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伏華,湯 瑤
(九江學院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
和平發展思想的文明系統觀
謝伏華,湯 瑤
(九江學院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和平發展思想肯定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統一,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構建平等獨立與合作共贏的文明發展模式,產生了新國際主義的文明系統觀。應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深化和平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確立和平發展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和平發展思想;文明系統觀;人類性
和平發展思想堅持國家是社會主義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載體與獨立主體,創新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與發展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同時彰顯多彩、平等與包容的價值追求,尊重文明的多樣性、發展道路的多樣化,積極倡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突破了“修昔底德的陷阱”和文明發展的歷史困境,體現出風險社會的自覺意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訴求。和平發展思想是社會主義歷史使命與人類文明發展時代課題的統一,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回答,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世界觀的重要特征。究其根由,就在于形成了新國際主義的文明系統觀,即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相互統一的文明時空結構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價值觀以及平等獨立、合作共贏的文明發展觀。
和平發展思想立足人類性、堅持階級性、肯定主權性,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系統的發展演變,在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內在統一中認識和把握人類文明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規律。
(一)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內在統一
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都是人的需要及其實現的層次表現。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也并非局限于階級性和主權性。從根源上講,所謂階級性和主權性都不過是人與自然矛盾的產物。因而,階級性和主權性都決定于人類性。換言之,人與自然的矛盾形成了人類的共同利益,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分別處于人類文明系統結構的不同層次中。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三種關系依次形成文明總系統的三個遞進性的層次,因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規律,同時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人類文明系統的發展變化,而且三者間的相互關系隨著人類文明整體性的增強而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在人類文明的矛盾層次中,階級性是基本形式,主權性是高級形式,人類性是最高形式。這種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內在統一的人類文明的時空結構較好地揭示出人類文明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由此可見,立足物質生產的根本作用,堅持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相互促進,推動全球化的穩定、協調與持續發展,即是和平發展思想的實質。
(二)階級性、主權性與人類性的當代演變及其自覺
全球化推動世界歷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彰顯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復雜演變。就國家關系的宏觀結構而言,全球化是人類利益與民族利益矛盾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動力,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經濟日益國際化,人類逐步超越各種共同體的制約因素,加強互動、交流,逐步取得共識,遵守共同規則,采取共同行動,各民族國家與地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形成了一種既相互借助又相互制衡的關系,人類的共同利益逐漸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特別是當代社會非傳統安全的產生,風險社會的到來,表明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界線的淡化,以及傳統進步觀念乃至階級矛盾和意識的弱化。社會系統演進的整體性,實質上是一種利益的相關性。風險社會問題,既非社會基本矛盾中的階級問題,亦非國家關系中的主權問題,而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應從人類系統發展的時空統一性中,從人類文明的整體性演變中認識和把握。另一方面,人類對自身社會管理的規模、內容、速度和效率等空前發展,文明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落后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在擴大。由于西方資本主義還占據著主導地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南北矛盾必然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類性面臨的重大挑戰的根源。民族國家的主權性仍然是全球化穩定推進和人類共同利益不斷增強的基石。
從民族國家共同體的內部結構考察,不言而喻,階級性仍然是文明發展中最基本,乃至最核心的問題。只要物質生產的腦體分工客觀存在,貧富分化與階級矛盾必然構成民族國家共同體演進的實質。因此,當代人類系統的整體性嬗變,無疑是社會分工所導致的貧富分化、文明發展所產生的南北分化以及人與自然的矛盾深化所形成的風險社會相互間共同作用的產物,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并存與相互交織是我們探索當代世界的客觀尺度。正是這種變化制約著文明發展模式的創新,同樣制約著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與變革。把國家關系歸結為階級關系,視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這種意識形態化的思想方法曾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突破傳統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忽視主權性、片面強調階級性的歷史局限,在堅持階級性中,實現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統一,勢必成為創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和平發展思想立足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實際,深刻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教訓,堅持與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思想,深化了對國家及其關系的認識,實現了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相互統一的系統方法的自覺,完成了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創新;堅持文明發展的多樣性與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的統一性,強調國家的主權性、國家利益的至上性、階級從屬于國家。正如《中國的和平發展》所指出的,“各國國情千差萬別,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萬能的、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只有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1]
因此,和平發展思想要求在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的復雜演變過程之中,既要尊重民族國家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性,還要和諧共處與和平發展,即要“和諧共存、彼此尊重、相互借鑒和共同發展”[2]。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平發展思想的系統方法將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所賴以生存的是人類系統的整體性,并將整合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使之共同發展。
