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太,王志聰,華從伶
(連云港檢驗檢疫局,江蘇連云港222042)
警惕和應對“三聚氰胺”成為我國食品出口新的貿易壁壘
朱其太,王志聰,華從伶
(連云港檢驗檢疫局,江蘇連云港222042)
2008年,發生在我國河北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轟動全國,并幾乎摧毀了我國奶粉行業。三聚氰胺事件引發國外對我國食品質量的不信任,許多國家和地區一度對我國乳制品采取限制措施,加強含乳產品的三聚氰胺檢驗。不過,隨著我國奶制品產業從源頭嚴格控制質量,近年來歐盟、日本等國家已相繼解除了對我國出口食品三聚氰胺項目的加嚴檢驗,但美國對我國出口食品依然未能徹底解除預警,實施“自動扣留”,若不按美國規定執行,就會以“疑似含三聚氰胺”的理由列入到每月拒絕入境名單中。據統計,從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間的一個年度內,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因為“疑似含三聚氰胺”而通報我國食品出口企業38家、113批次產品被拒絕入境。
美國是我國食品第二大出口國,美國“自動扣留”措施不僅給我國出口食品企業造成額外的檢測費、儲存費等經濟負擔,也延長貨物送抵客戶的時間,使食品保質期縮短,從而影響了貿易的正常開展。同時,還需同FDA大量溝通協調,無疑增加輸美食品企業的成本和承擔的責任。我國業界人士擔憂,美國這一做法還有可能被其他國家仿效,成為我國食品出口一個新的貿易壁壘,導致該類食品面臨整體退出國際市場的風險,給出口企業帶來沉重打擊。這就給我國出口食品企業敲響了警鐘,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積極應對,破解壁壘。
8年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帶給我國食品企業的“后遺癥”依然未完全消除。2008年9月,FDA了解到我國兒童食用含三聚氰胺的配方奶粉而染病。受此影響,美國FDA把我國生產的乳品、含乳食品列入“自動扣留名單”。此外,FDA還曾對我國養殖鯰魚、蝦、鰷魚、鰻魚等發布過“進口預警”,事因獸藥殘留物。
依據美國FDA規定,對列入預警中存在潛在食品安全風險的食品,美方對我國權威檢測機構出具的三聚氰胺檢驗合格報告不認可。在入關時“自動扣留”,依據美國《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不管這些食品有無質量問題,都必須在口岸等待檢驗以證清白,強制要求在美國FDA認可的實驗室重新檢驗含乳制品三聚氰胺項目,出具檢驗合格報告,并經美國FDA駐當地的分支機構審核認可后,才能進入美國境內銷售。若沒有按照FDA要求檢測或延遲提交檢測報告,產品將被FDA通報。
據FDA官網資料所做的不完全統計顯示,過去7年間被FDA拒絕入境的我國食品、藥品約為17000批次,其中我國大陸數百家食品企業出口到美國的近千種食品因“疑似含三聚氰胺”被拒入境。僅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一個年度內的拒絕入境名單,被通報為“疑似含有三聚氰胺”的我國出口食品企業就有38家,共113批次產品。被拒食品中,有糕點餅干、大米蛋白粉、黃豆粉、乳制品、焙烤食品、蛋糕、面包、蝦條、米餅、年糕、魚飼料、寵物食品等,其中餅干、面包、蛋糕卷等成為“疑似含三聚氰胺”重災區,而餅干最多,達76批次。
雖然,這些被美國通報的“疑似含三聚氰胺”食品,最后都被證實不含三聚氰胺,但美國仍然不愿撤銷該條例。我國業內人士指出,出口美國的含乳食品、飼料,在國內權威檢測機構檢測通過,但若該檢測機構未得到美國FDA認可,其出具的三聚氰胺檢驗合格報告,美國也不認可,他們這么做就是要對我國食品企業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帶有某種歧視性”,給我國食品企業造成嚴重損失。
據介紹,我國食品“自證清白”不僅花費時間長,而且給企業額外增加很多成本。一方面,入境產品不僅需要我國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還要提供美國FDA承認的第三方檢測報告,造成重復檢測成本過高;另一方面,據相關出口企業評估,產品一旦被FDA扣留,美方解除產品扣留最短要1個月時間。由于食品的存放和保質期要求都高于一般工業產品,這種扣留措施相當于人為縮短了被扣留食品在市場流通的保質期,影響到后期銷售,降低了我國產品競爭力。
近幾年來,我國出口美國有這么多食品在美被冠以“疑似含三聚氰胺”而拒入境,主要是源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FDA對中國包括含乳食品在內的潛在風險食品啟動了“進口預警”(即“自動扣留”)。據美國FDA稱,該項政策是為保證美國消費市場的食品安全,FDA對于存在潛在問題的進口食品入關時的一項處理措施。
“被三聚氰胺”創痛我國食品出口企業。對于“自動扣留”的影響,國內某乳制品生產企業質量管理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出口美國64噸產品價值加上運費損失近150萬元。工廠60%的業務在美國,被“自動扣留”后檢測,一般要在美國口岸滯留一個月左右,客戶才能提到貨,周期特別長,也影響了正常的貿易。
