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明,高壽梅,張亞春,薛元凱,史志彬
(1.祥云縣園藝站,云南 祥云 672100;2.大理州農科院經作所,云南 賓川 671600;3.賓川縣雞足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賓川 671602;4.祥云縣普淜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祥云 672106)
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優質、安全、多樣化的蔬菜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蔬菜產業發展面臨新機遇。2014年大理州蔬菜種植面積62 880 hm2,總產量170.28萬t,總產值41.69億元。全州12縣市中,彌渡、洱源、大理、祥云等縣市種植面積較大,是主要的外銷蔬菜生產地。隨著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祥云縣的設施蔬菜生產更是走在了全州前列,涌現出一大批特色蔬菜的龍頭企業,其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歐洲及國內各省區,蔬菜生產已成為祥云縣農村經濟增長的亮點之一[1]。
祥云縣地處云貴高原,最高海拔3 241 m,最低海拔1 433 m,平均1 996 m,屬東北亞熱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810 mm,年平均溫度14.7 ℃,年日照2 030.2~2 623.9 h,海拔高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合各種蔬菜栽培。
祥云縣是云南省四大平壩之一,國土面積2 425 km2,現有耕地面積21 004 hm2,具有豐富的蔬菜種植土地資源。
祥云縣東鄰姚安縣,南連彌渡、南華縣,西靠大理市,北接賓川縣和大姚縣。楚大高速公路、廣大鐵路、320國道、214國道等8條國道、省道穿境而過,是通往滇西八地州的重要交通樞紐,是西南橋頭堡建設中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的重要中轉站[2]。
祥云縣適合種植的蔬菜有大白菜、甘藍、蘿卜、番茄、茄子、辣椒、蠶豆、豌豆、菜豆、黃瓜、萵筍、大蒜、韭菜、香蔥等150多個品種,其中鮮食蠶豆、豌豆,夏秋季白菜和設施栽培番茄是主要的蔬菜栽培種類,也是祥云縣最具優勢的蔬菜種類。
祥云縣作為全省40個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之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業綜合配套建設為保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進程,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大力發展“烤煙、蠶桑、畜禽、林果、蔬菜”五大農業主導產業,多渠道、多方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自上世紀80~90年代,祥云產的醬辣子、黃芽韭、蘿卜絲、百合、秋蠶豆等一直以來都是省內、州內有名的特色蔬菜[3]。但是,受干旱缺水的制約,蔬菜生產在祥云一直沒有形成一個較大的產業,種植面積一直徘徊在2 000 hm2左右,產量偏低、質量較差,主要供應州、縣內市場。近年來,在政策傾斜、政府支持的大環境下,涌現出了一批以特色蔬菜種植、加工、銷售、出口為重點的省級、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生產種植大戶,如祥云縣龍云經貿有限公司、祥云縣泰興公司、祥云縣龍之源公司、祥云縣品位公司等。在這些龍頭企業的引領和示范帶動下,形成了以祥城、劉廠、下莊、禾甸、米甸等鄉鎮為主的生產基地帶,引進了先進種植技術20余種,種植蔬菜品種150多個,蔬菜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14年全縣蔬菜種植4 244 hm2,產量56 779.3 t,經濟總收入32 670萬元。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3.8萬hm2,通過無公害認證的農產品有14個,綠色食品21個,有機食品認證11個,從事蔬菜產業的經濟組織100多個,從業人員2 000余人。建立特色蔬菜外銷出口基地1 333.3 hm2,與國內外多家農業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水分對于蔬菜種植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祥云地處金沙江和元江——紅河流域的分水嶺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域內共有大小河流、支流32條。雖然境內湖泊主要有青海湖、蓮花湖,全縣有中型水庫5座、一型水庫11座、二型水庫125座、壩塘2 301個,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僅為1.78億m3,加之年降雨量少,地勢高,江河之水難以利用,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比較突出,特別是近年來的持續干旱,制約了祥云縣蔬菜產業的發展。
祥云縣高原特色蔬菜生產總體發展趨勢較好,但產業相對弱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思想觀念落后,對發展特色蔬菜生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很多農戶習慣于種植糧食作物,省工省力,并且近年來糧食價格偏高,效益也很可觀,對投資大、費工費時、科技含量較高的蔬菜生產,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意識,動力不足。
一是龍頭企業總體實力不強,蔬菜合作社規模小,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弱。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產品質量及檔次均不高,特別是農產品加工轉化水平低;蔬菜合作社推廣、帶動范圍小,品種單一,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二是蔬菜加工產業嚴重滯后,目前全縣僅有一家稍具規模的生產加工企業,生產旺季的蔬菜得不到及時加工轉化,制約了蔬菜種植規模的進一步擴展。三是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盟機制,企業與農戶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還停留在松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戶的產品,不與農戶一起承擔風險,農戶也沒有參與意愿和合作要求,一旦市場波動,企業與農戶將會雙雙受損。四是蔬菜銷售滯后,沒有健全的蔬菜流通大戶,流通渠道狹窄,影響市場的開拓和占領,限制了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發展。五是沒有較好的蔬菜品牌,雖然很多企業已經注冊商標,如云龍大有、七彩泰鑫,但都沒有形成較大的市場影響力。
