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華(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鄭州 450046)
?
基于收入效應和時間效應的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動態分析
■ 孫 華(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鄭州 450046)
內容摘要:為了更深入了解我國消費結構的特點和變化,本文利用2002-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面板數據,對其消費結構進行收入效應和時間效應的動態分析。結果表明各項消費品的收入效應和時間效應差異較大:消費者對食品、居住、設備、交通和文娛的消費隨收入增加逐漸增大;對衣著、醫療和雜項的消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沒有明顯的增長趨勢,而是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設備和雜項消費無明顯的時間效應,食品、衣著和交通消費隨時間變化幅度較小,居住、醫療和文娛消費隨時間變化顯著下降。最后,針對消費結構的變化特征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結構 收入效應 時間效應 面板數據
在我國經濟追求數量和結構協調發展的今天,消費結構及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日益突出。把握各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結構特點對國家制定合理的擴大內需政策和有效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消費結構進行收入效應和時間效應分析,能更深入理解我國消費結構的特點和變化,為國家制定各項政策提供有力的實證依據。
近幾年,國內學者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方法也日益豐富,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臧恒旭等(2003)在對ELES模型和AIDS模型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行了實證分析,說明隨著收入水平、消費環境和工作方式等的不同,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存在吸納或組差異。葉宗裕(2007)利用2002-2005年的城鎮居民面板數據,按收入分組建立面板ELELS模型,估計出各類消費品的基本需求,并得出各收入組對各類消費品的邊際消費傾向。袁志剛等(2009)通過分時間段對比分析得出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存在顯著的升級,并利用AIDS模型估計得出消費支出增加、各類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變化均對居民的消費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吳瑾等(2011)利用消費結構變動度和消費結構貢獻率等方面對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動態分析,揭示出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趨勢及特征。姜淼等(2013)利用ELES模型對我國城鎮居民各項消費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和價格需求彈性進行了實證分析,并通過比較靜態分析得出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的結論。鄧翔等(2014)利用面板數據分別建立變系數模型和變截距模型,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動態分析,得出各項消費品在橫截面和消費結構上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成喜玲等(2014)利用時間嵌入路徑LA/AIDS模型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進行定量分析,估計了消費結構轉變時期,并證明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漸變式轉變。劉慧等(2015)通過對比處于消費結構穩態升級的美國和處于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中國,發現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呈多樣化趨勢,且消費結構升級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已有文獻比較一致地證明了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但多以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動態分析相對較少。本文通過建立消費函數理論的面板數據模型,對消費結構的收入效應及時間效應進行動態分析,總結出各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特點和消費結構變化的時間特性。

圖1 各收入水平的邊際消費傾向對比

表1 各項消費品的面板數據估計結果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標準,居民消費性支出分為八大類: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用品(簡稱設備)、交通通信(簡稱交通)、文教娛樂(簡稱文娛)、醫療保健(簡稱醫療)、其他(即雜項)。同時,按照家庭年收入的不同進行等級分組:最低收入戶(簡稱最低)、較低收入戶(簡稱較低)、中等偏下收入戶(簡稱中偏下)、中等收入戶(簡稱中等)、中等偏上收入戶(簡稱中偏上)、較高收入戶(簡稱較高)和最高收入戶(簡稱最高)七組。因此,不同年份、不同收入等級居民的消費結構就構成了面板數據。本文數據來源于2002-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并以2001年年底的物價水平為基期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消除物價水平的處理。
根據消費函數理論,加入收入效應和時間效應,本文分別建立各項消費品的消費模型如下:
Chit=αh0+Zhi+λht+βhiYit+μhit
其中,h=1,2,…,8代表各項消費品;i=1,2,…,7代表各收入水平;t=1,2,…,11為時間趨勢。Chi代表各收入水平的各項消費;Yi代表各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αh0代表各項消費品的平均基本消費;Zhi代表不同收入水平對基本消費的影響;λht代表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量;μhit為隨機誤差項。
先利用Eview s7.2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發現所有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再進行協整檢驗,發現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都是協整的,因此可直接進行估計。然后分別對加入Zhi、λht和不加入Zhi、λht的模型進行分析,以AIC和SC的取值最小為標準擇優選擇,結果如表1-表3所示。

