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楠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
論我國書法理論中的文學描寫與書法研究
徐楠楠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我國書法理論內容豐富,其中所有與藝術問題有關的陳述,幾乎都跟文學有一定的關系。對書法藝術的掌握往往是文人知識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學對書法意境的營構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文人以書評的方式參與闡述文學描寫和書法研究的關系,這都使得文學和書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書法理論;文學描寫;書法研究
書法理論雖然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但是它牽涉到的內容卻是十分廣泛的,尤其是傳統的中國書法理論,更是帶有十分明顯的中國特色。隨著我國書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它也開始不斷融入時代的特色。但是書法理論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實質還是不會發生改變的,比如說在我國的書法理論中,就有十分明顯的文學描寫,這些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本篇文章中,筆者著重論述我國書法理論中的文學描寫和書法研究。
(一)書法理論的概念界定
所謂的書法理論就是對我國書法的結構和線條以及外在的形式等主要的特征,還有我國書法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審美等立場進行的理論研究[1]。這些都是中國的漢字所特有的,西方的那些字母是根本不具有這些書法的概念的。書法理論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主要包含了書法史的理論、書法家的相關研究、書體的研究和技法理論研究、考釋的辯偽等等。
(二)書法理論的發展史
1.文字和書法聯系密切,密不可分
書法理論最開始的存在形態是十分廣泛化的,它不單單是表現在書法所體現出的觀念的多維性,而且也在書法的文字工具性和物態化之間的矛盾方面有所體現。這其實也就是說,書法理論在最開始論述的時候就不一定是個純粹的話題。在書法理論中有大量的內容是對神話的贊美和贊頌,這些都說明了文字和書法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而包羅萬象正是書法理論中最初的重要特征,如果一定要把文字和書法的研究區分開來,那必然是破壞了兩者之間的聯系的,也就不符合書法理論最初的理論特征了。理論本應該是指導實踐的,所以書法理論作為中國書法的先驅一定要發揮它對書法實踐的指導作用。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不再沿用之前對于一般的書法理論史截源取流的方式,把書法離亂的發展歷史追溯到了西周時期,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更準確地理解書法理論的發展歷史,最后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觀念,明確立場。書法和文字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雖說兩者是處于不同的審美系統的,但是它們的生存狀態確實緊密結合在一起。文字作為書法的物質載體而存在,書法卻是文字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正是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才使得兩者之間做到了高度的融合。
2.書法理論各階段的流派和理論簡述
我國書法理論的發展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書法、近代書法和現代書法。
首先,古代書法的發展始于秦代,時間截止于清代。每個朝代都會有代表性的書法流派和相關的理論。在歷代的書法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代的書法。唐代的經濟比較繁榮,文化發展燦爛輝煌,可以說在唐朝時期,中國的封建文化已經達到了最高峰,當然書法藝術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代表性的人物有歐陽詢、張旭、懷素、顏真卿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還依然都知道的書法大家。唐朝時期的書法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初唐的時候主要以繼承為主,中唐的時候則是不斷的進行創新,發展極為昌盛和快速,晚唐的時期書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其次,近代書法的發展。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可以說是對近代書法理論的貢獻最大了,他極力反對董派和趙派的傾向,提倡轉向復古[2]。包世臣影響書法的主要方面還是作文和作書,他對近代甚至是現代書法理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最后是現代書法,基于包世臣的影響,現代的書法無疑是變得更加的多元化了,書法理念自然是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對于現代書法的說法有很多種,比如說從邏輯學角度來看,現代書法最核心的概念無疑就是書法二字,現代只是用來給書法定性的,它只是起到了一個限制作用,并不會改變書法藝術的本身;從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書法必須要具有比較穩定的特征,可以被后人所傳承和發展。從這個標準來看,現代書法還算不上是一種書法藝術。不管是哪一種書法藝術,都必須遵循漢字的書寫規律,而不是單單注重幾個字的書寫。從書法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唐朝的楷體或者是其他朝代的書法,都有針對漢字整體的規范特征。