和平發展思想的文明價值觀突出表現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新秩序主張的堅持與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迫使世界各國深刻反思資本殖民主義。對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剝削掠奪的國際舊秩序,發展中國家最早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并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1954年6月,中印和中緬聯合聲明倡導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準則;1955年4月,第一次亞非(萬隆)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建立和平合作的國際關系十項原則;1964年6月,77國集團首先提出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張;1988年12月,中國明確地提出既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3]。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是:政治上共同協商,經濟上共同發展,文化上共同繁榮,安全上共同維護。
我們深知,在1989年至2002年間,國際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期間,冷戰得以結束,這也使得以蘇與美為首的兩極格局演化為世界的多極化,并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使得國際關系越為錯綜復雜,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彼此之間的沖突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形之下,江澤民為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創建性的外交方針和政策,而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崇尚“和合”發展理念。“和合”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論語·禮記》),并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墨子強調“天下兼相愛”,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平等,大國與小國應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兵家則要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這些“和合”的價值理念被很好地運用于國際交往之中,并被逐步發展為人類和平發展思想的重要理論內核。江澤民認為:“世界各種文明、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在和平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4]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求同與求和思想能夠很好地在和平發展中實現“共贏”,人類應該在這個命運共同體之中去謀求發展并實現共贏。
胡錦濤則以《攜手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5]一文,談到中國將繼續開展全方位外交,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世界熱點問題的解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同時,他還認為,當前國際形勢仍處于深刻變化發展之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6]。這是因為人類共同生存與發展的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共處在這個“地球村”之中,就需要彼此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共同推進人類的和平發展。中國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將繼續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同各國建立友好關系,共同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理念的外交新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格局新秩序意味著世界各國求同存異和休戚與共,以合作共贏增強共同利益,以對話與協調來增加凝聚力,以建設和完善機制來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換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理念是構建公平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習近平通過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理念歷史淵源的進一步闡釋,提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要求。2015年4月23日,習近平發表了題為“弘揚萬隆精神,推進合作共贏”的講話[7]。習近平對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建設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予了原則性的闡述,積極促進了國際格局新秩序的構建。習近平倡議既要深化亞非合作,也要拓展南南合作,還要推進南北合作。
同時,習近平在國際格局新秩序的積極構建過程中,也進一步深化了對命運共同體的理解。習近平指出,中俄作為一組大國關系,兩國的共同發展才能更好地推進雙邊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平穩有序、公正合理地推進。中美之間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則應該要避免沖突,謀求合作共贏。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過程中,則應該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要“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8]。當然,中國與金磚吳國、非洲國際以及拉丁美洲國家在深入交流和持續發展過程中,都應該以“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來構建公平正義的新秩序。
簡言之,和平發展思想的文明價值觀念是構成國際格局新秩序的基石,其目的就是要實現政治上的共同協商、經濟上的共同發展、文化上的共同繁榮及安全上的共同維護。這也就要求在利益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要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發展理念,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格局新秩序,以求實現人類世界的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
人類文明結構是國家關系而非國家范疇的社會基本矛盾。國家是人類系統的獨立子系統。平等獨立是國家子系統關系的客觀要求,合作共贏是文明整體化的必然選擇,平等獨立與合作共贏的文明發展觀是階級性、主權性和人類性內在統一的時代產物。和平發展思想通過積極倡導構建國際格局新秩序實現平等獨立與合作共贏,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穩定、協調與持續發展。
(一)平等獨立
傳統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強調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應該是“共同革命”與“共同建設”的“共同勝利論”。“共同勝利論”突出階級性淡化主權性。和平發展思想立足國家的文明共同體性,強調國家是社會基本矛盾的載體與社會主義存在與發展的主體,開創了獨立與和平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壓迫,陷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之中。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本質上揭示出后發現代化國家文明轉型道路的必然性。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首先是世界歷史進程中民族平等、獨立與發展的客觀要求,其次是文明發展融匯創新——即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借鑒與自身歷史傳統的傳承——的內在體現,同時也揭示出人類系統整體化的當代訴求。
