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被刪除。與此同時,創業板單周上漲12.56%,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周漲幅。作為金融改革重中之重的資本市場改革,預期又一次大逆轉,政策市行情再度上演。
創業板的爆發不難理解。戰興板定位于服務規模稍大、已越過成長期、相對成熟的戰略新興產業企業,也就是說這將是一個創業板的升級版,既與創業板有一定的銜接,同時也有一定的適度交叉。以此條件,IPO大門前擁擠著700余家排隊上市的公司,相當部分恐怕都符合戰興板上市的要求。更何況戰興板似乎專門為中概股回歸量身定做,有了分眾傳媒和巨人網絡的海歸賺錢效應,30余家中概股摩拳擦掌,私有化如火如荼。創業板里那些在行業里處于二流的企業豈是納斯達克里中概股的對手?
私有化且拆除了VIE構架的中概股如今進退兩難。回歸的目的是為了更高的估值,而高估值不可能在隨便就能上市的新三板出現,也不是維持私有化狀態就能得到的,它們只有進入A股一條路。排在700家待上市企業的后面,兩三年都難輪上;如分眾傳媒一樣借殼,A股中的殼資源已經水漲船高。中概股私有化再拆除VIE架構不僅耗時耗力,還面臨著諸多市場風險,尤其當美股和A股價格形成巨大反差,渴望回歸的企業只好利益均沾,高價完成回歸過程的每一個動作。去年底,奇虎360的全現金私有化交易估值大約93億美元,成為中概股史上最大規模私有化計劃。故而,中概股基本圍繞戰興板進行財務構建,如今戰興板停擺,借殼將是不得不走的路徑。一大波中概股回歸,意味著殼資源更加奇貨可居了。被分眾傳媒借殼的七喜控股三年最高漲了20倍,被巨人網絡借殼的世紀游輪漲幅更高,曾連續20個漲停。
既然是政策左右市場,政策又很難普惠,政策市下永遠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本無可厚非。可戰興板的設立本來就顯得雞肋,該板開宗明義,針對的是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但問題是,A股中已經有了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既有偏重大型國企的滬市,又有中小企業和民營為主的深市,上市資源形成了大致的分層次的資本框架。無論2004年創設的中小板還是2010年的創業板,針對的都是具有行業前景的朝陽企業,一個“新興產業”的名頭橫空出世,和創業板立足于新興產業的創設主旨如出一轍,無非是眾多上市資源中又另起了一套爐灶。而以所謂“戰略性新興”冠名,本身有悖于企業發展的普遍規律,設若10年20年后,當新興產業發展到夕陽階段,難道上市公司就得集體轉板?
金融改革路阻且長,于是避重就輕,傾向于增量上下工夫,用增量倒逼存量改進,新興板概念的提出恐怕就是這一思路的產物。問題在于,無論創業板還是新興板都沒有繞開發審制的門檻,企業上市都免不了“跑會”,都受到證監會額度控制的調控,在需求端對投資者可謂毫無改進之處,供給端則不過是上交所分享到了深圳多年來獨攬“中小創”的紅利。尤其是,剛剛結束的“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未提注冊制,“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其政策含義更與年初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注冊制改革授權時大有不同,管理層對發行體制的改革似乎又有了新的態度,此前“人大”授權的注冊制改革兩年授權期限恐生變。措辭變化的背后,管理層呵護市場、呵護指數的意味溢于言表。
政策預期逆轉,“兩會”后股市活躍起來。但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的長期目標卻被指數調控的短期目標掩蓋了。市場雖狂歡,卻非投資者的長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