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偉,姜 偉,杜剛強,付崇毅,王建國,朱春俠,宋寶香,董程明
(1.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2.赤峰市農業多種經營管理站,內蒙古 赤峰 024000;3.呼和浩特市經濟作物工作站,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為茄科茄屬植物,又名落蘇、酪酥、昆侖瓜、矮瓜,原產于東南亞、印度,它是以漿果為產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茄子是我國南北各地廣泛栽培的大眾化蔬菜,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鈣等營養成分,適應性強,生長期長,果實產量高,喜溫、耐光,不耐霜凍[1]。在茄果類蔬菜中,茄子的耐熱性和耐澇性最強,所以能順利越夏,采收期長。茄子嫁接,是指采用野生茄科植物作砧木,將茄苗嫁接在砧木上,使兩者相互愈合成一株完整植物體的一項技術。采用嫁接育苗后,嫁接植株比實生茄株抗黃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線蟲病等土傳性病害,還具有耐低溫、高溫、干旱、漬害以及高產等優點[2]。日光溫室嫁接茄子長季節栽培是指第1年6月初播種茄子砧木苗,7月上旬育茄子接穗苗,8月中下旬嫁接,9月上中旬定植,翌年6月份拉秧的一種種植模式。該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高效栽培,茄子上市期正處在市場供應最淡時期,采收期逾大半年之久,667 m2產量在20 000 kg左右[3]。隨著日光溫室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日光溫室嫁接茄子長季節高效栽培既能提高日光溫室的利用率,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
目前篩選了一些較好的、適合在內蒙古自治區種植的茄子品種,如愛麗舍、布利塔長茄、超亮紫茄、威達捷圓茄等。
采用嫁接育苗,砧木可選用“托魯巴姆”“開拓者”等。6月初催芽、播種砧木,7月上旬育接穗苗,8月中下旬嫁接,9月上中旬定植。
砧木托魯巴姆休眠性較強,要用100~20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24 h,然后在常溫條件下浸種24~36 h。砧木開拓者用清水浸泡48 h,然后在20 ℃下處理16 h,30 ℃下處理8 h,依次循環變溫處理1周。
接穗種子用55 ℃的溫水浸泡,并不斷向一個方向攪拌,15 min后,繼續在25~30 ℃水溫中浸泡5~6 h。
將處理好的種子用濕布包好,放在28~30 ℃的地方催芽,每天清洗1次,每隔4~6 h翻動1次。托魯巴姆種子在催芽7~9 d后即可播種,砧木“開拓者”6~8 d后即可播種。接穗種子在催芽4~6 d后、有50%的種子萌發露白,即可播種。
砧木較接穗提前30 d左右播種。種子經催芽后,播種于平底育苗盤中,每個苗盤播種約1 000粒。接穗種子采用128孔穴育苗盤或平板盤播200粒進行育苗。
接穗播后5~7 d即可出苗,出苗前棚內氣溫白天保持在28~30 ℃、夜間20 ℃,當有50%種子出苗后,氣溫白天保持在25 ℃、夜間15~18 ℃。出齊苗后到子葉展平,如缺水,要用噴霧器噴小水。當子葉展平后才能輕澆水,以后每隔1~2 d輕澆1水,切忌澆大水,嚴防徒長。在第1片真葉展開時,要追施1次0.3%磷酸二氫鉀。嫁接前7~8 d停止澆水,使秧苗木質化,有利于嫁接成活。
砧木的管理基本和接穗相同,但托魯巴姆3~4片葉前生長緩慢,要精心管理,水肥比接穗略高。當砧木達到2葉1心時開始分苗,移植到50穴的育苗盤內。分苗前苗盤應澆透水,防止傷根。移植后噴灑1次清水。從分苗到緩苗氣溫白天保持在28~30 ℃、夜間18 ℃。在澆緩苗水時,要追施1次0.3%磷酸二氫鉀,4片真葉時再追施1次。緩苗后氣溫白天保持在25 ℃、夜間15 ℃。嫁接前7~8 d停止澆水。
目前茄子嫁接主要以劈接和斜切接為主,這兩種方法的嫁接成活率都在90%以上,斜切接法的操作速度快,劈接法則易于固定及愈合牢固。在嫁接過程中,要根據嫁接砧木和接穗生長情況靈活選用嫁接方法,接穗稍細用劈接法,二者相近用斜切法。
2.5.1 劈接
砧木苗長到5~6片真葉時嫁接。先將砧木保留1~2片真葉,用刀片橫切砧木莖,去掉上部,再由莖中間劈開,向下縱切1.0 cm,然后將接穗苗拔下,保留上部2~3片真葉,用刀片切掉下部,把上部切口處削成楔形,楔形的大小應與砧木切口相當,隨即將接穗插入砧木中,對齊后用夾子固定。
2.5.2 斜切接(貼接)
砧木苗長到5~6片真葉時嫁接。先將砧木保留1~2片真葉,用刀片在真葉的上方節間斜削,形成30°左右的斜面,斜面長1.0~1.5 cm,再將接穗拔下,保留上端2~3片真葉,用刀片切掉根端,把上端削成與砧木相反的斜面,接穗斜面大小與砧木斜面相當,然后再將砧木斜面與接穗斜面貼合,用夾子固定[4]。
茄子嫁接后,在高溫、高濕、中等光照條件下愈合速度快、成活率高,所以嫁接后可以選擇放置于苗床下,既方便又實用,再用地膜覆蓋嚴實,苗床下需提前澆透水,苗床上用雙層遮陽網遮光。白天氣溫保持28~30 ℃、晚上20~22 ℃,地溫在15 ℃以上,濕度95%以上。1周后,去掉遮陰網,逐漸早晚見光,中午遮光,小揭薄膜。第8天,大揭薄膜,中午小蓋,如缺水,可用噴霧器噴小水。8 d后嫁接苗愈合,把嫁接苗從苗床下搬到床上,進行正常管理。再1周后成苗,即可定植,定植前及時抹去腋芽,逐漸降低苗床溫度進行秧苗鍛煉。