事實上,建國前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即已積極探索平等與獨立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毛澤東強調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之上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重要性。誠然,毛澤東同時也認為,這種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只能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只能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才能最終實現[9]。建國初,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堅決反對以“老大哥”自居的蘇聯大國沙文主義。因此,在國家關系上,毛澤東盡管并沒有真正完成從社會基本矛盾的意識形態觀到國家關系結構的主權觀的思想轉變,但揭開了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序幕。全球化的演變、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發展,不斷推動著中國社會主義和平發展思想走向成熟。
文明存在與發展的時空性表明,階級性是人的社會性的實質。然而,國家不但是社會分工與階級分化的產物,同時也是文明發展區域性分化的必然。國家是文明發展的主要載體,而且是實現了經濟、文化和政治相統一的獨立載體,是文明的共同體。因此,國家是階級性和主權性相互作用的產物。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推動了意識形態化的社會基本矛盾觀的與時俱進,體現出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鄧小平強調國家的主權性與平等獨立,肯定平等與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性,突破了意識形態化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思想局限,突出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的至上性,強調國家關系結構的主權性,確立了平等與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和平發展道路。鄧小平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10]
(二)合作共贏
和平發展思想是平等獨立與合作共贏的統一。平等獨立是合作共贏的基礎和前提,合作共贏則是平等獨立的目標和追求。這種合作,既是指社會主義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也包括社會主義和發展中國家相互間的。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1]胡錦濤進一步闡述了平等獨立與合作共贏的內在統一性,揭示出和平發展模式的基本特點。他指出:“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12]
合作共贏是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統一,是新型國際關系的核心。習近平“一帶一路”策略的提出是合作共贏模式的創新,將合作共贏模式推向一個新的境界。習近平在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斯坦和2013年10月出訪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13]。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布局下,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絲路基金,為新興國家擴建和發展基礎建設提供融資,創造一個大的發展平臺,將中國經濟與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一帶一路”沿線多是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國經過近幾十年的持續發展,擁有較好的資本、基礎設施技術和建設能力,但產能過剩與產業升級也亟待拓展新的市場。同時,也與中國加快中西部開發、解決區域不平衡問題的發展戰略密切相關,與中國推進‘走出去’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合作格局密切相關。“一帶一路”是新形勢下中國推進對外合作的深化與發展。因此,“一帶一路”策略即是在實現沿線各國的合作發展和共同繁榮的過程中,同時實現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
合作共贏使中國自身抓住了世界格局轉型的機遇,贏得了重要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不僅為自己的發展贏得了和平的發展環境,而且為他國創造了較多的發展條件,積極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平等獨立與合作共贏相互作用,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邁向新的歷史階段。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冷樹青.從社會基本矛盾觀到人類系統觀——論和諧世界思想的理論創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4).
[3]鄧小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新秩序[EB/OL].求是理論網,2009-06-30.
[4]江澤民文選(卷3)[M].2006.
[5][6]胡錦濤.攜手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ldhd/2012-12/31/content_2303107.htm.
[7]習近平.弘揚萬隆精神 推進合作共贏[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3/c70731-26889779.html.
[8]習近平.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
[9]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66618/4488978.html.
[10]鄧小平文選(卷3)[M].1993.
[11]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EB/OL].人民出版社網,http://www.ccpph.com.cn/ebook/B_01001864_001/ops/chapter_00121.html#CHP121.
[1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新華網,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13]習近平.“一帶一路”是在現有地區合作基礎上 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EB/OL].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150329-462395.
(責任編校:簡小烜)
Civilization System View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deology
XIE Fuhua, TANG Yao
(Social Systems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 China)
Peaceful development ideology confirms the unity of class division, sovereignty and humanity, advocates the value idea of human beings shar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constructs a civilized developing model of equal and independent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win-win, and produces the civilization system view of new internationalism. We should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deology from the height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rules, and identify the important role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deology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peaceful development ideology; civilization system view;humanity
2016-10-1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平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研究”,編號:13BKS033。
謝伏華(1986—),男,江西崇仁人,九江學院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哲學。湯瑤(1987—),女,江西星子人,九江學院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系統哲學。
D092.7
A
1008-4681(2016)06-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