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強 教授 李靜媛(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太原 030006)
?
制度變遷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 李志強 教授 李靜媛(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太原 030006)
內容摘要:本文從制度視角出發,通過構建包含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制度變遷的C-D模型,利用行業面板數據測算了制度變遷等因素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得出結論:物質資本投資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仍然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制度變遷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作用也較大,但是目前制度創新仍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因此,應進一步推進各項制度創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 制度變遷 行業面板數據
作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主要盈利點。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存在著很多問題,如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失衡,技術、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等方面創新能力不足等。究其原因,除受上世紀產業政策的影響外,現實中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也嚴重制約了其發展。本文擬從制度視角出發,分析制度變遷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路徑,并對制度在其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測度。
服務業產品大多都是“信任品”(泰勒爾,1997),因此,相對于制造業來說,服務業在生產和交易中所涉及到的契約安排也更加密集和復雜(C lague,1999),從而對制度的要求也更高。在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不同于消費性服務業,它是中間服務而非最終服務,是生產成本的組成部分,若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不僅生產性服務難以從制造業中剝離,已經存在的生產性服務業也難以良好發展,因而它的發展對制度和政策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顧乃華,2011)。但在目前的研究中,關于制度變遷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研究成果卻較少。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組成部分,因此制度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的相關研究能夠對研究制度變遷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起到很大的借鑒作用。
從已有成果來看,在制度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多涉及到非國有化率、產權多元化、開放程度、利益分配格局、政府干預度等方面。M a ttoo等(2001)研究發現,自由進入與開放對服務業發展十分重要,而許多國家卻實行國有壟斷經營,這極度抑制了這些行業的發展,中國的情況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江小涓等,2004;劉培林等,2007)。D`Agostinoeta l(2006)通過研究發現,工會密度、工資集中化程度等影響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制度框架對生產性服務業就業有著重要作用。Conw ay,P等(2006)從進入壁壘、公有產權、市場結構、價格規制等方面衡量了OECD國家部分服務業制度改革的績效。M essina(2004)發現政府規模對服務業就業有促進作用,而產品市場規則、協會和工資設置系統等制度則具有抑制作用。在國內學者中,李勇堅(2007)認為制度變革不僅通過放松管制使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提升;同時通過提升民營化程度可以降低X-無效率,使服務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也不斷提高。汪德華(2007)采用跨國橫截面數據對政府規模和法治水平與一國服務業比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計量檢驗。顧乃華(2011)發現各省的制度和政策在城市化推動服務業發展的背后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譚洪波、鄭江淮(2012)將國內體制與制度原因歸為了中國服務業比重偏低的三類原因中的一類。
在制度與生產性服務業研究方面,呂政等(2006)認為市場化程度較低和長期存在的一些政策性歧視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程大中(2006)發現社會分工水平較低、交易成本高、誠信度不足以及一些體制和政府規制方面的較大扭曲導致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劉建民等(2008)、孫浩敏(2013)認為稅制設計時出現的重復計稅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楊玉英(2010)指出,有效需求不足雖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但其背后的真正的原因是體制因素、經濟發展模式、市場和政策等。郭麗娟(2010)將對外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與其他影響因素并列,研究了兩者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劉中艷等(2013)對影響生產性服務業運營效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以國有經濟所占比重表示的產權制度的作用是負向的,而用生產性服務進出口貿易和FDI表示的對外開放的作用則是正向的。
從目前制度變遷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文獻來看,存在著三個問題:一是大多只是對制度中的某個(些)因素的作用進行研究,缺乏系統性;二是很少有文獻說明制度變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三是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制度變遷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潛力缺乏衡量。而這三個問題是本文關注的,在接下來的部分中,本文將分析制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路徑,并構建模型利用行業面板數據測度制度的作用潛力。
所有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條件,而生產性服務業的契約密集性使其對制度的要求更高。金玉國(2001)指出,目前我國的宏觀制度變遷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產權制度不斷多元化,經濟運行逐漸市場化,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財稅制度改革促進利益分配格局改變。因此,本文從這四個方面來闡述制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
(一)產權制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
產權制度通常指經濟主體中所有權結構的安排。它與經濟效率密切相關,目前,較為普遍的結論是行業中私有產權比重越大,經濟效率越高。這是因為:第一,產權理論說明,相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非國有企業的效率天然較高;第二,從治理結構角度來看,國有企業由于產權主體“虛置”,所有權結構分散化且不易流動,會產生“搭便車”現象和“道德風險”,致使其治理效率低于非國有企業。因此,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產權制度多元化能夠有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而這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通過降低市場準入使民營企業進入,二是促進國有生產性服務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提升其效率。
