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旦·巴達力,海拉提·扎克利亞
(新疆木壘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 昌吉 831900)
番茄又名西紅柿,其果實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B含量高于柑橘和檸檬,特別是含有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P對治療高血壓、腎炎和胃病有良好的療效,并能促進幼兒生理發育及新陳代謝。番茄的外形美觀、風味可口,除了可以生食、煮食、菜果兼用外,還可加工為番茄汁、番茄醬、飲料、罐頭等。木壘縣農技站在多年推廣實踐中,總結出了日光溫室秋冬茬番茄高產栽培技術,可為廣大種植戶在生產上提供參考。
番茄通常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種植,該方法用地少,便于增設保護設施,有利于精細管理及病蟲害防治。育苗技術是番茄栽培的關鍵技術之一,要想獲得優質高產的番茄,首先必須培育出健壯的秧苗[1]。
根據人們的消費習慣,粉紅果和大紅果番茄最受市場歡迎。保護地番茄栽培應選擇生長勢強、坐果率高、果形美、口感好、耐貯運、品質佳、綜合抗性優良的品種[2]。目前適合番茄日光溫室栽培的品種很多,其中有限生長型品種,由于植株長到1 m以上就會自動封頂,相應產量較低,一般不宜采用;引進的國外無限生長型番茄品種,植株生長較高,結果期較長,可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本地所選為荷蘭溫室番茄品種勞斯特。
使用基質育苗,即將滅菌的草炭、蛭石和珍珠巖按照3∶1∶1的質量比例混勻,加入多菌靈及適量水后攪拌。珍珠巖和蛭石是栽培上常見的基質,混合在土壤里可提高土壤排水、透氣性,在透氣性方面蛭石比珍珠巖要好,但蛭石時間久了會碎掉,從而喪失一些物理功能。珍珠巖穩定性遠高于蛭石,保水性也較好,所以與蛭石搭配,可提高他們的物理性能。草炭有改良土壤、供給養分、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
穴孔較多的穴盤,在幼苗生長過程中會導致穴盤中間的穴孔空氣不流通,水分、光照不均衡,影響整體幼苗質量。穴孔較多,相應的基質所提供的營養較少,培養的幼苗弱小,在定植后成活率較低;穴盤穴孔較少時,在相對的空間里生產成本較高,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本地育苗溫室所選穴盤是72穴。
播種時間為1月中旬。
播種前把準備好的基質裝滿育苗盤,用木板刮平,整齊疊放,然后輕輕壓按,使基質表面出現凹穴便于覆土。在穴孔中點播種子,每穴1粒,種子要放正,平放在營養缽中央。播種后覆蓋一層基質,約5~8 mm,應稍厚一些,以防種子出土蓋帽。
將播好種的育苗穴盤整齊擺放在育苗溫室中,使用噴灑的方法均勻澆水,水要澆透,之后覆上塑料薄膜。在種子未出土前,一定要保持土壤濕潤。
1.7.1 溫度
夏秋育苗主要靠遮陽降溫。冬春育苗溫度管理見表1。

表1 苗期溫度管理指標 ℃
1.7.2 光照
冬春育苗需采用日光燈等設備增光補光;夏秋育苗應適當遮光降溫。
1.7.3 水分
分苗期水分要足,之后視育苗季節和長勢情況適當澆水。
1.7.4 移苗
觀察穴盤中幼苗的長勢,對長勢不良、未出苗的穴孔進行清查,連同營養土一起取出,放入單獨的穴盤中進行調控,確保整體育苗質量。
1.7.5 定植前煉苗
為使幼苗逐漸適應定植地的環境,對幼苗進行溫度、光照適應性鍛煉。早春育苗白天保持15~20 ℃,夜間5~10 ℃;夏秋育苗時應逐漸撤去遮陽網,適當控制水分。幼苗3~4片真葉時可出盤定植。
定植前首先要施好基肥。應根據生育期長短和土壤肥力狀況調整施肥量。每667 m2施用腐熟好的雞糞3 m3,基肥以撒施為主,施后深翻40 cm,整平做高畦,上、下畦寬分別為80 cm和90 cm,兩畦之間距離50 cm。
首先在種植地塊上劃好定植線,行距70 cm,株距為50 cm,給每一棵番茄定好位置。開挖定植穴時,穴深要適宜,以埋住苗缽營養土為宜。每800 m2定植2 600株。選晴天上午進行定植[3],定植時番茄幼苗帶的營養土越多越好。將番茄幼苗栽入挖好的穴內,用土蓋住根系,并輕輕按壓。定植好后,需澆透水。定植初期,為防止高溫干旱的危害,需小水勤澆,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以降低地溫,同時增加棚內空氣濕度,促進番茄生長,抑制病毒病的發生。后期根據土壤墑情和植株長勢適時澆水。定植后適當提高溫度有利于緩苗[4]。
定植后番茄幼苗長勢正常時,開始覆蓋地膜。采用黑色塑料地膜覆蓋,具有很好的提高地溫、防治雜草的效果。將地膜裁成比畦稍長的尺寸,方便覆土。在定植幼苗處開孔,使幼苗露出膜面,地膜定植孔要封嚴[5]。
定植后的溫度管理見表2。

表2 番茄不同生長期對溫度的要求 ℃
