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麗
【摘 要】學生會作為高校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組織,肩負著帶領廣大青年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任務。因而學生會內部建設、學生干部的教育培養則為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從美國學者彼得·圣吉“學習型組織”理論出發,從如何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內涵出發,探討加強學習型學生會的著力點。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學生會;干部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12-01
一、學習型組織的內涵
“學習型組織”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的管理理念,它是以共同愿景為基礎,以團體學習為特征的扁平化、橫向網絡管理組織系統,它以增強組織的學習為核心,通過提高組織的群體智商,使組織成員活出生命的意義。學習型組織告訴我們,在知識和信息呈爆炸性增長的當下,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最具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學生會作為一個學生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一個組織,成員們按照學習型組織的模式改造自己,不僅可以提高內部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學生干部的個體價值,而且可以提升整個學生會的素質,實現組織價值。
二、構建學習型學生會的模式探索
創建學習型學生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幾屆學生會成員持之以恒共同修煉的過程,筆者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闡述建立“學習型學生會”的幾個層面。
(一)建立共同愿景。所謂共同愿景就是指組織共同成員一致的、發自內心的意愿,愿景一旦形成,它能夠激發成員為組織這一愿景共同奮斗,從而創造巨大的凝聚力。我們總是發現,那些經常獲得榮譽、受人表揚的團隊往往能在各項活動中經受推敲,越做越好,這就是一個團隊的精氣神、團隊的凝聚力,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一個團隊達到了一個很好的狀態時,大家便有了約定俗成的定位,成員間也會形成一種氛圍,它像一面旗幟催人奮進,促人進步,學生會中就會出現比著學、比著干,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提高的局面。當每個成員將學生會的榮譽當成一致的愿景,個體也必將感受到那種為了共同愿景而并肩奮斗的成就感,并在過程中不斷加強人格修養、理論修養、文化修養,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二)轉變心智模式。彼得·圣吉在著作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心智模式的控制,我們都是經過自己主觀的方式來觀察這個世界,所以說這可能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學生會可以說是學生從個體學習到組織活動的一個過渡平臺,在高校這個人才聚集的環境中,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會的引領功能,就需要擺脫孤軍奮戰,凸顯個人特性的思維方式,在安排工作、策劃活動時,采取“頭腦風暴”的運作機制,發揮所有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優良傳統。與此同時,學生會之間還要經常進行反思,特別是集體反思。不同的學生干部有的把握團委思路、輔導老師布置任務能力很強;有的處理棘手問題能力很強;有的抓基礎抓長遠工作韌勁足;有的上下溝通協調處理好,這些都是干好團學骨干的基本要求,需要大家在工作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加強學習。
(三)培養團隊學習。學習型組織中的學習被稱為“深度會談”,他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優于個人的見解、認知等,而非單向的輸贏。所謂“人生處處是學問”,但縱觀部分高校學生會,仍然會發現整體學習氛圍還不是很濃厚,特別是集體針對團學精神、工作重點、時政熱點等內容進行交流探討不夠深入。試想學生會成員如何只局限在自己部門的一畝三分地,如何能從宏觀、大局出發建設學生會呢。
因此,要建立學習型學生會,重要任務就是要積極培養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如:辦公室文化建設、內部獎勵機制、內部學習交流制度、建設活動室文化等,只有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生會工作才會在日常中不斷凸顯特色和文化韻味,帶領學生會成員形成良好的學風氛圍。
(四)鍛煉系統思考。系統性思考在學習型組織中被奉為其核心,改善心智模式和團隊學習如果不進行系統思考就不能打好基礎,培養共同愿景如果不在系統思考下進行就不可能產生向上的張力。因為組織的最終目標一定是“解決問題”,而學生會的最終目標無異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筆者看來,系統思考轉化為學生會運作中就是有大局意識,從整體出發,就要學會從學生會整體的閉環性模式中描述工作和活動,階段性工作和長期性建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因此,團學干部在工作時,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過團隊學習,以目標定位、集體反思、反饋、落實行動組成循環系統,隨著系統的不斷完善,系統思考就會逐步走向共同愿景,從而改善學生會成員的心智模式,更好的為學生會建設共享力量。
參考文獻:
[1]江曉道.高校“學習型學生會”的理解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0(5).
[2]酈矩.淺析高校學習型學生會組織的構建[J].科技創新導報,2012(27).
[3]陳江華.學習型組織理論研究綜述與評價[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4(13).
[4]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