在我國的書法理論中,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法論著,所有和藝術問題有關的陳述都是和文學有著一定的關系的,就算是語言的表達也是和文體有著緊密的聯系的。這也就說明了文學和書法之間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書法家和文人的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
傳統文人的知識結構主要有詩、書、畫和印,這四個方面被現代的書法家看做是四絕,也稱得上是最理想的一種模式了[3]。書法從產生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書體的沿革期、風格的流變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尤其是在魏晉時期,很多的書法家對書法做出了獨特的詮釋,我們似乎都能夠在書法中感受到一絲絲的文學氣息和恬淡安逸的名士氣。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文人把書法看作是“小學”,把書法看作是雅玩,甚至是一種附庸于文學的工具。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這種思想觀念持續了很長的時間,而且也已經深深烙在了人們的腦海里。正是因為人們沒有將書法視為一種獨立的、嚴肅的藝術,自然就缺乏了書法的本體意識?,F代的一些書法家要改變那種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就必須把“書法是什么”這個頗具有哲學意味的概念做出合理明確的解釋,非如此不能有足夠的信心把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帶到人們的面前,來供他們欣賞和學習。
(二)文學對書法藝術所造成的影響
古人對于書法進行了長時間探索,對一些相關名詞的概念有十分明確的界定,比如“書法家”、“書法藝術”等?!皶ㄋ囆g”是這樣定義的:所謂的書法藝術,必須在形式上追求完美,在文字上也需要有很多的意趣。“書法家”則不僅僅需要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還要在文學上有足夠的積累和較高的造詣。黃庭堅贊美蘇軾云:“學問文章志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紙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這句話是選自于黃庭堅的《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后》,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明顯的事實,那就是一個優秀的書法家可以不是畫家,不是經濟家,甚至也不是政治家,但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或者是詩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個書法家就很難能夠在歷史上占據重要的位置[4]。
正是由于文人介入到了書法中,才使得書法擺脫了之前的那種傳統的實用觀念,把它從那個固定的圈子中拉了出來,也把它從那種紀文抄書的工具變成了文人抒發情感的一種媒介,使得書法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當人們還沉浸在這種喜悅當中的時候,卻又發現了另外一個隱藏的事實,那就是書法的藝術性正在慢慢消失,書法本體的性格和特征也在消失。導致這個隱藏事實產生的原因正是文人式的那種知識結構,即以詩書畫印這四個傳統方面為核心的一種模式。文學家自然有著很寬泛的概念,比如說它包含了詩人、作家等等,而對于這些人來說,最本分的事情就是作詩、寫文、吟風弄月、樂春悲秋,這些都是他們的常態,自然也是抒發他們心情的一種方式。因此文人們就把書法從傳統的那種碑銘抄卷中解脫了出來,讓它們進入到了另一個文藝圈子,這樣看來,書法的地位似乎是得到了不少的提高,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人們這樣做其實也把書法拉向了附庸的地位,讓書法成為了一種文學詩詞的抄錄工具。書法的地位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只是單純的從原本的為實用問題服務轉向了為文學服務。雖然服務的對象看似發生了改變,也有著雅俗之分,但是書法所具備的服務性質并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對于一個有理想和思想的書法家來說,為詩文服務和為碑銘服務是一樣的,這些都是服務的本質,所以都是不能夠被容忍的。
經過不斷發展,當今在我國形成了一種新一代的書法觀念,這種觀念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文學和文學家們進入到了書壇,這些對于創造者來說就更加強調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以及文學意境的追求了,當然還有書法家他們自身所具備的一種修養,即詩詞文學的相關修養。對于書法的基點,我們本來都是十分清楚的,也明白書法其實是一種藝術的審美,而絕非是實用的功能,這些對于書法家和文學家來說,書法所具備的寫字修養的特征又是必須得承認的事實。這些特征都構成了書法發展的后半段主流的歷史。如果我們對它進行了全盤的否定,那豈不是就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全盤的否定。書法其實也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涵蓋之內的一種藝術,所以說如果想要研究我國的其他傳統藝術,比如篆刻、雕塑、裝飾和建筑、宗教文化、漢字文化等,都是可以在我國的書法中找到最基本的元素來進行參考的。反而言之,我們不僅需要縱向深入地研究書法的發展歷史和古代的相關書籍等,還需要從橫向的角度來進行發展,比如說書法的發展是需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做到兼收并蓄,對于一些傳統藝術的精髓要進行吸收,這樣才能夠讓書法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如果不以開放的心態來進行發展,固步自封必然會使得書法的發展道路變得越來越窄,最后一定會阻礙書法的進一步發展。