大棚建造時要采用透光性好的棚膜,冬春季節保持膜面清潔,白天揭開覆蓋的棉被,盡量增加棚內光照強度和時間;夏秋季節也要及時揭開棉被,盡量爭取多見光。深冬季節要嚴格按溫度指標進行揭蓋,尤其連續陰雪天氣過后,由于長時間的弱光和高濕環境,番茄植株組織柔嫩,根系吸收能力弱,遇驟晴天氣要謹慎掀揭覆蓋物,要在日出及太陽光線偏弱時拉起棉被,至光照強烈或發現葉片有萎蔫現象時,應立即遮蓋,至葉片恢復正常或太陽光線變弱時再拉起,否則將使番茄葉片失水過多而造成嚴重損傷,甚至極度萎蔫導致全株死亡。3月份以后,溫度升高,要變換位置加大通風開口,同時使陽光直接射入。進入4月份要逐漸將溫室裙膜掀起,以加強通風,改善溫室內部光照條件[6]。
根據番茄不同生育階段,及對濕度的要求和控制病害的需要,于晴天中午棚內濕度較大時,掀開棚膜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濕度,以免高溫高濕造成灰霉病發生。生產上要通過地面覆蓋、滴灌、通風排濕等措施,盡可能把棚內的空氣濕度控制在最佳指標范圍。
在晴天中午打開棚頂上方通風口通風換氣,增加棚內二氧化碳含量。
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定植后及時澆水,3~5 d后澆緩苗水。根據生育季節長短和生長狀況及時追肥,追肥應分多次隨水追施。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區,還應針對缺素狀況增加追肥的種類和數量。在生產中不應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工業廢渣。
3.6.1 插架或吊蔓
在順行上端,離地1.5~2.0 m處拉平行鐵絲,固定于棚室兩端并拉緊,然后在鐵絲上系吊繩,垂于每株番茄基部,并將植株基部綁緊,使植株與繩相繞,直到打頂為止。吊繩要有一定承載力,宜用尼龍繩吊蔓,防止高大植株及掛果植株墜秧倒架。在秧苗長至20~30 cm時即可吊蔓[7]。
3.6.2 整枝
溫室番茄宜采用單干整枝,并及時除去側枝。
3.6.3 摘心、打底葉
番茄的葉片一般超過60 d后,就失去了光合機能,不再制造營養,反而消耗營養,所以,要把番茄下部的老葉片打掉,促使營養直接向果實內轉移,提高產量。
在第1穗果實下方保留1~2片葉,其余的葉片可全部打掉。留6~7穗果后去頂,去頂時果穗上要留2~3片葉。生長勢弱的植株,要晚打杈,可在開花后打杈;生長旺盛的植株可早打杈,抑制其生長速度。
第1穗果綠熟后,摘除其下全部葉片,并同時摘除黃葉、病葉和老葉,以增加通風透光[7]。當植株長勢過旺時,采取打隔葉的方式加以調控,果實采收后適時落蔓。
3.6.4 落蔓
在番茄生長過程中,要不斷的落蔓繞頭。秋冬季節一般1周繞1次,夏季4~5 d繞頭1次。用尼龍繩綁縛,這樣處理后,生長后期的植株之間互不影響,莖蔓不會影響到最后幾穗果實的膨大。落蔓周期根據棚室高度以及植株生長狀況而定。
在不適宜番茄坐果的季節,為促進植株開花結果,可用坐果靈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噴施花穗,噴花時選擇晴天上午或下午、溫度18~28 ℃時效果較好,要防止藥劑噴到植株及果實上,否則會產生藥害[8]。兩次噴花時間間隔為1星期。
田間主要病蟲害為灰霉病和蚜蟲。
防治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進行防治[9]。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10]。
4.1.1 抗病品種
針對當地主要病蟲對象,選擇高抗、多抗的品種。
4.1.2 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培育適齡壯苗,提高植株抗逆性;控制好溫度和空氣濕度,保證適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通過放風和輔助加溫,調節不同生育時期的適宜溫度,避免低溫和高溫障害;及時摘除病葉、病果,防止傳染;深溝高畦,嚴防積水,清潔田園,確保田間環境有利于植株生長發育,避免侵染性病害發生。
4.1.3 耕作改制
實行輪作制度。與非茄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克服連作障礙。
4.1.4 科學施肥
測土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鹽漬化。
4.1.5 大棚防護
大型日光溫室內的放風口要用防蟲網封閉,覆蓋防蟲網和遮陽網,進行避雨、遮陽、防蟲管護,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大型日光溫室內運用黃板誘殺蚜蟲。田間懸掛黃色粘蟲板或黃色布條(25 cm×40 cm),其上涂上一層機油,每800 m2掛置約30塊。
優先采用煙劑防治灰霉病,另外也可采用噴施多菌靈等方法防治。
采收時應把握“稍早勿晚”的原則,采收不及時容易造成大量爛果、裂果。
單果質量100~200 g,帶果蒂,色澤紅艷均勻,果實完整無病斑、無碰傷、無蟲口,產品符合無公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