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球,唐 瀚,鄧大成
(湖南省瓜類研究所,湖南 邵陽 422001)
絲瓜(Luffa cylindrical)分為普通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和棱角絲瓜(LuffaacutangulaRoem)。屬葫蘆科(Cucurbitaceae)絲瓜屬(Luffa)一年生草本攀援植物,原產印度。絲瓜是夏秋兩季消暑熱、堵伏缺的重要蔬菜品種,兼具降血壓、利尿等藥用價值,深受消費者歡迎。長期以來,絲瓜種植一直處于分散、零星狀態,群眾有自己種植、自己留種的傳統習慣,優良品種難以得到大面積繁育與推廣。在絲瓜繁育過程中,由于群眾不掌握其栽培管理技術,往往產量低、效益差,影響他們繁育絲瓜良種的積極性。
絲瓜雜交制種的單位面積產量由種植密度、單株結瓜數、單瓜種子數、千粒質量等因素決定,且均呈正比例關系。種子質量主要是指制種雜交率和種子發芽率(即種子成熟度),因此整個雜交制種的技術措施應圍繞增加單位面積的采瓜數、提高雜交率和種子成熟度來進行。為提高絲瓜雜交制種的產量和質量,湖南瓜類研究所在甘肅酒泉連續3年進行絲瓜密植制種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獲得了一定的栽培管理經驗,現將我國甘肅、新疆等地區普通絲瓜雜交制種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普通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又叫肉絲瓜、菜瓜、水瓜、天絡等,分枝性強,易生不定根,根系發達。莖蔓性、五棱、綠色,莖節具卷須,主蔓和側蔓生長繁茂。葉掌狀或心臟形,上被茸毛。雌雄異花同株,花冠黃色。雄花為總狀花序,雌花單生,子房下位,一般出現在8~10節,晚熟品種在20節左右。瓠果,果實短圓柱形或長棒形,無棱,表面粗糙,具數條墨綠色縱溝。種子橢圓形,有翅狀邊緣,黑色或白色。絲瓜生長適溫18~24 ℃,開花結果適溫26~30 ℃。種子適宜發芽的溫度28 ℃,20 ℃以下發芽緩慢。
絲瓜種皮厚而堅硬,休眠深,自然發芽率僅為60%~80%,直播出苗差,必須經處理才能播種。絲瓜常采用溫湯浸種催芽,方法是將種子放入盆內,緩緩倒入50~55 ℃溫水(2份開水對1份涼水),邊倒邊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持續15~20 min,水溫降至30 ℃后浸種10~12 h,取出種子用濕紗布包裹好,置于28~30 ℃的恒溫箱中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38 h后挑選已露白的種子播種,將不發芽的種子用清水淘洗后繼續催芽,12 h后播種剩余種子。由于絲瓜種皮厚,溫湯浸種后仍然會有一定比例的堅硬種子未曾吸水,影響發芽。如果種子量少,可用牙齒輕輕磕開種皮,磕時不要傷到胚芽,然后浸種催芽或直播,此法可將種子發芽率提高到80%以上。
絲瓜生育期長,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3月初育苗,至10月初收獲,生長期在210 d左右。3、4月份甘肅酒泉的最低氣溫為-6 ℃,最高氣溫為21 ℃,絲瓜生長適溫在18~24 ℃,氣溫低于15 ℃時幼苗生長緩慢,低于10 ℃時生長受到抑制,低于0 ℃時則會受凍而死。因此可通過溫室育苗延長生長期,避開絲瓜受春、秋季低溫冷害、霜凍的影響。一般采用溫室、大棚營養基質穴盤育苗,可采用50 mm×50 mm×53 mm,50孔穴規格的育苗盤及瓜類專業育苗基質。播種前用10 g/m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基質充分混勻后裝盤。點播后壓實基質,播種深度1.5 cm。穴盤整齊擺放在溫室育苗架上,然后澆透水,苗盤覆蓋白色地膜保濕,2~3 d后,每天清晨穴盤表面灑水1次,7 d后開始出苗。移栽前5~7 d停止灑水,并逐漸加強放風、煉苗,3~5片真葉時定植。
絲瓜為短日照作物,在河西走廊長日照環境下,生育期延長,開花結果晚。為使父母本花期相遇,父母本的錯播期應較南方大,一般父本較母本早催芽15~20 d,即于3月11-13日催芽,在3月12-15日播種;母本于3月25-28日催芽,3月27日-4月1日播種。
