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媛
(喀什大學法政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
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路徑
耿 媛
(喀什大學法政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在世界多元社會思潮交融與沖擊的形勢之下,一方面應肯定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則更需要謹慎其消極因素的滲透與擴張。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路徑為: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主流意識形態上的引領功能;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引領;以包容性心態面對多樣性文化發展,積極吸收其有利成分,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元文化;引領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1]同時黨中央高度重視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與踐行工作,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意義。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當前世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都體現出多元特征,尤其在多元文化方面,不同的歷史背景、政治背景、經濟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等都促使了多元文化的產生。當前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內涵、歷史發展演變的分析,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途徑探索等方面,對其引領功能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功能與路徑進行探索,以期有所創新。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是其核心精神的體現,并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做出了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的陳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體現在國家發展方向上,我們倡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美麗中國;價值理念體現在社會建設層面,我們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價值標準體現在個人道德層面,我們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三個層面的倡導,目標、理念及標準層層遞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發展方向、理念,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承接相傳承。同時,三個層面的倡導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從微觀層面的個人道德要求向宏觀層面的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的目標遞進。三者是有機統一的。只有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水準,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覺悟,才能夠積極主動維護法律法規,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在日常交往中,信守承諾,真誠待人,努力工作,待人友善。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和諧局面。
(二)多元文化內涵
多元文化的概念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呈現出多層含義。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隨著現代化的產生,多元文化最初是指殖民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沖突和不同帶來的文化差異[2],后來又表現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多樣,不同的階級、階層、年齡、性別等都促使了多元文化的產生。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加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的產生與推廣。當前在我國文化環境中,有主流意識形態一元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觀價值觀與各個不同民族間文化習俗的多樣化存在,同時,還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西方強行推廣的“普世價值”思想、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拜金思想等[3]。各種以西方為主導的社會思潮的涌進,如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后現代主義等,豐富與發展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內涵。
當今世界處于大變革大發展大調整的趨勢中,多元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也日益緊密,表現出多元文化的并存現象。一方面,應肯定多元文化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逃避和否認它帶來的消極影響。多樣性社會思潮沖擊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鞏固。一些經濟水平發達的西方國家,利用其在經濟領域、互聯網領域等的發展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意識形態輸出,試圖對我國進行文化沖擊。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在經濟上與世界接軌,但在文化上則使我國充斥著交流與沖突。因此,科學認識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對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尤為重要。
(一)應肯定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積極作用
多元文化所體現出的思想與社會思潮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思想產物。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思維方式,科學、客觀地認識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首先,多元文化豐富了社會主義文化資源。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扎根于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之中,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發展實踐,吸取人類發展文明的成果,而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多元文化為人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提供了文化資源的儲備。其次,使人們對文化更具包容意識。不同文化的產生背景與條件有所不同,在多元文化的大環境中,不斷的交流、交融、碰撞,各種文化之間相互吸收積極因素,為人們看待世界,認識、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最后,提供積極可資借鑒經驗。文化體系的多元化發展讓人們思維更加開闊,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更具有敏銳意識。如關于生態和諧發展的思潮,提升了大家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女權主義思潮的產生與發展,為兩性問題、性別歧視、權益平等問題的解決拓寬了視角[4]。這些思想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在社會發展的實踐探索中得到的文化結晶,積極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應看到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消極影響
西方國家推行的社會觀念和社會思潮,所體現的是西方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西方通過多種手段不斷地將其意識形態向我國人民滲透,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踐行,如當前影響最大的“普世價值”思潮的輸出。西方欲掩蓋其私欲,大力宣揚全世界應該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以敦促人們在思想上形成意識形態的全球統一化。而普世價值其所體現的內容是以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為依據來制定的,其價值目標與價值追求也是站在西方國家的發展立場上的。“普世價值”不僅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還試圖抹殺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目標,歪曲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其次,對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帶來沖擊。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積極學習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但隨著經濟的互動與發展,西方的價值標準、價值判斷也逐漸涌入人們的生活。西方崇尚的極端個人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美其名曰是人類自由的體現,但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傳承的集體主義、先人后己、崇尚孝道、尊老愛幼等價值取向相出入。