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劉方柏自創三黃安眠湯治療頑固性失眠探討
●陳海燕
本文通過對劉方柏主任中醫師的自創方三黃安眠湯從理論和療效上進行探討,意在深入體悟老師的臨證思維,學習老師邊實踐邊研究理論,繼承與創新結合的治學精神。同時也激發吾輩后學者精研醫理,遠摹先賢,近效時俊,悉心體察,在中醫成才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自創方;三黃安眠湯;劉方柏;頑固性失眠
劉方柏主任中醫師扎根臨床,從醫50余載,中醫功底深厚,臨床經驗豐富,臨床思維極其活躍,長期從事中醫疑難病癥的研究,屢起沉疴。劉老醫德高尚,用其高度的責任心急病人所急,為解除病人的病痛深研病機,遍尋古方,臨床在準確運用、拓展運用、組合連用和化裁使用經方、時方的同時,還將自己摸索出的經驗經千百次驗證發展成自創方。現就劉老針對頑固性失眠自創三黃安眠湯作如下探討。
失眠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狀態下的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困擾著很多人,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加之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存競爭空前激烈,頻繁奔波忙碌,深夜暴食狂飲等一系列的時代因素,又大大增加了失眠的治療難度。而其中頑固者,多用西藥鎮靜劑無效,或輾轉遷延遍訪中、西醫均收效甚微,失眠時間可長達數年,病人苦不堪言。中醫臨床治療是辨證論治,其落腳點是遣方用藥。針對這類病癥,臨床常用方如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歸脾湯等,用之療效總覺不滿意。正是基于這種現實的需要,激發著臨床的創新。老師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對失眠的病機進行了深入研究,針對這種病機,反復推敲,并經過臨床實踐的反復驗證,創制了三黃安眠湯。
老師對失眠病因病機分析,可用正、邪兩綱加以概括。正虛者,多為氣血虧虛,心脾兩虛,治療也相對容易,而邪所致者則較復雜,無不與當今社會不良的生活習慣,激烈的生存競爭有關,多種因素導致肝氣郁結化火,肝火伐土則脾胃傷,脾失健運而釀濕生痰,痰濕郁久可蘊熱成火,擾亂心神是諸多頑固性失眠的共同病機。多種邪氣相雜為患,邪不去,則神不安,神不安則進一步加重衛氣獨行其外而不得入于陰,陰陽由失調再到各行其道,終致頑固性失眠。老師認為痰火互結,火熾痰郁,擾亂心神是諸多頑固性失眠的共同病機,針對痰火老師曾用黃連溫膽湯但療效欠佳,后發現《靈樞》之半夏湯、《金匱要略》之防己地黃湯和某雜志介紹之經驗方僵蠶二黃湯合用后,臨床療效滿意,經過多次驗證重復,最后將上述三方合用調整后形成了三黃安眠湯。該方中半夏秫米湯能 “通其道”,使陰陽和,僵蠶二黃湯由僵蠶、姜黃、天竺黃、遠志、首烏藤組成,能清化痰熱,防己地黃湯則能養血清熱兼以除濕,三方合用切中病機,療效甚佳,使頑固性失眠患者得以更好地治療。
病案一 羅某,男,25歲,失眠10余年,患者初時因頻繁手淫繼之尿頻,夜間達10余次,漸至失眠,稍有動響均不能入睡,且漸至通宵不眠,曾經中西藥治療無效,長期靠服安眠藥維持,伴頭昏、耳鳴、心煩、口干苦、背痛、溲黃、便結、苔薄黃、脈弦細。
診為不寐,辨證:痰熱擾心,予三黃安眠湯,處方如下:
炙僵蠶10g 天竺黃10g 姜黃10g 遠志10g
首烏藤30g 半夏30g 苡仁30g 防己10g
桂枝10g 生地50g 茯神10g 炙甘草10g
酸杏仁30g
服上方3劑后,二診來時已能朦朧入睡,續用前方5劑。
三診時訴已將安眠藥減掉,服中藥后能入睡5-6小時,頭昏、耳鳴改善,心煩、便結不明顯,續用前方7劑鞏固療效,囑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后隨訪未再反復。
病案二 趙某,女,36歲,長期失眠5年余,時完全不能入眠,或入睡后易醒,面色少華,伴心慌、易怒,神差,乏力,納食尚可,舌淡紅,苔厚膩,脈弦細。患者多年為病所苦,曾到華西醫院,北京某中醫院診治療效欠佳,后由北京某醫院副院長推薦到樂山求醫于老師。因為外地人,遂收入住院觀察治療。時恰好為筆者主管。吾細析此案患者,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心煩,易怒,似有肝郁脾虛之象,當選消遙散合半夏秫米湯,遂予之:
柴胡12g 白芍80g 炒白術20g 當歸15g
茯苓12g 薄荷12g 玫瑰花20g 凌霄花20g
炙甘草15g 茯神20g 龍骨30g 牡蠣30g
炒棗仁30g 法半夏30g 高梁30g 5劑
服上方后患者自覺情緒稍有控制,但睡眠改善不明顯,老師查房查看病員后,指出該患者病久,雖兼有肝郁、血虛之象,但其心慌,易怒,苔厚膩,亦為痰熱之象。因此其病機關鍵仍在痰熱擾心,二診予調整治法為清化痰熱,養血安神,三黃安眠湯加味:
生地60g 炙僵蠶10g 天竺黃10g 姜黃10g
遠志 10g 防己10g 防風10g 桂枝10g
法半夏30g 高粱30g 首烏藤30g 炙甘草10g
茯神20g 五味子15g 炒棗仁 30g
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三服,下午服1次,晚上服1次,睡前1次。
服藥當晚患者11∶30即朦朧入睡,至凌晨6點左右方醒。繼續服上方,心慌也隨之消失。三診時,患者舌苔薄白,心煩、心慌癥狀消失,每晚能睡5-6小時,逐漸停用安定、左匹克隆,出院后堅持服上方20余劑,隨訪患者睡眠明顯改善。
結合臨床案例分析,此方之所以能攻克難治性失眠的關鍵有三點,一是醫者深入剖析病機,抓住痰熱為主因進行辨治;二是針對準確的病機進行準確的遣方用藥;三是藥物的配伍、劑量相當考究。不寐在內經《大惑論》中闡釋:“帝曰:病不得臥者,何氣使?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論治則分:一、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皆宜以養營養氣為主治,重在心脾,二是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徐東皋曰:“痰火擾心,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而在當下,老師對不寐病機的把握與上述理論不謀而合。遣方用藥上,老師雖以痰火處治,但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因此選用防己地黃湯,用首烏藤、酸棗仁、茯神養心安神,重用生地養血清熱,陰氣不虛則能寐,且能潤腸通便,若見便秘重者,劑量可增至60-120g,一般不少于50g。半夏秫米湯正切合“通其道而去其邪……陰陽和得者也”的治療大法,因此老師凡因邪實致失眠者,均加用半夏秫米湯(無高粱可用苡仁代,劑量以30-50g為常量),療效也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
[1]劉方柏.臨證百方大解密[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2]王洪圖.內經[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