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雯宇 廖秋林
摘要:鄉村景觀是人類活動對自然景觀的直接作用方式之一,在景觀格局中占有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鄉村景觀生態規劃的內容,運用景觀生態學和景觀規劃學的綜合觀點,從鄉村景觀的概念、形象、類型、存在的問題、生態規劃原則、方法及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探討,從而更好地在實踐中對鄉村景觀進行生態規劃。
關鍵詞:鄉村景觀;生態規劃;景觀規劃學;景觀生態學
中國的鄉村地區分布較為廣泛,存在著多種文化底蘊濃厚的鄉村景觀。然而,經濟的高速發展給鄉村景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城市化進程正逐漸吞噬著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的發展和進步,如何保護和開發鄉村景觀逐漸受到重視。因此,規劃有特色的生態鄉村景觀,對鄉村環境的改善、景觀結構與功能的完善、景觀的協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提高意義重大。
國外學者對鄉村景觀生態規劃的探究較早,建立了用于集約化農業與自然保護規劃的DLU策略系統,提出了以空間理論與生態價值為基礎的鄉村景觀規劃模式和原則,也在積極倡導和督促人們保護傳統鄉村景觀和農耕文明。國內對鄉村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區域鄉村發展模式與機制、環境與經濟問題,探討鄉村景觀生態規劃的內涵、原則、方法、模式等。
1 相關概念
1.1 鄉村
《辭源》一書中,鄉村被定義為人口分布不如城鎮稠密、比較隔絕、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場所。然而,各個不同的派別與學科對于鄉村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但普遍認為,鄉村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必然會產生的、相對獨立的、具有特殊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特點的區域綜合體。
1.2 鄉村景觀
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景觀已成為人類作用于自然的記錄,也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偟膩碚f,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域內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因素的整體體現,是以聚落形態為主且具有明顯田園色彩的生產性景觀。
2 鄉村景觀形象分析
2.1 源遠流長的歷史性
人是鄉村中活動的主體,也是傳統文化形態得以有序傳承的活的載體。鄉村景觀記敘著人與人、人與土地和、人與社會之間的幾層關系,是當地居民的自傳,也是社會與文化的直接傳播者。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一棵滿是年輪的古樹,一座飽經風霜的石橋,一方見證幾代同堂的庭院小舍,將鄉村特有的歷史文化輪廓逐漸展現出來。鄉村景觀記載著一個村落地區的人文與自然歷史,蘊藏著地域發展的信息,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性。
2.2 樸實無華的存在性
鄉村景觀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通過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而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廣大勞動人民用他們的生產、生活常識“苦心”創造出來的。實際上,鄉村景觀是一種具有鄉土特性的自然存在狀態的表現,它本身的變遷過程都遵從于當地所體現的地形地貌、歷史人文等特征。因此,傳統鄉村景觀的形成具有自發性,雖然局部景觀是在使用者的意愿下形成的,但它并非經過設計師之手,是樸實的存在。
2.3 特色鮮明的地域性
鄉村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區域,受地域影響較大。不同的地域特征決定了人們生存方式和行為活動的不同,也決定了人們建立生活環境的差異,而這些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鄉村文化中最真實的的載體,能見證一個鄉村的特色景觀。從組成要素來看,鄉村景觀的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具有明顯的鄉土氣息,地域特色鮮明。
3 鄉村景觀存在問題
3.1 本身存在的問題
3.1.1 農村傳統文化受到強烈沖擊,部分鄉村景觀過于商業化,毫無新意。對大城市的向往,早已使人淡忘農村的一些傳統文化,如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眼下農家樂泛濫,大多只是一味地盲從,卻很少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來形成獨特景觀。
3.1.2 土地浪費嚴重,人地關系緊張,水體污染嚴重。近年來,農村圈地占地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導致土地利用率低、用地不平衡等矛盾。許多鄉村周邊都存在建設工業廠房的現象,導致了水體污染的嚴重,對居民生活和生產都影響較大。
