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東
【摘 要】《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的成熟作品,但是陳凱歌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文風,開創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武俠電影風格。本文從筆者的個人視角對影片的新型敘事元素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與評論,探討影片所要反映的眾多主題。
【關鍵詞】《道士下山》;新型;敘事元素;劇本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16-01
一、本土電影劇本改編的里程碑——《道士下山》
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原著其實是很難改編電影的,因為它嚴格說來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時也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的成熟作品,但是書中所描述的許多功夫場面,是很難完整地視覺化的。故事、人物、沖突、視覺概念、世界觀等等元素綜合起來,《道士下山》并不算是很好的一個電影改編文本。如果一定要動,就得從根本上動。
二、敘事的綜合元素的化身——《道士下山》
(一)故事新穎,敘事獨特。一個下山看世界的故事,本身沒有什么特殊的看點,陳導將獨特的視角構成一個新穎的故事。“惡念來自不得志的生活”,則可以處理為何安下在整個故事中至始至終面臨的挑戰。核心人物、核心沖突已經建置,核心事件相對來說就明朗許多了。
(二)宗教元素的獨特視角。何安下本來是一名道士,信奉的是道教,但是他在湖底卻看見了佛像,并隨后跑進了一家佛教寺廟。正是這個特別的設置,使《道士下山》的宗教元素完美展現。道教講究的是“形”,是人與這個外在世界的相處形式,因此道教的修煉者往往踏遍天下名山,甚至造爐煉丹,追求長生不死。而佛教講究的是“心”,是人與自己內心的相處之道,因此佛教的修煉者往往習慣獨自打坐冥想,他們信奉輪回,追求的是來世的安寧。
何安下下山伊始,雖然在崔道寧家得到了身安,但心卻經歷了考驗。道寧因欲下山,道融因欲自毀,何安下也在欲的影響下心亂了,所以他開始有了憤怒與仇恨。
何安下殺人后,他的外在世界沒有改變,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卻極度失控了。在大師的指點下,他逐漸接受了自己的行為,并在這期間認識了彭七子,由此進入到人生最荒謬的階段。
何安下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但每個人都在教會何安下一些道理之后離開了人世。慶幸的是,這些生與死的考驗沒有讓何安下變得嗜惡,反而越來越堅信正義與善良。
(三)敘事元素的完整性。《道士下山》這次在敘事和視效上所呈現的形式創新頗為驚艷,讓人眼前一亮。但可能是太出格了,以至于有點魔性。
以敘事帶動劇情伊始,《道士下山》借何安下的經歷分為三個階段:在山上、在人世、再上山。
在山上的時候,大家都很單純的生活著,不用考慮人性險惡,也不用擔心生存難題。何安下臨走前,師父叮囑了他一頓話:一扇門的內外,就是兩個世界,山下的世界你沒見過,記住為師的話:不擇手段,非豪杰;不忘初心,真英雄。
何安下在山下的經歷,就是一顆初心在人世間所經歷的情與欲、善與惡、恩與怨、生與死的過程。
情欲。何安下遇到了崔道寧,無意中知道了男女之事,他覺得新鮮、好奇,并在潛意識中也產生了朦朧的反應,但卻克制自己不去想。
善惡。何安下面對善惡選擇題,他最終選擇了惡,和彭七子兩人食物中毒后,面孔和發型極度扭曲,一貫善良的何安下也說出了內心最隱秘最邪惡的想法:想和師娘睡覺,想去偷功德箱里的錢。
恩怨。何安下和彭七子面孔與內心都變異之后,來到一家道觀,遇到了周西宇,一番打斗,周西宇解開了兩人身上的毒,不料自己卻引來殺身之禍,何安下經歷人生第三道考驗:恩怨。
生死。在這次經歷的最后關頭查老板放過了彭乾吾,因為周西宇遺愿是“不想讓仇恨再繼續下去”。可惜護犢心切的彭乾吾自己撞死在查老板手上,臨終前還不忘叮囑兒子拜查老板為師,學習秘笈上的武功,讓人心酸。
影片最后,何安下又回到了山上,在浮華世間走了一遭,學會了與這個世界如何相處,最終回歸最真實的內心,試著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
三、《道士下山》對本土電影的新啟示
《道士下山》作為一本小說其實是很雜亂的,從雜亂但質感細節豐富的故事中找出那個電影故事,其實在于電影創作者自己想講什么。陳凱歌試圖在《道士下山》里傳達一種哲學與世界觀,但是這個命題過于宏大,以至于在和商業做結合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偏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陳導將這部新型的敘事元素電影《道士下山》完全交托給觀眾,是否理解,皆在觀眾本心。
參考文獻:
[1]黃會林.百年電影與中國觀眾[M].當代電影,2006(2).
[2]萬山紅.電影道士下山的改編研究[J].電影文學,2015(14).
[3]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