絲瓜雄花為總狀花序,雄花多、花粉足,父母本比例1∶(7~10)即可滿足授粉需要,父本定植300株,可配置母本2 000~2 200株。
絲瓜父本定植早,河西地區4月20日左右定植,此期室外溫度不穩定,霜凍頻繁,定植后需搭建小拱棚保溫。母本于5月中旬晚霜過后定植,雜交制種品種間隔1 000 m以上,水旱塘寬畦栽培。畦寬1.5 m,溝寬30 cm。母本雙行定植,株距45 cm。定植前7 d做畦,定植苗注意壓實,3~4 d后澆緩苗水。
絲瓜生育期長,一般在200 d以上,而且連續結瓜耗肥量大,為提高種子千粒質量,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并獲得高產,必須施足基肥、重施追肥。結合整地,每667 m2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 000 kg、磷酸二銨15 kg、尿素5 kg、硫酸鉀復合肥30 kg,深翻土地、耙細整平。絲瓜吸肥力強,生長過程中應加強追肥,在開花前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磷酸二銨復合肥10 kg;雄花開放、雌花坐果后各追磷酸二銨5 kg、硫酸鉀2 kg。平時澆水要均勻,地面以見干見濕為準。授粉期勤澆水,間隔10 d澆1次水,授粉結束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后期控制澆水,防止瓜條貪青、籽粒發白。
絲瓜生長快、分枝強,為減少絲瓜的營養損耗,應及時整枝。宜采用單蔓整枝、主蔓坐瓜。在6月中旬,主蔓長到40~60 cm時,清除母本的側蔓、卷須及雄花,由于絲瓜雄花為總狀花序,吸肥特別強,應特別注意及早清除雄花花序,減少營養損失,以促使主蔓的雌花發育。母本用竹竿搭成籬笆架,及時綁繩引蔓上架,在絲瓜生長過程中應注意不要翻蔓,否則會降低坐瓜率,影響產量。對老葉、病葉、過密葉以及雄花、卷須等要不斷去除,以達到通風透光、促其生長的目的。授粉后期將主蔓引過籬架,防止因果實太重墜斷莖蔓。授粉結束后在主蔓頂部預留1~2條側蔓促進更新,主蔓打頂,摘除其余側蔓和雌花,促進果實對營養的吸收。10月初將絲瓜莖蔓從根部割斷,瓜條仍留在蔓上,使絲瓜莖蔓的營養向種子回流。
絲瓜連續坐果性好,但是由于瓜條長、生長快,如果第1果節位太低,瓜條接觸土壤后易感染病害,發生腐爛;其次,第1雌花結實后,瓜條營養吸收快,使得后面節位的果實獲得的營養少,不易結實。因此,應選擇第10節以上或離地面80 cm以上節位瓜授粉,具體以第2至第5條瓜為最好。河西走廊地區早熟品種在6月下旬開始授粉,中晚熟品種7月上中旬授粉。授粉前將母本株上所有的雄花花序全部清理徹底,并帶出瓜園。每天下午將次日要開放的雌花用紙袋進行套裝,第2天上午的8:00-12:00進行授粉,操作時將開放的父本雄花剝去花瓣,將花粉均勻涂抹在母本雌花柱頭上,授粉后將雌花花瓣套上授粉袋并用皮筋扎住,再用毛線拴在雌花花柄上作為授粉標記。絲瓜可連續授粉坐果,晚熟大果型品種坐果2~3個,早熟小果型品種坐果3~4個。
絲瓜病害主要是綿腐病和霜霉病。綿腐病多發生在植株下部,尤其是接觸地面的果實最易發病,坐果期如遇連續陰雨天氣,或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雨后積水等地塊發病重,可造成果實腐爛,種子不成熟等損失。防治要提早,在連續陰雨天后或發病初期,用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交替噴藥,間隔7 d噴1次。霜霉病的防治可噴施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2%克霜氰600倍液防治。絲瓜蟲害主要有白粉虱、斑潛蠅、斜紋夜蛾,可應用10%一遍凈2 000倍液,1%蠅螨凈800倍液,10%賽波凱1 000倍液噴霧防治。
絲瓜果肉厚,雖然種子已成熟轉色,但是瓜條含水量高、柔軟,需等到瓜條變黃變干才能采收。采收應分批、及時進行,否則遇雨后瓜條內部濕度大,種子易發芽,每株絲瓜要采收2~3次。一般在10月上旬早霜過后,絲瓜逐漸轉色,外表變黃至變干,由重變輕,瓜條內部有響動聲時,將絲瓜采下晾曬幾天后,剪開瓜條頂部,用力甩出種子,曬干精選、裝袋入庫。袋內放置種子標簽,標簽上應詳細標注品種名稱、品種編號、生產地點、生產者姓名、質量等相關內容,貯存倉庫要先行做好消毒、防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