(三)以書評的方式闡述文學描寫和書法研究的關系
上文對于我國的書法理論以及文學和書法的關系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我們能夠明白書法和文學之間是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的,尤其是在文學描寫和書法研究之間的關系更是緊密相連,本文主要以書論文體中的“書評”作為例子,來闡述書法研究和文學描寫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書評來說,它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問題,但是它自身卻是有著十分穩定的語言風格,而且所具備的文學意味也是十分獨特的,這種傳承是很久遠的,也是傳統書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文體,值得進行詳細研究。
比如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袁昂的《古今書評》,它所取形象喻說始,代有仿作[5]。它所評論的都是以事理為喻,為讀者提示聯想的方向,可以讓他們間接的獲取到美感以及文中所含的褒貶意思。它的喻說提示關注需要集中于審美對象的整體或者是某一個比較突出的方面,這樣的話就需要用傳神的方法來進行象征和概括。對于批評者的文化、藝術思維能力以及文學方面的造詣都是有著很大的挑戰性的,人們依然會做到孜孜不倦,勉力為繼。隨著時間的變化,現在的人大多數都已經無法理解書評中的內容了,所以就會使得這一部分優秀的文化遺產,被逐漸冷落了。在袁昂的書評中,擷取的物象都是比較自由和廣泛的,甚至是可以擺脫掉形式上的那種束縛,在語言方面做到有所突破。一些批評者重點強調使用表達的感覺,它也是一種審美聯想的途徑,和文學中的“意在言外”十分相似,如果批評者所用的事理形象過于隱晦、難懂,又或者是批評者過于沉溺在錯覺和幻覺中,用華麗的文學辭藻來喧賓奪主,那么批評就失去了本來的作用和意義,只能流于虛幻。
通過對古代書論文體的一系列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文言文的傾向,書論較多使用了文學的相關語言,這些都對藝術問題的把握有著直接的影響。古人可以十分輕松地完成語言文學到書法藝術之間的變換,但是在現在好像變得十分困難,或者是變得比較的奢侈。當前因為文學和文體的介入,書論也變得十分豐滿,對于后人和傳統來說,書法的審美則是極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學的啟蒙。文人、書法家是社會的同一個群體,因此在書法的活動中,文學的思想必然會滲透進來。文學給書法在審美、評論方面等帶來了很多的幫助,也帶來了很多的模糊感,讓人們把文學和書法之間的關系搞混。書法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想要真正建立起現代的書法理論,就必須要理清文學描寫和書法研究之間的關系。這對于文學家和書法家來說都是一項挑戰。
[1]曹杰釗.中國書法理論中的文學描寫與書法研究[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10).
[2]柴藝娟.“書勢”與“張力”——基于西方視知覺理論的中國書法美學分析[D].長安: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梅學味.書法審美經驗闡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4]王毅霖.當代書法美學的反思與建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王若伊.書法的新媒體傳播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責任編校:余中華)
Study of Literary Description and Calligraph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XU Nannan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Chinese calligraphy theory content is rich, including all the statements related to art, and almost all hav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 Mastery of calligraphy art tends to be a part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literati, literatur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lligraphy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iterati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l description and calligraphy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review, all of which result i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theory; literary description; calligraphy research
2016-09-21
福建省高校書法學繁榮計劃類項目“書法理論及應用研究”,編號:4CX14106G。
徐楠楠(1989— ),女,安徽淮北人,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繪畫。
J292.1
A
1008-4681(2016)06-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