個人主義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強行向世界灌輸,對我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帶來沖擊。最后,使道德評價標準出現混亂。評價標準反應了整個社會對一定社會實踐行為的價值判斷和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共識,為我們應該提倡什么、弘揚什么、貶低什么、摒棄什么提供了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上提倡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就是全社會應該達到普遍共識的評價標準。可是隨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一些人迷失自己的價值判斷,盲目附和并認為“普世價值”是值得推崇炫耀的價值觀,致使社會中出現道德評價標準混亂、人生價值目標低俗的現象。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引領多元文化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理論基石,在中國當前發展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和價值標準的引領。在社會發展基本矛盾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特征、性質和發展;與此同時上層建筑也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發展[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體現,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對于凝聚群眾共識、樹立良好社會風尚、解決相關社會問題意義重大。尤其在面臨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帶來沖擊之時,更應發揮其匯集各方力量,引導多元化社會思潮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共識。學者一致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引領的意識形態,才是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價值追求,促進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力量[6]。多元文化體現出了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主導的社會思想思潮,代表著一部分群體的權益和利益,而各種社會思想思潮都在不斷擴大影響力,試圖占領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從而影響社會發展趨勢。在此時代背景下,更應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元主導,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自信”,以此引領多元化的社會思想發展,并積極吸取先進思想,摒棄精神糟粕,促進多元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二)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取向之引領
價值取向的正確選擇從個人層面上看,關系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追求、精神高度等多方面;從社會層面上看關系到社會行為的評價標準,社會規范的制定以及相應的懲處制度等與社會發展方向選擇有關的多方面事宜;從國家層面上看關系到弘揚什么樣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擯棄什么樣的精神糟粕,在國際交往中采取什么樣的交往原則等,都與主流意識形態所引領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多元背景下多樣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不同的評判標準對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思想觀念的形成、價值標準的判斷、行為方式的選擇,從而由個體發展成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目標、取向和標準。如西方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思想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逐漸滲透到各地,通過互聯網、影視作品以及文化產品的輸出,不斷侵蝕著青年、青少年的思想與價值判斷[7]。將人生目的純粹地歸結為對于物質財富的享有占有,激起人們對于奢侈品的狂熱追求,甚至通過非法手段來獲取金錢以滿足自己無盡的欲望。因為價值取向選擇的迷失,一些人違背道德倫常,見利忘義,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觸犯法律底線,從而對自己對社會造成嚴重的損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取向則不僅僅引導我們應為自己負責,做一個有誠信、有職業道德、在人際交往中友善待人的人,更應為社會的和諧、國家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前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引領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是不斷完善個體、創建和諧社會、建設富強國家的關鍵。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包容性促進多元文化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體現,統攝和引領著多元文化的發展,而多元文化的創新理念反作用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推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包容性態度,吸收多元社會思潮差異性中的合理成分,使之有效運用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當前的多元社會思潮往往是社會發展中熱點問題的體現,應分析其出現的原因以及面對新興問題的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與踐行,關乎每一個公民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社會進步的發展目標,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意義深遠。”[8]當前世界格局多極化,在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用包容性態度引領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堅定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功能,不僅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提供多樣化資源,充實其內容、促進其發展,更為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理論保障。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EB/OL].新華網,2013-12-23.
[2]段忠橋.當代國外社會思潮[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陳超.重設核心價值觀與大眾文化的對話關系[J].荊楚學刊,2014,(2).
[4]劉書林.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個重要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2)[M].1995.
[6]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7]梅榮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思潮析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責任編校:簡小烜)
Guiding Path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GENG Yu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Kashgar University , Kashgar Xinjiang 844006,China)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luralistic social ideologies blending and shocking, for one thing, we should affirm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multi-culture 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for another, more carefu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filtration and expansion of its negative factor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leading way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s follows: adhering to and consolidating the leading function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ilding an inclus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hile actively absorbing the beneficial ingredients so as to perfect our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e China’s dream.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lti-culture; lead
2016-05-16
耿媛(1988— ),女,新疆鄯善人,喀什大學法政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D648
A
1008-4681(2016)06-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