(二)市場化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
影響和制約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前市場機制在生產性服務領域發揮的作用不充分。總體來看,市場化程度提升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市場經濟要求分工更細、專業化程度更高,這就要求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中剝離出來。第二,面對生產性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市場化將吸引更多的資源向生產性服務業轉移,從而增加其供給,實現絕對總量和相對總量的同時增加。第三,由于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市場化進程將通過引進競爭機制,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生產效率,并通過創新不斷向高端化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場化會促進其內部結構變遷。
(三)對外開放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
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其增長必然受到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通過對外開放可以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與重組,從而擴大其發展的市場空間;同時,對外開放能夠通過引入外資企業,打破行業壟斷格局,加劇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提升產業效率和服務水平。
在對外開放中,FDI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近年來,FDI的重點不斷向現代服務業擴展。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和科學研究等知識型生產性服務業也快速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較為落后,而FD I對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不僅源于FDI企業帶來的先進技術、產品、設備、管理水平所產生的溢出效應,同時也由于FDI所具有的這些優勢能夠通過技術溢出效應、示范效應以及人力資本流動效應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

表1 各行業制度變遷指數 (單位:%)

表2 模型回歸表
(四)財稅制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
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財政和稅收對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生產性服務業也不例外。在財政方面,不僅財政支出規模發揮作用,財政支出在人力資本、基礎設施等方面不同或者對不同行業的支持力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財政支出結構也會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稅收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稅收會影響要素的投入。企業投資和個人投資都由稅后凈收益的大小來決定。對于企業來說,高稅率會降低投資的積極性,而低稅率則相反。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稅收優惠政策也可刺激企業進行投資。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個人所得稅的減免不僅能夠調動從業者的勞動積極性,同時,因可支配收入增加能夠促進其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有效推動勞動者素質與生產效率提升。其次,稅收優惠政策能夠通過產業激勵效應,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從而通過競爭、示范、學習加快本地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等的提升。最后,稅收對于創新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R&D的高風險、高收益、周期長以及負外部性常使其難以發生。通過稅收優惠政策能夠降低企業的R&D投資風險、矯正負外部性,有效刺激R&D投資。
總體來看,上述四方面對生產性服務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制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各項制度的作用相互交錯,其單獨作用難以準確衡量。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將制度作為一個整體來衡量它的作用。
(一)模型設定
在現有的生產函數模型中,C-D函數模型運用較為廣泛,因此本文采用一個包含改進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制度變遷的C-D函數,基本方程如下:

其中,y表示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的增加值,K表示物質資本投入,H表示人力資本投入,I表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制度綜合因素,A表示其他的未解釋因素,α、β、γ分別表示物質資本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和制度因素的彈性系數,i表示行業,i=1,2,3,4,5;t表示時間,t=2004,2005,…,2012。
對(1)式兩邊取對數,將其轉化為以下模型:

(二)變量選擇與數據處理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代表,并采用上述五個子行業2004-2012年的產業增加值衡量產業的發展。物質資本存量用永續盤存法進行計算,其中物質資本存量原值用起始年度固定資產投資除以折舊率算出。折舊率則采用李京等人的做法,將其定為5.6%。人力資本存量的計算采用彭國華(2005)的做法。變量中涉及價格因素的,全部折算為以2000年為基期的實際值。
在制度衡量方面參考金玉國(2001)等人的做法:第一,產業非國有化率(X1)用來衡量產權制度的情況,用行業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數占全部從業人員數的百分比表示;第二,市場化程度(X2)用來衡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這里主要考慮投資的市場化程度,用行業非國有單位投資占總投資的百分比表示;第三,產業利益分配格局(X3)采用各行業稅收占增加值的百分比來反映。第四,對外開放程度(X4)使用外資利用率(各產業外商投資額/第i產業總投資*100%)來表示。
模型所采用的原始數據來自于2005-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和《中國稅務年鑒》。
制度變遷指數。制度變遷指數是對制度因素水平的綜合反映,由對非國有化率、市場化程度、產業利益分配格局、對外開放程度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中的各個行業的制度變遷指數都在不斷提高,這說明隨著我國近年來在經濟國有化變革、市場化進程、加快對外開放以及進行財稅制度改革方面的不斷推進,各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制度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其中,批發與零售業指數最高,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制度變遷指數最低。這是因為批發與零售業市場化程度最高,近年來私營企業在租賃與商務服務業、計算機軟件服務業等也發展較快,而鐵路運輸、民用航空這些行業中私營企業的規模仍然較小、比例也偏低。總體來看,這里測算的制度變遷指數與實際是基本符合的。
(三)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通過檢驗本文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并將模型設定為變截距模型,模型設定形勢如下:
lnyit=αi+αlnKit+βlnHit+γln Iit(3)
進一步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模型估計,得到模型估計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模型各項指標都較好,R2=0.982058,=0.978664,D-W值為2.075749,不存在自相關,F值也較高,為289.3161,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