圖2 各收入水平對各項消費品的收入效應對比

圖3 各類消費品的時間效應對比

表2 各項消費品的收入效應估計結果

表3 各項消費品的時間效應估計結果
(一)邊際消費傾向分析
表1中,βhi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增加βhi個單位,稱為邊際消費傾向。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在各項消費品上的邊際消費傾向之和即為該收入水平居民總的邊際消費傾向,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總邊際消費傾向明顯降低,符合凱恩斯的邊際消費遞減規律。在無風險因素的情況下,最低收入和較低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已達1.51和1.13,但由于受到不確定性風險和信貸約束的影響,其消費率分別為0.95和0.85左右。因此,增加低收入者的消費信心及發展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信貸有利于促進其消費水平的提高。最高收入水平的邊際消費傾向不足最低收入水平的一半,表明我國總體消費水平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貧富差距太大,使得消費欲望強的居民持有收入太少,而消費欲望弱的居民卻持有收入太多。
從圖1還可以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除雜項外,各類消費品的邊際消費傾向均呈現出降低趨勢。其中食品、居住、醫療和文娛占消費支出份額較大,下降趨勢也最顯著;衣著、設備和交通占消費支出份額較小,下降趨勢也不太明顯。說明我國食品、醫療和文娛方面的產品供應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缺少針對高收入消費者的高端產品;居住方面主要受國家限購政策的影響,購買多套住房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相比而言,衣著、設備和交通在滿足不同收入消費群體的消費喜好方面檔次區分的相對較好。雜項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略有提升,因雜項包含奢侈品、金銀手飾等消費,隨收入水平提高而有所增加,但雜項的消費支出在所有消費品中所占份額最小。
(二)收入效應和時間效應分析
表2中的收入效應Zhi反映消費因收入水平不同產生的差異,而且Zhi屬于基本消費的一部分,Zhi越大,說明該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對第h類消費品的基本消費越大,反之亦然。表3中的時間效應λht反映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時期差異。某種消費的時間效應λht越大,說明消費者在該年對該種消費品的投入越大。具體分析如下:
1.收入效應。當邊際消費傾向基本保持穩定時,收入水平對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影響顯著,且處于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對各類消費品的消費水平差異很大,如圖2所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居住、設備、交通和文娛的消費逐漸增大,即收入水平越高,對這些消費品的基本消費支出水平越高。其中,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水平的Zhi值小于0,即基本消費支出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中等偏上及以上收入水平的Zhi值大于0,即基本消費支出水平高于平均水平。這表明,相對于較低收入水平的居民,較高收入組居民對這幾種消費品有較強的購買動機和購買力。最高收入者在食品、居住、設備、交通和文娛方面的消費分別比最低收入者平均高出1228.9元、828元、170元、695.3元和621元。對衣著、醫療和雜項的消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沒有明顯的增長趨勢,而是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說明中等收入群體是這幾項消費品的主要需求者。中低收入者除了醫療和雜項外,其他消費品的基礎性消費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中高收入水平的消費者除了衣著、醫療和雜項外均高于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國城鎮居民對醫療消費支出存在剛性,這給低收入者帶來較大的負擔。
2.時間效應。估計結果表明,在邊際消費傾向和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設備和雜項的基本消費支出無明顯的時間效應,這可能跟家庭設備多為耐用消費品,不會經常更新配置有關。如圖3所示,食品、衣著和交通的基本消費支出隨時間變化幅度較小,其中食品消費隨時間變化稍有增加,衣著消費在0值附近,交通消費隨時間變化稍有降低。衣、食、行是最基本的消費需求,隨時間變動幅度較小,而食品基本消費的增加一方面與外出就餐人數增加有關,另一方面與居民膳食結構調整有關。交通基本消費降低一方面跟汽車、通信行業競爭加劇,產品價格降低有關,另一方面跟交通限行、牌照難求等一定程度降低了消費者對私家車的消費需求有關。居住、醫療和文娛的基本消費支出隨時間的推移表現出明顯的降低趨勢,2013年消費者對這三類消費品的消費比2002年分別降低了969.7元、1122.5元和639.8元,其中醫療支出降低效應最顯著。醫療事故、醫療受賄、醫患關系惡化等均影響到居民的醫療支出,同時居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及食品營養比例的更加協調也對醫療消費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居住消費的降低與近些年城鎮房價飆升、國家降溫政策效果不明顯導致居民購房欲望不足有關。文娛消費的基本支出水品降低跟文娛產品缺乏升級創新有關。
(三)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傾向整體表現出隨收入水平提高呈現出邊際消費遞減規律,而不同消費結構占整體消費份額的比重差異較大。其中,食品、居住、醫療和文娛占消費份額較大,而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水平的提高下降顯著;衣著、設備和交通占消費支出份額較小,而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趨勢也不太明顯。同時,各消費結構均存在比較明顯的收入效應,但針對不同的收入水平,各消費結構的收入效應表現卻不盡相同。其中,食品、居住、設備、交通和文娛的基本消費支出水平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衣著、醫療和雜項的基本消費支出水平隨收入的增加呈現出兩頭低中間高的倒“U”型特點。最后,各消費結構的時間效應特征表現出較大差異:設備和雜項的基本消費支出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時間效應;食品、衣著和交通的基本消費支出雖存在顯著的時間效應,但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居住、醫療和文娛的基本消費支出也存在顯著的時間效應,并且隨時間的推移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顯著的,而我國貧富差距太大已經嚴重制約了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中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較高,而收入較低,增加其居民收入、增強消費信心、發展消費信貸是關鍵。高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等方式降低其收入,增加邊際消費傾向;另一方面可通過產業結構升級,研發針對高收入群體的差異化產品,刺激高收入群體的消費。
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已從溫飽型轉向發展型甚至是享受型消費。對各種消費品的消費需求除了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更加傾向于不同消費品帶來的精神滿足感。食品方面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高各檔次餐飲業的區分度,刺激不同消費群體的外出就餐欲望。衣著方面要提高高檔奢侈款的設計實力,在滿足中低檔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外,擴大高檔著裝的市場消費。居住方面一直是各收入水平消費的重頭戲,加強安居工程建設,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可釋放部分的消費捆綁壓力。醫療方面應加強和完善醫療保障體制建設,緩解中低收入家庭的醫療壓力,同時要加強醫療保健服務和質量,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交通方面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差別較小,且只有中高收入居民有較強的消費動機和購買力,因此,要加強針對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產品開發,以刺激其消費。文娛方面隨著收入水平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和時間效應顯著降低,但收入效應卻明顯增強。因此,要加強文娛產品的創新升級,以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的文娛需求及隨著時間推移對文娛產品更高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臧旭恒,孫文祥.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較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2003(6)
2.葉宗裕.我國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07(6)
3.袁志剛,夏林鋒,樊瀟彥.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遷及其原因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9(4)
4.吳瑾,周博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動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 (11)
5.姜淼,何理.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研究—基于ELES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6)
6.鄧翔,葛婷婷.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Panel Data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4(1)
7.成喜玲,孔薇.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動態變遷分析—基于LA_AIDS模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3)
8.劉慧,王海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 (2)
9.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 s應用及實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