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霍艷軍
應對環保壓力,家庭農場模式更靠譜兒
本刊記者/霍艷軍
“新環保法”、“水十條”、“土十條”等環保新政的相繼出臺,給傳統的生豬養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2015年以來,我國多地生豬禁養區養殖場遭到嚴令拆遷,對散亂養殖、污染嚴重、效益低下的養豬場進行集中整治,保留設施齊全、環保完備、產出效益高的100頭左右能繁母豬的中小型規模豬場,釋放出行政部門要求養殖適度化規模的信號。家庭農場以其適度的規模、標準化建設、循環農業模式等優勢成為應對當前環保壓力的養殖模式發展方向。
家庭農場,是起源于歐美的舶來詞,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8年,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中首次作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被提出;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提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家庭農場以朝陽產業的姿態迎來大發展。
陳錫文指出,縱觀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經營,沒有不以農戶為主的。農業搞得再好也還是以農民家庭為主,只不過規模大小有差異。隨著國家對專業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的加大,實行新增補貼傾斜政策,集約化、規模化的家庭農場漸行漸熱。對于養殖業,家庭農場的優勢是規模適中、標準化程度高、環保成本低、設備管理水平高效。目前新建成的現代化高效家庭農場,不僅在養殖管理上采用了自動喂料、自動環控和現代化物聯網應用系統等,而且在環保管理上也有了新模式、新措施的探索及應用,實現了高效化養殖管理,大大降低了各項養殖成本。
發展家庭農場不僅能夠充分發揮種養結合,形成循環農業模式,而且能夠實現全程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符合國家發展政策。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解讀《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時指出,當前我國生豬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問題凸顯。一是環境壓力加大。生豬養殖糞便污染、種養脫節等問題日益突出。二是資源約束趨緊。土地資源短缺成為生豬規模養殖發展的重大制約,蛋白飼料原料對外依存度高。三是國際競爭加劇。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豬養殖的勞動生產率、飼料轉化率、母豬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成本較高,沒有競爭優勢,豬肉進口的壓力加大。四是疫病隱患凸顯。我國生豬疫病流行狀況復雜,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給生豬生產發展帶來隱患。五是市場波動加深。最近一輪豬周期和禁養限養疊加,產能下調、價格波動幅度較大。規劃的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2%,糞便綜合利用率大于75%等。
現代化家庭農場是適應生豬養殖轉型時期的新養殖模式。
3.1適度規模避風險
家庭農場是適度規模養殖的代表。
2015年大約有500萬散戶退出了養殖業,規模養殖迅速發展。隨著規模化、產業化步伐加快,推進生豬生產由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由分散養殖向適度規模養殖轉變是必然趨勢。東北農業大學張永根教授認為,實行大規模的畜牧養殖不符合我國國情,當前適合我國國情的畜牧養殖模式是規模化小型化的家庭農場。
發展家庭農場的優勢之一在于規避風險。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畜禽疫病頻發致使養殖業成為高風險的行業。家庭農場與傳統農戶相比,更具有規模化、標準化,且機械化程度高,抗風險能力也更強。在科學飼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方面具有較強優勢。而與規模養殖場相比,飼料資源豐富,可以利用大量農副產品,家庭勞動力成本低;成員內部組織、溝通協調成本低,內部環節少、運行費用少;經營機制靈活,適應市場波動變化的能力強。因此,在堅持以規模化發展為主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分散的養殖大戶向規模化家庭農場過渡,促使其健康發展,進而使規模化養殖和家庭農場互相取長補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近期中央財政安排12.88億元扶持畜牧業發展,并且將重點支持適度規模化生豬養殖。適度規模養殖的家庭農場或將成為我國生豬養殖業的主體,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3.2循環經濟保生態
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是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典范。
養殖業的另一風險是國家環保政策日趨嚴苛,糞尿污染如何處理?當前,規模化逐漸成為我國畜禽養殖業發展的主要思路,而現實中大規模養殖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治污負擔重。目前處理糞尿的最優途徑是科學還田,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大規模養殖場每年產生的糞污量大,遠遠超過當地的土地承載能力,采用其他環保方式處理成本巨大,直接降低養殖場的效益。因此,對于養殖場進行規模控制是畜禽養殖污染防控的一個政策方向。
現代化高效家庭農場環保模式極大地降低了環保管理成本,提高了環保管理效率,把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至了最低點。同時,該模式有利于對目前土地消納面積不足的散戶家庭農場進行升級改造,更好地解決糞便和尿液消納的問題。
近幾年,土地資源的緊張、環保的壓力、“豬周期”的紊亂、人工成本驟增,導致養殖業的小型散戶以及資金實力不雄厚的小公司洗牌出局。而很多大型集團化企業及時調整布局,將規模化同時兼顧綠色環保、風險小的“公司+家庭農場”模式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公司+家庭農場”符合現有的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扶持政策,助農增收;其次,緩解了集團化公司的資金壓力、排污壓力;第三,更有利于產品追溯,保證食品安全。集團化企業的市場自我調節對國內養殖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影響重大。如溫氏、大北農、新希望、正大、雙胞胎、安佑等大型龍頭農牧企業,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時下,雙胞胎力推“家庭豬場”式的適度養殖模式,旨在通過提高養殖水平和產業效益,來控制養殖規模,以“質”改“量”,使得國內雜亂無序的養殖業變得可控、可發展、可提升,通過提高科技水平,提升養殖者的管理能力,打造標準化適度化養殖模式。
以溫氏為例,目前企業正著手將原有的“公司+農戶”過渡到“公司+家庭農場”模式,幫助原有的養殖戶進行調整升級。華農溫氏總經理藍天先生提及,“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除了沿襲“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實行全產業鏈管理外,更著力推動農戶向農場化規模發展,提高農戶的養殖規模和效益。原有的農戶很多已具備升級為“家庭農場”的條件,對于還相對傳統的農戶,華農溫氏幫助改善豬場環保系統、安裝自動喂料系統等機械化設備、改造豬舍架構、防暑降溫或防寒保暖設施等。改造升級后會有專門的試驗去評估,使其符合現代化家庭農場的標準。
總之,家庭農場作為集團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公司和養殖戶打造成利益共同體,風險均攤、利益共享。
《生豬養殖規劃》中提及,當前我國生豬養殖區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南到北,從東向西,現在已逐步向西北和東北兩大重要陣地轉移。這里空間廣闊,可以消化畜牧業的環境壓力,更適宜家庭農場的發展。
曾有國外報道稱,我國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養豬是符合國情、符合動物福利的健康模式,但由于生產效率低無法滿足肉品需求。20世紀70~8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規模化養殖模式一度受到熱捧,也由于呈現的弊端迫使行業不得不尋求更適宜的養殖模式。而今天,與歐洲比較普遍的小型農場模式類似的家庭農場顯現出更多的優勢,似乎更適合我國當前的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