定植前667 m2施優質腐熟有機肥5 000~10 000 kg、磷酸二銨20~25 kg、硫酸鉀20~30 kg。深翻耙平后,按大行80 cm,小行60 cm,起15 cm的高壟進行覆膜定植。
定植時,用定植器在覆有地膜的壟上按50 cm株距打孔,孔深8~10 cm,以秧苗愈合處高出地面4~5 cm為度,交錯定植,每667 m2定植2 000株左右,定植后第1水要澆透。
定植后,緩苗期要密封溫室不通風,進行高溫管理,促進發根,防止幼苗打蔫。白天溫度在30~35 ℃、夜間16~20 ℃,棚內地溫在正常情況下不低于15 ℃,如溫度過高,濕度大,可在白天中午進行短時間通風。心葉開始生長表明已經緩苗,從定植到緩苗大致需1周時間,緩苗后到門茄開花,上午溫度維持在28~30 ℃,中午控制在35 ℃以內,夜間溫度15~20 ℃。門茄采收后即轉入盛果期,白天溫度25~30 ℃,夜間溫度15~20 ℃,不應低于10 ℃[5]。長季節茄子栽培,冬季正值采收期,為提高室溫,可覆蓋二層幕,二層幕早揭晚蓋;或棚前蓋草圍簾,前期最好選高透無滴棚膜。為提高地溫,前期可用秸稈反應堆技術整地。
冬天光照短,白天及時揭開覆蓋物,及時清掃膜面上的灰塵、積雪,保持薄膜清潔,盡量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
每層果實開始膨大時應隨水追肥1次,667 m2每次追施三元復合肥20~30 kg。到對茄和四門斗茄膨大時,植株吸收達到高峰,應水肥齊攻,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磷酸二氫鉀15 kg,或追施三元復合肥15 kg,一般10 d左右澆1水,澆水切忌大水漫灌。澆水后在不影響溫度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放風,盡可能降低棚內濕度。從結果期開始連續施用二氧化碳氣肥,可提早成熟上市,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
嫁接茄子生長勢強、生長期長,可單干整枝,也可采用雙干整枝,有利于后期群體受光。生長中期植株下部葉片開始老化,應分批及時摘除。在摘葉的同時,還要進行疏除劣果,把畸形果、扭曲果以及蟲口損傷的幼果等無商品價值果摘除。
光照弱、土壤干燥、營養不足、密度過大會引起落花,溫度過高(夏秋35 ℃以上)、過低(早春17 ℃以下)也會引起落花。生產上,除加強水肥管理,整枝摘葉外,可采用激素保花,在開花時用小噴霧器噴花或蘸花。
11月上中旬,果實達到商品成熟度時采收。采收標準是萼片(俗稱茄褲)下面有一段果實顏色特別淺,當顏色不顯著時應立即采收。采收最好在下午進行,上午枝條吸水充足容易折斷,中午果實含水量低、品質差,下午采摘較為適宜。茄子采收期可到翌年6月末,然后拉秧。
茄子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綿疫病、褐紋病、黃萎病等。主要蟲害有蚜蟲、螨、薊馬、茄螟、茄二十八星瓢蟲、白粉虱等。
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做藥土,每平方米8~10 g,與15 kg細土混合后下鋪上蓋播種。出苗后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 d噴1次。
可用72%霜霉威(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 h,或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質量的0.2%。發病后可用50%琥膠肥酸銅(DT殺菌劑)可濕性粉劑350倍液灌根,或12.5%敵萎靈800倍液噴霧或灌根。
可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倒茬,進行種子和床土消毒,以預防褐紋病的發生。幼苗期或發病初期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成株結果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琥膠肥酸銅(DT殺菌劑)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噴霧。7~10 d噴1次。
實行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10 d噴1次。
可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2 000倍液防治。
可用20%甲氰菊酯(滅掃利)2 000倍液,或11%乙螨唑(來福祿)懸浮劑1 500倍液防治。
可用25%吡蟲啉乳油3 000倍液,或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1 000倍液防治。
可用50.5%農地樂1 500倍,或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1 0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
可用的藥劑有1.8%阿維菌素(愛福丁)2 000~3 000倍液,10%噻嗪酮(撲虱靈)1 000倍液,2.5%聯苯菊酯(天王星)2 000倍液,25%噻蟲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這些藥劑高效、低毒,對天敵比較安全,對白粉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