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再蓉,費倫敏,萬忠平,,大友,黃有林(.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興義,5600;.興義市農業和扶貧開發局;.興義市白碗窯鎮農業服務中心;.興義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
?
黃花菜/嫩玉米/蔬菜/土壤豆芽/蠶豆間(套)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嚴再蓉1,費倫敏2,萬忠平3,,大友3,黃有林4
(1.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興義,562400;2.興義市農業和扶貧開發局;3.興義市白碗窯鎮農業服務中心;4.興義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
嚴再蓉(1963-),女,教授,長期從事農學專業教學、科研及黔西南州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工作,電話:13908594207,E-mail:Yzr4207@163.com
黃有林,通信作者,電話:13985971771,E-mail:hyljz1124@163.com
黃花菜具有悠久栽培歷史,藥菜兼用。野生黃花菜自然生產面積少、產量低,導致鮮黃花菜供求矛盾突出。長期以來,興義市市場黃花菜主要為市外調入的干品。
土壤豆芽指利用土壤生產的豆芽,生產過程中不使用生物激素、化學催化劑、添加劑等。與常規筐發豆芽相比,土壤豆芽胚軸短、粗、硬;胚根長,側根粗、多;子葉硬且呈黃綠色;胚軸與胚根有明顯“界”,“界”周圍及胚根有根萌;“界”和胚根附土能力強;豆瓣(子葉)見陽光3~8 h后易變綠;在避光下,常規存儲16~20 h不變色、不變質,利于運輸外售;口感硬、脆、有嚼勁、豆芽味重;適合目前消費者對產品食用安全性的要求。
鮮黃花菜、鮮嫩糯玉米、鮮嫩蠶豆、土壤豆芽等屬時尚蔬菜,市場空間大。利用黃花菜、土壤豆芽等生物學特性,結合當地土地資源、自然資源等優勢,在同一塊土地一年種植出黃花菜、土壤豆芽等多種優質高產產品,既可滿足市場需求,又可為農民增加收入。
根據興義市城郊8戶菜農3 a生產經驗,總結出黃花菜/玉米/蔬菜/土壤豆芽/蠶豆間(套)作優質高產栽培模式。該模式每1 hm2每年采收鮮黃花菜12~15 t、鮮嫩糯玉米8~10 t、鮮蔬菜10~15 t、土壤豆芽6~7 t、鮮嫩蠶豆4~5 t,產值15萬~18萬元。
興義市位于(E 104°51′~104°55′,N 24°38′~25°23′)貴州西南部,是黔西南州府所在地。版圖面積2 915 km2,海拔637~2 207 m,平均海拔1 356 m,城區1 378 m;耕地面積8.7萬hm2,其中旱地面積6.8萬hm2,土壤以黃泥鈣質土和黃砂壤為主;年日照時數>1 500 h,氣溫-4.9~34.9℃,年均溫16.3℃,無霜期>320 d;年降雨量1 300~1 560 mm,汛期(6月中旬至8月下旬)降雨量占80%~85%;工礦企業不發達,大氣、水、耕地與土壤等受污染程度輕,適合蔬菜生產。
2.1黃花菜
早春(2月下旬3月上旬)育苗移栽或對上年老蔸晾蔸(2~4 d),結合施肥、中耕等,采用露地雙行栽培,寬行160 cm、窄行30 cm。
2.2鮮嫩糯玉米
選用地方品種白糯玉米或花糯玉米于早春栽培。寬行100 cm、窄行40 cm,雙行直播或育苗定向移栽,露地或地面覆蓋栽培均可。5月中下旬收獲鮮嫩糯玉米后,及時清除玉米秸稈作為飼料或漚制肥,也可直接鍘成5~10 cm長的小段后還田。玉米空行為黃花菜管理與采收操作道。
2.3蔬菜
9月上旬至10下旬種一季瓢兒菜、包菜、油菜等;10月至翌年1~9月,各茬口期(30~35 d)分別種一季莧菜、小青菜、小白菜、蘿卜苗等早熟蔬菜。
2.4土壤豆芽
一般3~10月,10~15 d能生產1批;12月至翌年2月,15~20 d能生產1批。全年在“空”地和“茬口期”培育土壤豆芽(20~70 d)6批。
2.5鮮嫩蠶豆
10月上中旬,采收蔬菜后間種2行菜蠶豆;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收獲鮮嫩蠶豆出售,蠶豆秸稈可作為飼料或漚制肥,或者鍘成5~10 cm長的小段還田于黃花菜行間。
3.1選地與整地
選擇離廠礦企業≥1 km、公路≥300 m、水源條件較好、地勢較高的坪壩地、壤土、砂壤土或黃砂壤為佳(NY 5010-2002)。深耕30 cm,要求無大塊團、然后按東西向作廂,廂寬4~6 m,廂溝(兼為操作道)寬30 cm、深30 cm,邊溝寬30 cm、深40 cm。
3.2科學施肥