3.2 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3.2.1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過分追求城市化。許多鄉村景觀規劃刻意模仿成功的鄉村案例,缺少對當地文化和居民需求的考慮,導致原有的文化特色不復存在。有些村鎮為追求所謂的時髦,打破原有村落風格面貌,建造現代化甚至國外風格建筑,對原有鄉村景觀造成了很多消極的影響。
3.2.2 缺乏合理的景觀結構,存在一定的綠化問題。農村文化水平相對落后,人們也沒有接受景觀生態學的觀念,導致鄉村建筑空間分散、隨意,公共空間稀少,導致居民交流貧乏,娛樂活動單一。農民肆意砍伐樹木,占用公共林地和原有保護林,也有農民私自栽種樹木用作經濟用途的現象,導致鄉村植物物種單一、分布零散、層次混亂等問題。
4 鄉村景觀生態規劃原則、手法
4.1 鄉村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4.1.1 生態多樣性原則:鄉村地區相對較少地受到人工干擾,可盡量模擬自然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結構等來還原自然,給自然環境一個真實的生態原貌,創造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生態景觀。
4.1.2 生態流的循環再生性原則:考慮鄉村景觀的最大容量,采取控制生態流的良性循環,以獲得更多生產力和防止生態流向不利方向發展以保護環境2種方式來進行空間優化設計、資源循環再生,避免對生存環境的不適和對現有自然資源的破壞。
4.1.3 景觀演替的人類主導性原則:盡可能地發揮人類的主導作用,改善已遭到破壞的鄉村景觀,促進景觀演替的良性循環。當需要保持景觀的某一種演替階段時(如鄉村古村落),可利用人工措施來阻止演替的發生,讓其停留。
4.2 鄉村景觀生態規劃手法
4.2.1 因地制宜:鄉村景觀是由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設有特色的鄉村景觀,必須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采用適當的方法來進行營造。尤其是對于以農耕景觀為主體的鄉村景觀,應根據土壤、氣候、光照、水、溫度等元素的特征來合理安排植物的種植,以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和景觀效果。比如植物配置時適地適樹,大量運用本地樹種進行栽植,可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也應利用當地特有的農作物來形成活的景觀,將農民的耕作融入自然因素中,使得景觀更豐富,與周邊景觀更協調,既經濟又美觀。規劃中的一些小品、構筑物等可選用當地特有的材料,讓人們對當地的文化和背景有進一步的認識。
4.2.2 普遍與特殊:鄉村景觀普遍存在于廣大的農村地區,也存在于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同時,它也是特殊的,任何一個鄉村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環境條件,因而每個鄉村又各不相同。如哈尼梯田、張谷英村等知名的鄉村景觀,都是因其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地域條件而發展起來的,配合當地的特色保護,使它們更具魅力。而現在大量鄉村原有景觀遭到破壞,且缺乏獨特性,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現象。在鄉村景觀生態規劃的建設中,我們要承認鄉村的客觀存在性,設計鄉村集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景觀,同時要注重它的特珠性,合理開發特色鄉村景觀,著力打造獨具風格的特殊景觀。
5 實例分析
5.1 項目背景
都遨生態農莊位于望城縣農業園區的魚米之鄉大眾垸靖港鎮,占地面積27h㎡。周邊有趙谷場村、錢塘村、廖家垅村等村莊,西臨101省道,南距長沙市中心40km,北依湘陰、益陽,環境優美,交通便捷。
5.2 都遨生態農莊規劃設計
綜合基地現有資源,緊扣“綠色·生態”這一主題,以“都遨,你的村莊”為口號,打造一個集“豬——沼—果——魚”于一體的立體生態莊園。以生產體驗式游覽為主線,為游客提供參與性活動,如農作體驗、農產品采摘、垂釣燒烤、花田攝影等,使人感悟鄉村生活的悠閑自在。
5.2.1 總體景觀布局:根據園區現狀以及休閑、娛樂、生產、示范等功能要求,將項目規劃為一帶四區的結構模式,即入口展示帶、觀賞娛樂區、服務區、體驗區和生產區。主要布置有入口迎賓展示大道、水上垂釣、創意農業展覽館、百果園、經濟菜園、花田、稻田等景觀供休閑娛樂。
5.2.2 生態性景觀規劃設計:依據生態規劃原則,采用因地制宜和普遍與特殊的手法,項目在生態景觀規劃上所做的努力主要有保護現有耕地,使用本土植物進行綠化;拆除荒廢建筑,發展綠色環保建筑;保護現狀中水體,盡量控制周邊污染源;使用滲透性的鋪裝材料替換現有路面,降低地表徑流;原地收集和處理雨水,使其循環利用等等。
5.2.3 生產性景觀規劃設計:項目重在打造生態農莊,生產性景觀自然是重頭戲。依據當地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條件主要規劃有生態菜園、水產養殖、林下養殖、百果采摘、花田、稻田等為人們提供體驗式活動,同時也可以為當地農民提高經濟收入。
6 結語
鄉村景觀生態規劃是順應時代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求而出現的,對保護鄉村景觀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鄉村景觀進行生態規劃是鄉村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最終結果。鄉村景觀生態規劃是綜合考慮生態對鄉村景觀的影響,采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鄉村進行全面優化設計,不僅能提高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更能提高其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