祥云縣交通便利,鐵路、國道、省道穿境而過,但沒有可靠的物流保證和健全的信息網絡。一是缺少大、中型物流公司,不能及時將生產出的優質新鮮蔬菜運往各大城市;二是沒有信息服務網絡,不能及時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服務,及發布蔬菜產銷形勢的預測預報。
祥云縣蔬菜產業發展應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區域特色,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專業化蔬菜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和商品率,使祥云縣蔬菜產業向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服務的方向發展[4]。
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廣大農戶是主體,市場化經營是首要條件,產業化、標準化是開拓市場的必然要求,知識化、技術化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充分利用現代宣傳手段,對縣內蔬菜產業能手進行典型宣傳,組織農民觀摩、學習,現場接受教育、學習技術,把產業調優、產品調特、效益調高。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栽培模式,通過對典型農戶的宣傳,使干部群眾的產業化生產意識得到提高,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植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蔬菜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要促進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的橫向聯合,建立合作共贏的新機制,延伸產業鏈,做強企業,做大產業。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發揮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的作用,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打造祥云知名蔬菜品牌。靠品牌占領市場,通過創名牌,推動產業升級;充分利用祥云縣地理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加強質量認證工作,提升產品質量;大力培育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為支撐”的利益共同體;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降低農業風險,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的程度和水平。
政策傾斜支持是高原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要貫徹執行好國家關于蔬菜產業開發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祥云縣出臺的各項激勵措施,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民從事蔬菜生產,開通綠色通道,給蔬菜產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產銷環境。整合州、縣專項資金,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爭取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信貸資金對菜農進行扶持;積極向國家和省爭取產業化項目,同時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資金向蔬菜產業傾斜,完善農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到蔬菜產業開發中來。
建立信息服務網絡,及時提供快速、準確的市場信息,發布蔬菜產銷形勢的預測預報。扶持現有物流企業完善物流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引進大型物流企業;鼓勵蔬菜生產企業建立自己的物流部門,做好產供銷銜接。
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實現農業技術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突出高級人才和實用人才培養,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推進技術路徑、服務方式、組織管理的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科技體系。建立健全科研推廣技術體系,不斷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加強技術攻關和培訓工作,加強與科研院校、研究所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部門的技術平臺和技術成果。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技術推廣服務能力,積極促進農、科、教的緊密銜接與融合。積極推廣先進適用集成技術,做好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提高規范化栽培技術水平。
完善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配齊配全專職人員和儀器設備,對各類上市蔬菜進行農藥及農業環境等項目檢測。同時,在縣內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和蔬菜生產企業建立監測點,加大植檢工作源頭控制力度,強化對銷售蔬菜的監控管理,堅決遏制不衛生、不安全的農產品上市。
縣農技植保部門要積極抓好基地建設,示范推廣蔬菜病蟲害的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新型施藥器械等新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使蔬菜產品向高營養、無公害、保健型的方向發展。在努力提升產品質量和形象的同時,創建具有高原特色的蔬菜名優品牌,大力實施品牌和名牌戰略,實現產品走出山寨、走向市場、占領市場,達到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最終目的。
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蔬菜市場的消費形勢發生重大轉折,優質、安全的蔬菜產品需求量持續增長。蔬菜生產周期短、效益好,投入產出比高,發展蔬菜產業能較好發揮祥云縣地理區位優勢,是迅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