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彥 黃華達 許靜 林夏斌 鄭郁善
摘要:城市綠地是人居環境中最為貼近自然的部分,對于維護當代市民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城市綠地從最初以自然環境為主,到逐漸涉及生態、文化及防災避險等各個方面,康復的作用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本文結合心理學、醫學等知識,探討康復與城市綠地結合的相關理論,針對醫學發展的需求、生態環境以及現代社會發展問題,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提出康復理念,分析基于康復理論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意義及規劃策略,以期為今后優化城市綠地系統的整體功能效益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康復;城市綠地;規劃設計
1 相關概念
1.1 康復
康復一詞源自西方,《簡明英漢詞典》中將其解釋為“康復、復原”和“有療效功用的”。在過去,康復主要是指盡可能地去除由疾病或外傷所引起的身體或心靈的傷害。而在現代,為了能夠使病患者能夠正常的回歸社會,康復已經不僅僅指在醫學方面的康復,而是包含心理的、社會的、經濟的、職業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康復。現代康復的含義是指綜合協調的應用各種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復和發展病、傷殘者的身體、心理、社會、職業、娛樂、教育和周圍環境相適應方面的潛能。
1.2 城市綠地系統
我國將城市綠地分為5大類: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及其它綠地。每個國家的城市綠地的組成各有差異,但大體上包含的范圍是一樣的,即指用以栽植樹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設施,基本上由綠色植物所覆蓋,并賦以一定的功能與用途的場地。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個子系統,是由城市中不同類型、性質和規模的各種綠地共同構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連續性、動態穩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
1.3 基于康復理念的城市綠地
康復理念在園林中最早是以康復花園的形式提出,康復花園是從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興起的一種園林類型,是通過其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讓使用者從主動和被動二個方面獲益,從而對其身心健康提供助益的戶外空間。簡單地講,康復這個詞意味著具有恢復或保持健康的能力,與景觀或花園這些詞結合起來就得出“能恢復或保持健康的環境”的概念。因此,筆者認為基于康復理念的城市綠地就是指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運用自然療法、園藝療法等方式,打造具有康復作用的景觀環境,能夠最大限度恢復或保持生理、心理、社會上的整體健康的城市綠地。
在城市綠地系統中,運用康復理念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只是通過環境整治來治愈某種疾病,而是指集中在精神方面的一種治療手段,同時通過配套的醫療技術和環境氛圍的輔助,幫助改善人們整體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精神面貌,其主要目的在于創造舒適宜人、功能性強、助人康復的各類場所。協調好康復與城市綠地系統之間的關系,必須在統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過程中,遵循生態化、人性化、情感化、藝術化相互依托的原則。運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綠地環境設計,讓人們接觸自然,享受人生,同時達到防治疾病、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要求。
2 現代城市綠地需面臨的挑戰
2.1 醫學的發展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醫療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變革,同時也帶來了醫學模式上的巨大轉變,治療方式從單純的藥物治療發展到從生理、心理、精神等全面的康復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人們對身體健康的定義有了新的認知,對醫療環境也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因此,一種基于市民感受的城市綠地環境呼之欲出,打造一個平靜的,自然的戶外環境,為病人及其親人、亞健康人群、環境使用者提供一個撫慰身心的場所,幫助他們減輕壓力,增加幸福感,引導他們樹立對生命與健康的積極態度是城市綠地應當肩負的責任。
2.2 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
在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的同時,城市綠地環境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環境污染問題,其次是城市綠地環境片面的追求形式美,有些城市綠地建設更是盲目追求風格化,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城市綠地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了人們的體驗。美麗的人居環境是和諧氛圍的基礎,而和諧的氛圍則是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康復理念強調環境對人的作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基于康復理念的城市綠地建設是即能促進環境美化,同時又致力于改善社會氛圍。
