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強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刮風下雨時睡得特別香,這是自然療法的催眠效應。然而,醫生就是利用這種方法,建議老人制造滴水聲,從而治好了耳鳴。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三年前出現耳鳴,且越來越嚴重。每當夜晚來臨,尤其是夜深人靜時,他最為難受,總是感覺到耳邊有無數只知了在聒噪。他心煩氣躁,徹夜難眠,體質也越來越差。
細心的醫師在診治當中,無意中了解到老人在風雨之夜往往能睡個安穩覺,原因就是窗外有風聲雨聲讓患者不再承受耳鳴之痛。于是,接診醫生在對老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建議他自己制造一些輕微的聲音,改變一些自己睡覺時的軟環境,以此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起初,老人在耳邊放了一個小鬧鐘,鬧鐘的滴答聲讓他度過了一段安穩日子。然而,時間不長,他就有了焦躁情緒,總感覺度秒如年。這時,醫生又建議他在臥室里制造一些水滴聲。
于是,老人找來一臺廢舊的飲水機,臨睡前將飲水機的龍頭稍微打開,飲水機里的水就能滴滴答答地滴落到事先備好的水桶里。滴水聲清脆悅耳,如山泉叮咚,就這樣陪伴著老人慢慢進入了夢鄉。
此后,老人的耳鳴現象越來越輕,睡眠好了,心情也好了,加之積極鍛煉,經過近半年的調理,耳鳴竟然痊愈了。
據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丁軍介紹,耳鳴一部分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另一部分和情緒緊張、焦慮、激動、悲傷等有關。對于后者來說,患者最大的病因是在心理和精神方面。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很有必要,但在精神上、心理上給患者撫慰也許更有效果,不妨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周邊環境,讓自己多聆聽一些自然的天籟之音。
醫養結合不是看病加養生
文/曲峰
“養生學”大行其道,反映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熱望。在老齡化加速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期盼更加便捷、更加放心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廣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更好保障老有所養。
只是,“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的內涵,往往會被簡單化,甚至曲解。
首先,醫養結合的養不等于養生。有的老年人白天按摩,晚上泡腳,保健品當飯吃,營養液當水喝,覺得挺養生。想想林黛玉,人家自打會吃飯時就吃高檔補藥,最后還是香消玉殞。這雖是文學情節,卻并非沒有現實依據。
健康長壽不是說要全身心地去養生,其實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是最好的。
其次,醫養結合的醫不等于醫院。養老的“醫”和醫療的“醫”是有區別的,目的不一樣。后者更多是為了治愈,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身體機能的穩定,是健康管理和照料。而長期照料的最大特征就是非醫性,所以醫養結合不能簡單理解成“養老院+醫院”。
有人覺得,應該給養老院與社區配備大醫院,規模越大越好、科室越細越好。其實滿擰,養老社區、養老院不需要大醫院,不需要綜合性醫院。老年人往往有好幾種病,大醫院分科細,每種病開一種或幾種藥,想不捧藥罐子都難。有的老人甚至一天要吃20多種藥,他把藥吃完就吃不下飯了。而且這么多藥吃下肚,可能還會產生不良反應。所以國際養老領域提出治共病的理念,主張對老年人的多種慢性疾病實施綜合診治,找主要矛盾治。這才合情合理。
總之,醫養結合,不能想當然,得從老年人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合理安排養老資源,才不會造成錯配以致影響老年人群體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