客戶以前每年都會下訂單,現在沒辦法進口,損失有50多萬。一次檢驗費用四五百塊,但出口次數多,對小企業來說會有很大的壓力。自己國內送檢一次,到那邊口岸還要再檢一次,很可怕的。“自動扣留”給銷售商帶來滯留費用和檢測費用的壓力,增加銷售商成本,對公司擴大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被“自動扣留”的產品需在FDA指定第三方機構自費檢測“證清白”。許多被拒絕入境的產品,顯示的是FDA沒有取樣檢測,也沒有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很大原因就是進口商認為檢測費用過高,干脆放棄貨物。
國內許多企業還提及,雖然第三方檢測費是由進口商出,但作為合作伙伴,當進口商覺得檢測費用有壓力或對利潤造成影響時,相應也會轉嫁到雙方合作上來,有可能不進口或提出別的條件。我國出口食品一旦上了美國FDA拒絕入境名單,對公司名譽也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是無法估量的。雖然企業可以向FDA申請從“進口預警”名單里撤出,只要恢復進入綠名單,就不會再被“自動扣留”了。但這個恢復過程耗時較長,并且難度非常之大。FDA要有確鑿證據證明引起違規的因素已根除,且符合美國要求,才可以從名單中解除出來。比如在6個月之內,發貨人沒任何違規進口貨物,且提供文件給FDA證明已采取措施;或者生產商至少連續5批輸美產品,經美國當地實驗室檢驗合格,FDA審核放行,廠家或出口商才可向FDA提解除申請。如果是對某個國家全國性的“自動扣留”,質量問題出現率低于10%時,由該國主管部門提申請,經FDA對整改情況評估認可后,可對該國解除“自動扣留”。
FDA的“自動扣留”措施有科學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主觀、武斷、片面的問題。“自動扣留”采用單項否決制,任何一項缺陷都可能成為被處理的理由。檢驗以FDA或FDA認可的實驗室檢驗結果為判斷依據,即使出口國檢驗機構對結果有異議,也基本不予以復核。美國“自動扣留”實際上是一種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帶有某種歧視性。
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食品企業認識到了食品安全風控的重要性,但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還亟待提升。我國食品產品出口美國所遇到被冠以“疑似含三聚氰胺”而拒入境的難題,亟須引起政府部門重視,組織力量為企業提供支持、指導與服務。業界人士建議,對此項政策造成的貿易延緩,食品企業可以向貿易仲裁委員會不斷提出申訴,但也要研究美方要求,提高出口風險防范,加強企業的標準化管理,以管理水準提升來破解技術性貿易標準難題。
要解決當前我國輸美食品企業遇到的上述難題,一是加快中美標準、檢測與認證互認。各國之間檢測標準、檢測方法存在不一致和偏差,應加強推動與美方進行更多的互動溝通,通過推動我國標準、檢測和認證與美國的互認,簽訂檢測合作協議,促使美國FDA等機構對我國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認可,降低企業的成本;二是我國應充分利用TBT通報評議機會和積極利用WTO組織成員權利阻止壁壘形成。WTO/TBT通報評議是WTO賦予各成員在法規標準出臺前提出意見、申明得失的權利。歐美等發達國家往往以第三方組織牽頭、企業聯合提出的方式,介入目標市場所屬國的法規標準制修訂,維護國內產業權益。我國出口食品企業要充分發揮我國WTO/TBT中心、應對技術貿易壁壘協會的作用,通過培訓、宣貫、組織WTO/ TBT通報評議及時通報美國食品法規標準要求,反饋產業代表性意見,掌握破解技術性貿易壁壘主動權。通過加強磋商溝通,組織企業以協會、行業組織名義共同維護權益;引導、支持協會、行業組織開展出口產品質量風險監測專題調研,整理第一手企業受損數據和權利訴求。通過WTO定期進行的TBT例會、貿易政策審議以及中美商貿聯委會等多雙邊對話平臺,暢通貿易關注議題申報渠道,力求反映產業最急迫的需求。
針對多年來美國FDA對我國出口食品的“自動扣留”,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有關負責人此前曾公開表示,“被美方拒絕入境的產品不一定含有三聚氰胺”,美方做法不利于中美食品貿易健康發展,也影響了我國出口食品國際聲譽。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同美國FDA多次談判,美方也派專家到中國對企業、實驗室進行了實地考察,并未發現任何出口產品存在三聚氰胺問題。此后FDA減少了“自動扣留”中的我國產品種類,但仍將70余種產品列入清單。
根據國內食品企業對美出口質量提升的現實,逐步縮減以致取消對我國食品企業出口的“自動扣留”政策。對此,FDA未給出時間表,并稱已與我國食品安全機構密切合作多年,共同致力于中美兩國雙方食品進出口及食品安全交流,探索更多的合作空間,以使雙方存在差異的監管系統能夠協作,共同促進食品安全。
S81-1
A
1673-1085(2016)03-0007-03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