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煒東
?
加快構建內蒙古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文/孫煒東
開欄的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以新理念引領和指導新實踐,以新理念推動和實現新發展。從2016年第1期起,本刊開設“新理念 新發展”欄目,宣傳和推廣我區各盟市、各廳局、各企事業單位認識新規律、踐行新理念、推動新發展的思考探索與實踐經驗,助力我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自治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內蒙古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我們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近年來,自治區商務廳緊緊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擴大沿邊開發開放,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要求。內蒙古商務和口岸系統深入學習領會《意見》精神,與時俱進、攻堅克難,努力為加快構建內蒙古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內蒙古地處‘三北’,外接俄羅斯、蒙古,具有發展沿邊開放的獨特優勢,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內蒙古是我國北部邊疆的戰略屏障。隨著國家區域開發政策的逐步實施,內蒙古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加快內蒙古向北開放,構建我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是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內蒙古深化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經貿合作與交流,發揮內引外聯的樞紐作用,努力構建面向北方、服務內地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現實途徑;是帶動內蒙古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選擇。通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有利于加強我國經略周邊戰略意圖的實施,為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構建地緣政治新優勢作出貢獻;有利于內蒙古實施沿邊開放戰略,依托重點口岸和合作園區,加快國際通道、對外窗口及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有利于我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拓寬開放范圍,拓展合作領域,發揮比較優勢,找準互利合作的契合點,提升區域經濟活力,助推我區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格局。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全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45.5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1.4%,高于全國進出口增幅17.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3.94億美元,增長56.2%,進口81.59億美元,增長3.3%。1980-2014年,全區對外貿易進出口額累計達1203.9億美元,年均遞增15.77%。2015年1-10月,全區進出口總額達到107.93億美元,其中出口48.84億美元,同比增長5.1%,進口50.09億美元,下降10.2%。特別是對俄羅斯和蒙古國貿易是我區的優勢所在,蒙古國和俄羅斯分別為我區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2015年1-10月,我區對俄羅斯貿易額達21.54億美元,其中出口4.7億美元,進口16.88億美元;對蒙古國貿易額達27.94億美元,其中出口6.61億美元,進口21.33億美元,對蒙古國貿易額占到中國對蒙古國貿易額的50%以上。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區的貿易伙伴和地區近170個,對外貿易市場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雙向投資不斷發展。2005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首次突破10億美元。2007年,突破20億美元。到2014年末,實際利用外資39.77億美元。2015年1-10月,全區實際使用外資15.67億美元,同比增長13.7%;新備案境外投資企業(機構)89家,中方協議投資總額16.22億美元,同比增長183.7%。
(三)口岸開放功能顯著提升。目前,我區有16個對外開放口岸,其中邊境公路口岸11個,邊境鐵路口岸2個,國際航空口岸3個。與沿海港口對接實現“屬地查驗、直通放行”模式的陸港(無水港)有5個,已經形成鐵路、公路、航空、陸港等多種通關模式并存的口岸開放格局,跨入全國多口岸省區的行列。在對外開放口岸中,對俄羅斯邊境口岸4個,對蒙古國邊境口岸9個,分別承擔中俄陸路運輸貨物總量的65%和中蒙間貨物運量的95%,其中滿洲里口岸和二連浩特口岸分別是我國對俄羅斯和對蒙古國最大口岸。據統計,“十二五”前4年,國家和自治區累計投入口岸建設資金18.93億元,口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特別是現代化通關手段的運用,口岸通過能力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間,貨運總量完成33986.6萬噸,平均增速約為3.1%,客運總量完成2352.1萬人次,平均增速約為1.4%。交通運輸工具總量完成672.7萬架(輛列)次,平均增速約為1.5%。2015年1-10月,我區對俄羅斯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為2327.43萬噸,進境貨運量1029.32萬噸,出境貨運量為198.91萬噸。
近年來,內蒙古開放型經濟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對全區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明顯,與國內發達地區比,無論進出口規模、吸引外資數量,還是城市的開放程度,都有較大差距。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體現在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外商投資結構不合理。2014年,內蒙古機電產品出口占全區出口額的18.6%,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差37.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區出口額的5.4%,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差22.9個百分點。三是對外開放布局不合理,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呼包鄂等少數幾個城市和地區。四是基礎設施落后,部分口岸聯檢設施不完善,口岸現代化、信息化程度較低,配套性較差,影響了通關速度和工作效率。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加開放的眼界、更加開放的胸懷謀劃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工作思路的創新謀求開放型經濟的新飛躍。
(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思路。“十三五”時期,內蒙古應從自治區層面上,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深入研究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部署,緊緊抓住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科學編制內蒙古開放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及與之配套的對外貿易、外商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口岸經濟發展等專項規劃。通過規劃,進一步明確開放型經濟的戰略目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從宏觀和微觀、整體和局部、政府和企業等不同層次研究提出具體工作措施,使規劃的指導性更為清晰并具備可操作性。

滿洲里公路口岸
(二)改革外經貿管理體制,理順外經貿促進體系。后經濟危機時代,外經貿領域面臨的問題日益增多、日益復雜,且涉及部門廣。為保證外經貿政策的統一實施,有必要建立由自治區政府牽頭的跨部門政策協調機構,對我區對外貿易的重大問題作出科學決策。同時,為促進跨部門之間日常性工作的溝通與協調,保證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要進一步在政府部門之間建立和完善各種類型的橫向聯系機制,增強外貿政策與管理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對于商務部門牽頭的廳級聯席會議制度,要作為重點加以推進,逐步完善,同時盡可能轉交給自治區政府牽頭的跨部門政策協調機構進行協調。加強自治區商務部門與各盟市、地區縱向聯動機制,加強對地方外經貿工作的具體指導,改善相關工作,促進我區外經貿可持續發展。加強與商協會的溝通與合作,通過整合調整,形成分工合理、密切配合的商協會貿易促進機制。
(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增強發展持續能力。為推動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內蒙古要借鑒其他省市的成功做法,在積極爭取國家扶持的同時,出臺政策措施引導外經、外貿、外資企業的發展,對不同行業、不同產品實施適度的政策調控,扶持外經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技術更新改造、融資貸款貼息等,以扶持企業發展壯大。堅持改革推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各級政府和各地商務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有效利用“互聯網+通信”,提供自動化的信息服務,優化商務服務體系。營造法治化發展環境,加大商務依法行政推進力度,提升商務公共服務水平。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進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引進、發展的機制和環境,制定和完善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內蒙古投資和工作的相關配套政策。
(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方面,應積極發展服務貿易,采取有力措施扭轉服務貿易發展的被動局面。優化外商投資方向,實現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由量的擴張向質量并重轉變,注重引進技術含量高、占用資源少、節能減排項目和基地型、龍頭型項目,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積極吸引外資投資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以更好地服務于制造業的發展。向境外輸出國內產品供給相對富余的生產能力和資本要素,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技術和國內短缺的資源。
(五)充分挖掘口岸資源潛力,促進沿邊開放型經濟發展。在積極爭取國家建設資金的基礎上,內蒙古政府應充分利用沿邊口岸優勢,不斷完善口岸基礎設施,提升口岸開放度。要將目前以邊貿帶動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轉變為以貿易、投資、加工、制造、旅游等協同帶動的綜合發展模式,依托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進口資源加工區、邊民互市貿易區打造具有沿邊地區特色的加工制造業,增加沿邊開放的著力點。通過出臺優惠的產業、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措施,拓展與俄羅斯、蒙古國在貿易、資源開發、物流、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作者系自治區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