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恒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 淮安 223200)
一例信鴿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診治
劉永恒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 淮安 223200)
2016年5月23日~28日,淮安區一養鴿戶飼養的762只信鴿陸續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排綠色稀糞癥狀,戶主先后使用氧氟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未見明顯療效。相繼有82只信鴿死亡。筆者根據臨床癥狀,并結合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鴿Ⅰ型副粘病毒病。現將該病例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病鴿開始時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采食量僅為平常的25%~50%,渴欲增加,飲水量增加近1倍,全身震顫,羽毛松亂,無光澤,水樣腹瀉,呆立。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鴿出現低頭縮頸,翅膀下垂,閉眼,張口喘氣,呼吸困難,食欲廢絕,不愿走動,眼睛下陷,脛腳干皺,全身震顫更明顯,常常吞咽唾液,稀糞由水樣漸變為黃綠色,肛門附近及后腹部的羽毛被糞便嚴重污染,有些病鴿還表現扭頭歪頸、腿麻痹、不能站立、有呼吸啰音等癥狀,常蹲伏或側臥,驅趕時,其臥側貼地,上側的腳劃地移動身軀,最后衰竭而亡。
剖檢病死鴿時,皮膚較難剝離,剝離后皮膚可見肌肉干燥,稍潮紅。皮下廣泛淤斑性出血,頸部尤甚,有紅、紫紅、黑紅等色。肺多有不同程度的灰色肝變,肝臟腫大,并有針尖狀的出血點,腎臟充血、出血,脾有淤血斑,胰腺有充血斑及色澤不均的大理石狀紋,心冠脂肪有針尖狀出血,肌胃角質膜下有斑狀充血或出血,腺胃粘膜呈暗紅色充血。小腸至肛門的腸粘膜充血,顱骨多有出血斑。有些病鴿喉頭、氣管粘膜充血或出血,腦實質有針尖大的出血點。
3.1 涂片鏡檢 無菌采集病死鴿的肝臟、心血,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未見病原微生物。
3.2 細菌培養 無菌采集病死鴿的肝臟,接種鮮血平板37℃培養24h,無細菌生長。
3.3 血清學檢查 采集病鴿血清進行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證實感染鴿Ⅰ型副粘病毒。
本病需與禽腦脊髓炎和鴿副傷寒相區別。禽腦脊髓炎也有明顯的震顫(尤其是頭部),這與本病震顫類似,但剖檢時,其腹部皮下和腦有藍綠色區,少數幼齡禽的單側或雙側眼睛有同樣的變色區,而鴿Ⅰ型副粘病毒病沒有;鴿副傷寒也有水樣或黃綠色下痢及肢體麻痹,但沒有頸部皮下廣泛淤斑性出血及顱骨、肌胃角質膜下斑狀出血和胰腺大理石狀病變。
5.1 迅速采取隔離措施,并對病死鴿進行無害化處理 迅速將發病鴿進行隔離飼養,對體型消瘦且出現神經癥狀的病重鴿實行淘汰。對所有病死鴿和淘汰鴿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養殖環境和養殖工具以及受污染的場地用1:100百毒殺進行全面徹底的噴霧消毒,以減少相互感染,以防病情擴散和蔓延。一天消毒一次,待病情控制后,改為一周消毒一次。
5.2 緊急注射疫苗 全場信鴿緊急接種鴿新城疫滅活疫苗0.5ml∕只,乳鴿使用雞新城疫Ⅳ系苗2羽份∕只滴鼻。
5.3 藥物對癥治療 飼料中按0.05%劑量添加甲砜霉素,預防繼發感染,連用5d;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0.4%食鹽及電解多維,增強免疫力,使用至疫情得到控制。
5.4 加強鴿群飼養管理 喂以清潔衛生和營養充足的飼料和飲水,保證營養物質、維生素的需要量;搞好鴿舍衛生,及時清掃糞便,保持舍內良好的通風和潔凈的環境,減少應激因素,以提高鴿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建立健全場內的獸醫防疫等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免疫程序,并認真執行,定期進行疫情監測和免疫接種,定期對鴿舍和飼養場地以及飼養用具開展消毒。
經采取上述措施后,至第3天病情有所好轉,病鴿的死亡數量逐漸減少,第5天不再有死亡病例出現,且采食量逐漸回升,至第8天基本痊愈。
鴿Ⅰ型副粘病毒病,俗稱鴿新城疫,是一種高度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病原為鴿Ⅰ型副粘病毒,可經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結膜及創傷途徑感染。本病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不同品種和年齡的鴿都易感。一旦感染,在鴿群中有時來勢兇猛,有時則零星發生。及早開展疫苗免疫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最有效的手段。
S858.39
C
1673-1085(2016)07-0043-02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