整地時全層重施底肥,每1 hm2施腐熟農家肥35~40 t、普鈣2.0~2.5 t、氯化鉀0.4~0.5 t。4月中下旬對中苗期的黃花菜苗包括玉米苗進行中耕、除草、培土、追肥,每1 hm2施清糞水或沼液15~20 t、尿素250~300 kg作提苗肥;6月上旬黃花菜始分化期,每1 hm2追施清糞水或沼液15~20 t、磷酸二氫鉀30~40 kg;采收期每采收2次追肥(同上)1次;11月中旬,每1 hm2追施1次清糞水或沼液15~20 t作為越冬肥與菜蠶豆的提苗肥。
3.3培育壯苗
黃花菜品種較多,以寬長葉金黃黃花菜和窄短葉紅花黃花菜為好,也可引進湖南的猛子花、沖里花、白花等品種。
采用無性繁殖法育苗。按常規建好育苗廂,于2月中下旬或9月下旬10月上旬育苗。2月下旬3月上旬,對上年選擇的種蔸深寬挖輕起,晾曬3~4 h后分蔸,保證1個蔸有1~3個芽,然后在5%多菌靈液中浸泡5 s,再用清水洗凈,按行株距20 cm×15 cm定植。育苗期間加強肥水管理。
3.4移栽
除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和7~8月不宜移植外,其余時間都能移植,以3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為佳。
根據地勢(平地或坡地)、栽培方式、品種等確定定植密度,一般可以采用單行式、兩行式、等距離兩行式和寬窄行兩行式栽培。寬窄行兩行式:寬行100~120 cm,窄行60~80 cm,窩距35~40 cm。一般平地1.6萬~2.0萬窩/hm2,坡地2.0萬~2.4萬窩/hm2。
3.5田間管理
及時補足缺窩;連旱期(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澆水;汛期注意排水;翌年1月進行1次中耕、除草、培土,適時采收、及時再整地;及時挖除黃花菜叢中老蔸、繁蔸、擴展蔸,保持豐產窩叢蔸生長面積。
禁用農藥防治黃花菜、嫩玉米、蔬菜、蠶豆間的各種病蟲害;采取人工捕殺或生物防治等措施。存儲、運輸、銷售過程中,必須執行國家安全標準;禁用植物激素與化學試劑等,確保產品無農藥和激素殘留。
3.6采收分級
5月中旬至9上旬,采收花蕾末期至臨開花的鮮黃花菜,1 a可采收4~6批,產量達9~11 t/hm2。
產品采收后先洗凈或摘除老葉或與秸稈分離,按2~3種規格分級扎把或分箱,分級出售,能獲較高收益。
3.7疏老密蔸種根與亮蔸
黃花菜種根繁殖力強、生長快,要適時加強疏老蔸、密蔸和老根,并移除帶病種根,深埋或漚肥。保留豐產性新蔸、嫩蔸與新根,一般保持廂(壟)上,每窩、整行成一條寬25cm的帶狀。
初春>8℃時,越冬黃花菜開始萌動,結合施肥、培土、澆水等晾蔸2~4 d。
3.8越冬保護與輪作
為增強黃花菜的抗寒能力、提高保溫效果,于11月中旬重施1次農家肥、磷肥、鉀肥,并澆足水;將農作物秸稈(玉米、小麥或油菜秸稈等)鍘成20~30 cm后覆蓋2~4 cm厚,并加蓋細土5 cm,有條件的還應采用地面覆蓋。
黃花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6 a后質量和產量下降,故應建立6 a輪作制。
3.9簡易加工
黃花菜產量較高,但不耐貯運,一般作干制品銷售。按最佳采收期采收黃花菜,剔除病蟲花、僵花和花梗,分級后立即全面殺青(70~75℃下0.5~1.0 s),再均勻攤開1~2 cm厚晾曬或烘干。嚴禁用硫磺等熏蒸烘烤,以確保黃花菜的食品安全,加工后的黃花菜按注冊商標包裝后銷售。
播前分廂作槽,底寬25~30 cm,墊一層過篩細土15~18 cm厚。黃豆種子用溫水浸泡3~5 h,在20~25℃下催芽15~30 h,然后均勻撒播,厚0.2~0.3 cm。播后覆蓋長20~25 cm的稻草或麥草秸稈2~4 cm厚,再覆蓋細土3~4 cm,重復3~4層。最后每隔10~12 h澆1次水,水溫25~28℃,保持土壤田間持水量為85%~90%。
當“界”周圍及胚根根萌未形成根時采收。備好硬質筐,從上至下,扒開土和秸稈,分批取出土壤豆芽,按順序輕放,逐層采收。若作為遠銷,則不棄“界”和胚根,盡可能棄土,但不清洗;若市內近銷,棄“界”和胚根,但不清洗。
嫩玉米、蔬菜、蠶豆等采用常規推廣應用栽培技術。經驗表明,1 a可采收4~6批次,其中鮮嫩糯玉米5月采收1季;蔬菜6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4~6批次;土壤豆芽3月至翌年2月下旬采收6批;鮮嫩蠶豆2月中旬至3月上旬采收。
收稿日期:2016-01-21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16.06.024
中圖分類號:S60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06-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