2.3 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如火如荼,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但是人們的健康問題卻日益凸顯。據統計,中國健康者與疾病患者各占總人口的15%,亞健康人群占總人口的70%,北京亞健康率高達75.31%,位居全國之首。2012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已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此外,心理健康問題導致自殺,報復社會等案例也越來越多。針對以上問題,緩解市民的心理壓力成為當下社會發展刻不容緩的任務。城市綠地作為城市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不僅能起到美化城市,帶給市民愉悅的身心體驗的作用,同時對緩解人們的生活壓力有著顯著的效果,在城市綠地系統中融入康復理念,能夠更為有效地發揮綠地的價值,起到改善市民身心健康的作用。
3 基于康復理念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3.1 康復理念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意義
3.1.1 保持身心健康。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康復景觀對大腦皮層和心理狀態有著良好的協調作用,它能對參與者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確實有減輕病情的作用。如花卉植物的顏色可刺激視覺、釋放出的氣味可刺激嗅覺,組團所呈現的質感可激發人們觸摸的欲望從而達到刺激觸覺的效果。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營造康復景觀不僅適合特殊人群,同樣也適合正常人,它的宗旨就是維持人們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同時它提供了一個交往空間,讓環境使用者可以從中獲得來自彼此和親友們的社會支持,從而促進身心的康復。
3.1.2 加強市民對城市綠地的參與度。基于康復理念的城市綠地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隨著市民的使用體驗而不斷自行完善、調整的,這就需要積極的推動公共參與,遵循設計——反饋—設計的過程,利用該過程使市民達到康復教育的目的,讓市民能更好地了解城市綠地的設計過程,使用設計成果,正確地改善或改進設計結果,從而建立康復準則,推動康復行為,培養健康的生活意識和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當代大多數人對于城市綠地中能夠提供的健康益處只停留在通過運動鍛煉身體,吸收新鮮空氣的層面上,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融合康復理念,就能夠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同時具有健康效益的環境,讓市民們意識到接觸城市綠地能夠帶來的健康益處是多方面的,讓更多的市民,尤其是小孩和老年人更愿意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享受自然帶來的野趣,加強市民對城市綠地的參與度。
3.1.3 增加康復療養空間。由于中國人口密度大,用地緊張,經濟實力有限等條件的限制,醫療機構中現有的康復療養空間并不能滿足需求。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公園綠地,附屬綠地分布相對較廣,面積較大,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如果能夠在城市綠地系統中融入康復理念,就能夠讓弱勢群體和正常使用者,在游覽過程中,不僅能夠觀賞風景,還能產生放松心情、恢復健康的作用,將康復理念融入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結果。康復綠地的主要功能是幫助環境使用者:(1)減輕和舒緩壓力,讓身體恢復到良好狀態。(2)調動自身的抗病自愈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3)喚醒器官,心神平靜的達到特殊的療養效果。
3.2 基于康復理念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策略
3.2.1 確定規劃思路,加強綠地規劃的準確性。將康復理念中“以人為本”的思想運用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上,更多地體現在細節的設計上,周全的細節能讓弱勢群體的內心感受到溫暖,進而彰顯城市綠地的人文關懷,和對特殊人群的照顧。在大體的思維把握上,要運用整體性系統性的思維,重視康復景觀和城市綠地空間共生共軛的關系,考慮其系統的綜合作用,在綠地系統規劃的前期調研中,利用3S、三維綠量等現代科學技術,將康復景觀布置在生態效益最好的位置,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加強對城市綠地規劃的準確性。
3.2.2 因地制宜,營造良好的康復綠地環境。把城市綠地系統與中國傳統的康復文化相結合,將中醫藥養生學中的環境養生、五臟養生、運動養生等內涵與城市綠地景觀營造相結合,在城市綠地中突出和諧養生的主題,打造集宣傳和諧養生知識、養生習操、互動體驗與觀賞娛樂于一體的城市綠地。養生保健是中國傳統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陰陽五行的理論能緊密地將人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能夠指導康復綠地的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綠地。如北京地壇公園中的養生園主要以林木為主,通過種植高大的側柏林、銀杏林,打造了一片優美的風景林,同時又營造了安靜“呼吸吐納”的養生環境,對人體的肺部有著防燥護陰、滋腎潤肺的保健作用。