在1%顯著性水平下,制度變遷、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對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增加值都呈現出正相關關系,這與本文的預期是一致的,說明三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都有著推動作用。其中,物質資本存量的作用最大,它的系數為0.98,這說明物質資本存量每提升1%,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就提升0.98%,此系數偏大,這可能是由于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城市化、制造業發展水平、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水平的進步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并不著重對此類因素進行分析造成的。其次是人力資本存量,它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彈性達到0.41,這意味著人力資本存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能使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上升0.41個百分點。實際上,由于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知識密集性,它對人力資本的要求也較高。最后是制度,制度變遷在1%顯著性水平下對各行業的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著的,這表示制度變遷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中是能夠發揮作用的。它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解釋度達到0.27,這也說明制度改變1%,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會提升0.27%。
經前文分析可知,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物質資本投入仍是最主要的因素,這說明它的發展仍沒有走出傳統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人力資本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力資本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進行的以經濟的非國有化改革、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的開放程度以及實行財稅制度改革為主線的制度變遷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目前仍有較大的制度創新空間,因此,應繼續推進各項制度的改革:
繼續推進經濟的非國有化,促進產權制度變革,重點是放寬市場準入,破除行政壟斷。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升資本、人力資源、知識、信息等要素的市場化程度,促進要素在各產業間的自由流動,并通過加強競爭來增強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活力。不斷健全財稅體系,增強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稅收扶持力度,落實針對科技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等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開放力度,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完善融資制度。要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網絡,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融資體系,促進多元化融資,并利用開放機遇,積極引導外資向生產性服務業流動。不斷完善信用制度,優化投融資環境。
促進人力資本制度創新。改革教育制度,加強對適應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人才的開發與培養。學科設置及專業結構要根據產業發展不斷優化與調整;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引進與培養能夠與世界接軌的優秀人才;制定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政策,并加強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建立以產權激勵為核心的激勵制度,充分激發創新型人力資本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C lague,C.,P. Keefer,S. Knack and M. O lson. Contract-intensive money contract enforcement property rights,and econom 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comomic Growth,1999(4)
3.顧乃華.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動的視角[J].世界經濟,2011(1)
4.江小涓,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J].經濟研究,2004(1)
5.A.M attoo,R.R ath ind ranand A. Subram anian. M easu ring Services T 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m pact on Econom ic G row th:An Illustration[R]. W o rld Bank W orking Paper,2001.
6.劉培林,宋湛.服務業和制造業企業法人績效比較[J].經濟研究,2007(1)
7.D`Agostino A.R.Serafini and M. W ard-W armedinger. Sectoral explanations of employment in Europe the role of services. IZA Discussion Paper,2006
8.Conway,P.and G.N icoletti. Product M arket Regu lation in Non-M anu facturing Sectors in OECD Countries:M easurement and Highlights[D].2006
9.M essina J.Institu tions and service em p loym en t a pane l study fo r O ECD Countries[D]. Labour,2004.19(2)
10.李勇堅.體制變革背景下的服務業增長:一個定量分析框架[J].經濟與管理,2007(3)
11.汪德華,張再金,白重恩.政府規模、法治水平與服務業發展[J].經濟研究,2007(6)
12.譚洪波,鄭江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服務業滯后并存之謎—基于部門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9)
13.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產業互動的研究視角[J]. 中國工業經濟,2006(8)
14.程大中.生產者服務論—兼論中國服務業發展與開放[M].文匯出版社,2006
15.劉建民,王鑫.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稅收政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4)
16.孫浩敏.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激勵政策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
17.楊玉英.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影響因素與效應研究: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D].吉林大學,2010
18.郭麗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學,2010
19.劉中艷,李明生.生產性服務業運營效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求索,2013(6)
20.金玉國.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財經科學,2001(2)
21.彭國華.中國地區收入差距、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收斂分析[J].經濟研究,2005(9)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