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華
痛風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致使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膜、軟骨、骨質、腎臟、皮下及其他組織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的一種疾病。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病程遷延則表現為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結石形成。
方名及來源:痛風舒湯主要用于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本病的主要癥狀為關節紅、腫、熱、痛,最易受累的部位是跖趾關節。近年來多發,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但多見于30歲以上的男性,男、女性別的比例大約是20∶1。本人根據文獻分析及臨床經驗總結,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病機特點為“濕、熱、瘀、毒”痹阻脈絡,因此針對本病機特點,而擬定“痛風舒湯”方。
藥物組成:黃柏、絡石藤、車前子、丹參各15克,蒼術、威靈仙、獨活各12克,山慈姑6克,土獲苓、薏苡仁各30克。
方解:本方以黃柏為君,取其苦以燥濕,寒以清熱,其性沉降,長于清下焦濕熱。蒼術,辛散苦燥,長于健脾燥濕,與黃柏相伍,清熱燥濕,標本兼顧;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藥理研究表明有顯著鎮痛、抗炎作用;獨活祛風勝濕,善搜少陰之邪;此三味共為臣藥。以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本草正義》曰:“土茯苓,利濕去熱,能人絡,搜剔濕熱之蘊毒”;絡石藤善祛風通絡,涼血消腫,所含黃酮苷抗痛風,對尿酸合成酶黃嘌呤氧化酶有顯著抑制作用;山慈姑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山慈姑有抗痛風、抗炎、抗腫瘤及抑制疤痕增殖、防止粘連形成等作用;薏苡仁能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有抑制肌肉收縮,鎮靜、鎮痛、降溫解熱等作用;車前子功效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有顯著的利尿、排石作用;丹參功效活血通經、清心除煩,有明顯的止痛作用。諸藥合用共達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之功用。
運用體會:本方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所表現的關節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療效頗佳。在服藥期間,結合針刺、刺絡拔罐、中藥外敷等治療能增加療效。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以促進尿酸的排泄,并且避免進食高嘌呤類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豆制品、啤酒等,選擇低嘌呤、低脂肪類食物為主,如:玉米、燕麥、兔肉、酸奶等,適當控制進食量,使尿酸在體內維持正常水平,防止復發。在發病期間建議患者休息,平時注意調節飲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防寒保暖,保持心情舒暢。
按摩+中藥 輕松抗霧霾
文/程凱
又一陣霧霾來襲,空氣質量劣之又劣,不僅影響呼吸系統,還低落了大家的情緒。這里總結了穴位及中藥抗霧霾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穴位抗霧霾
一般日常保健:按壓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旁開1.5寸處)、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膻中穴(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各2-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有利于呼吸和情緒的調節。
需要出門上班的人:在肺俞穴、風門穴(位于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大椎穴附近刮痧,每周1次即可。有利于清肺排毒。
咽炎患者:雙手合十,用拇指下方肥厚的大魚際上下擦動或用拇指點按膻中穴2-3分鐘;用食指指腹點按天突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2-3分鐘。每天閑暇時即可操作。
中藥抗霧霾
宣通鼻竅護鼻湯:取綠茶10克,辛夷花、川芎各5克,薄荷3克。用沸水200毫升沖泡,頓服(一次服下)。常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竇炎、感冒、鼻塞、咳嗽等癥屬風熱者。
清肺利咽湯:金蓮花2-3朵,青果2個,麥冬5-8粒,龍井茶少許,用開水150毫升沖泡服用。此方可清肺、利咽、止咳、養陰,有預防感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