3.2.3 綠地功能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提高綠地的使用效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注重提高單位綠地的功能使用效率,在有限的城市綠地面積上,將綠地的功能由單一向復合發展,綠地不僅僅要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體現城市風貌特色的需要,還應針對參與者的心理和身體需求,承擔療養、保健的功能,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平等、沉思的使用氛圍,同時推進環境使用者,藝術家和與我們居住環境密切相關的專家,如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園藝師共同參與的跨學科的合作,讓城市綠地能夠更加全面地發揮它的健康促進作用,注重不同類型城市綠地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將參與者的需求與康復理念結合,打造出符合人群意愿的綠地環境,使城市綠地系統效益發揮最大化。同時充分發揮綠地系統對城市土地資源的引導和控制,將康復理念中治愈,舒緩身心的作用融入其中,引導城市格局的良性持續發展。
3.2.4 推廣具有療效的植物,發揮綠地價值的最大化。除了堅持適地適樹,喬灌草結合,植物搭配美觀的綠化原則外,還應充分利用城市的綠地空間資源,堅持選用一些對于人體具有療效作用的植物,對特殊人群具有良性刺激作用的植物,將城市綠地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總之,美麗的城市綠地除了具備功能性、觀賞性的價值,它本身所具有的撫慰、治療的作用也不應當被我們所忽視。
(1)氣味:植物釋放的揮發性物質及氣味,經由人的鼻子吸入,能產生生理和心理反應,可用于減輕、治療或預防疾病、身體不適等癥狀,可以說是一種無毒、無副作用的自然療法。如松柏類植物的枝葉散發出的氣體對結核病等細菌具有防治作用,銀杏、山楂、石榴、蠟梅植物等對心血管有益,合歡樹散發的氣體對腦神經有益。
(2)色彩:色彩除了對人有一定的生理、心理作用外,還有一定的保健、康復作用。如紅色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循環;黃色能產生歡愉感,提高注意力,增強記憶力;白色和藍色有助于平復緊張情緒,穩定呼吸;綠色能幫助緩解人們用眼過度帶來的眼疲勞,調節體內動態平衡舊。
(3)觸感:城市綠地對于植物質感的營造,應與其他環境因子相結合,如石、水、泥土,使其更接近原生態中的自然環境,讓人們在接觸的同時能得到一種原始的歸屬感,尤其對于盲人來說,視覺喪失導致了他們的觸覺異常靈敏。因此,在植物的選擇上應選具有特殊手感的植物,如鼠尾草,葉片柔軟,摸上去有絨毛一般的手感;玉簪的葉片革質,寬大而光滑;同時還應選擇一些具有特殊形態的植物,如葫蘆、乳茄,果實的辨識度高,有過一次接觸的便不會再忘記。
3.2.5 加強教育和公共參與,完善法律法規。通過宣傳、教育、民主參與等途徑增強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以人為本”的康復理念,對于普及環境與健康的知識,改善中國康復景觀環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通過引導人們參與園藝療法,自然療法,家庭園藝等對建康有益的活動,提高公眾的參與度,提煉出人們的需求,同時采用區域試點的方式,從現有的醫院、療養院開始進行康復綠地改造,最后延伸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去。同時要切實落實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園路,建筑的無障礙設計,遵循“生態,保健,美觀”的植物配置原則,對于違法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必須嚴格監督并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如果相關機構能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法律法規中,除了對綠地率具有指標外,還能對綠地中的負氧離子、具有療效的植物也指標化,人們從城市綠地的受益就會增大,參與度也會越來越高。
4 結語
城市綠地是人居環境中最為貼近自然的部分,對于維護當代市民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城市綠地從最初以自然環境為主,到逐漸涉及生態、文化及防災避險等各個方面,康復的作用也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密切相關,合理高效地優化城市綠地,將康復理念應用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每一個環節,把環境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縝密地編織進城市綠地規劃中,通過充滿人文關懷的基礎設施,精心的植物配置和彰顯的社會關懷,設計出“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城市綠地,讓人們意識到城市綠地在提高和保持健康層面上的價值,并培養和諧養生、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觀,回歸設計為人的本源,這對于推進康復理念在城市綠地規劃上的應用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對城市未來發展格局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如果城市綠地能為人們提供正確的良性的減壓和放松方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減少社會犯罪率,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