(三)制定數據采集標準,提高數據采集質量
稅務部門應該規范數據采集渠道和采集標準,并負責系統建成后的運行和維護。要求相關部門嚴格按照統一的標準錄入數據,提高數據的匹配準確率,強化采集平臺數據庫內各種指標的邏輯關系,層層審核,對垃圾數據進行排查清理。將數據質量納入工作績效考核項目,對相關部門予以約束,從而提高第三方涉稅數據的使用率。
(四)理清稅企權責,降低執法風險
第三方涉稅數據的取得有效緩解了以往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與此同時也為稅務執法人員埋下了一顆隱形炸彈,稅收征管人員存在“做的越多,錯的越多”的挫敗感,導致稅務人員喪失工作激情。為此,在稅務機關為加強組織收入而積極探索采集第三方涉稅數據的同時,應該理清稅企雙方的權責,明確征納雙方的法律責任。理清稅企權責的關鍵在于推進納稅人自行申報,也就是說,納稅人必須對自己申報的涉稅事項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稅務機關不對納稅人的誠實申報行為承擔責任。但是,當稅務機關通過涉稅平臺采集涉稅數據后進行分析比對,發現納稅疑點時,應該積極開展相應的專項檢查,以確定納稅人是否存在違反涉稅法律法規,并及時應對。
[1]陳金方,吳蔚,張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與應用[J].工作論壇,2014,(4).
[2]賈宜正,王芳芳.稅收管理:從“+互聯網”到“互聯網+”[N].中國稅務報,2015-09-09.
(責任編校:陳婷)
Application of Third-party Tax-related Data under “Internet +”Background
LIU Jing,ZHANG Tingting,LIAN Akai
(Chengyi University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Zhicheng Colleg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Changtai Branch,Zhangzhou Local Taxation Bureau, Zhangzhou Fujian 363900, China)
With the coming of "Internet +" era, the providing of tax-related information data is simpler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various tax-related data related to tax collection are of an explosive grow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third party tax-related data,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he taxing authority; construct the exchange platform and establis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establish data collection standar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ata acquisition; clarify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axing enterprise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law enforcement.
third-party tax-related data; tax collection; tax application
2016-08-22
劉靜(1982— ),女,湖南衡陽人,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國際稅收。張亭亭(1986— ),女,山東菏澤人,福州大學至誠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自貿區經濟。連阿凱(1984— ),男,漳州長泰人,漳州市地稅局長泰分局工作人員。研究方向:稅法、稅收征管。
F812.42
A
1008-4681(2016)06-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