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路
《金匱要略》脾胃觀思想探微
●馬加路
脾胃乃后天之本,治中央,以灌四旁,肌膚血脈無不賴以于此。本文欲從《金匱要略》中論治脾胃的“治未病”思想、選方用藥以及制劑服法出發,結合古今醫家對其理論精華的發揮與臨床運用經驗,探索辨證脾胃觀的應用規律,意在探討仲景辨治脾胃疾病的學術思想,以求更好地指導臨床,提高診治脾胃病的療效。
《金匱要略》;張仲景;脾胃觀
《金匱要略》是東漢末年醫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被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范”。其中,涉及脾胃病的內容極其豐富。從其內容而言,主要包括第十篇的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五篇的黃疸病脈證并治和第十七篇的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還有部分病證散在分布于各篇,如痰飲、虛勞、吐血、下血等,這些均系統而集中地反映了仲景重視脾胃觀的學術思想。茲將此學術思想作一初步探討。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仲景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之說。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是在疾病未發生之時,順應四時,注重“養慎”。仲景在首篇指出:“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于此,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蘊含著飲食卻病之法,而“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于胃,需要脾胃的腐熟和運化,故“脾胃觀”在未病先防中尤為重要,從其原文論述足見仲景重視脾胃之意[1]。(2)既病防變。既已患病,則應在疾病發展的初期就及時治療,或依據其傳變規律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擴展和蔓延。如首篇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該條文強調了在疾病即將發生傳變的關鍵時刻調補脾胃的重要性,因為脾胃乃后天之本,與疾病的傳變以及預后有著根本的聯系。(3)“四季脾旺”的發病觀。仲景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對于“四季脾旺”,雖然歷代注家有著不同的見解,但縱觀仲景的理論與思想,筆者認為可簡單地理解為“如若脾氣一年四季均健旺,則邪氣不會侵襲機體。”這是對《黃帝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進一步發展,是仲景對于發病機理即發病觀的高度概括,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研究。
仲景在臨證時往往注重整體辨證,權衡主次,分證論治,提出了多種康復脾胃之法,歸納如下:(1)補脾胃,助氣化,陰陽兩顧。治療脾胃之病,多遵循《黃帝內經》中“甘先入脾”之旨。如扶陽中的辛甘化陽(桂枝和甘草);養陰中的酸甘化陰(酸棗仁、芍藥和甘草)。此法常以桂枝湯為代表,誠如徐靈胎所言:“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能化氣調陰陽。”其所主的病機為衛強營弱,觀其方劑組成及特點,可發現脾得溫助,一方面可以解肌以治衛強,另一方面,借以大棗、芍藥養陰以生營。此亦溫和脾胃以生營衛之治也。(2)暢氣機,復升降,五臟同調。脾居中州,灌溉四旁,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有五臟之氣。調理脾胃升降可以權衡五臟氣機升降,協調五臟相關氣機,以助心陽,如治胸痹之人參湯,主所主病機為中焦陽虛,氣滯寒凝者,方中用干姜、甘草、人參、白術補脾氣以助心陽之不足,俾使陰翳消而胸痹愈,故言仲景開從脾胃論治心臟病之先河;以復肺氣,如治虛寒肺痿之甘草干姜湯,方用甘草、干姜溫補脾土以復肺氣,俾使上焦虛寒得解而使津液輸布歸于正常;(3)陽道實,陰道虛,清降胃氣。仲景徹悟“陽道實,陰道虛”之旨,診治脾胃之病,實則從陽明而瀉,虛則從太陰而補。“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陽明胃病,證多為實,可采用導滯和胃之法,本法用于積滯內停,脾胃氣機不利,脘腹痞滿且有疼痛之證,如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厚樸七物湯、厚樸三物湯、大柴胡湯諸方,配伍大黃、枳殼、芒硝、厚樸之屬,以苦寒通降瀉下,使腑實去、胃氣通、傳化復,則邪去病愈。“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心下結硬。”太陰脾病,證多為虛,故仲景以溫熱扶助脾陽立法治之,或以溫陽藥健運脾陽,如苓桂術甘湯,或補火以助脾土,如附子粳米湯。這對后世脾胃學術思想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
(1)制劑類型。制劑主要包括兩類,一為丸劑緩投,如皂莢丸,主治痰濁壅肺的咳喘,皂莢性味辛咸,能利竅滌痰,又恐其性烈,損傷胃氣,故制以“刮去皮,用酥炙”,煉蜜為丸,同時佐以棗膏和湯服,亦可緩其峻烈之性,顧護脾胃。又如主治陰寒痼結之心痛的烏頭赤石脂丸,方中的附、姜、烏、椒盡是大辛大熱之品,止痛逐寒之力極強,故仲景以蜜和丸,意在峻藥緩用,免傷胃氣。另一為煎湯代水,如厚樸麻黃湯,主治飲熱迫于上而近于表之咳喘,先煮小麥為湯,用此再煎厚樸、麻黃,一方面以小麥和中養胃,另一方面也可緩黃、樸之燥。亦如十棗湯,主治飲結脅下之懸飲證,方中集大戟、芫花、甘遂三藥峻瀉,而峻瀉之后往往損傷脾胃之氣,故以大棗十枚為君先煎作湯,和中而調和諸藥,預先緩解其毒,使峻瀉而不傷正。(2)服藥方法。《醫學源流論》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由此可見,重視服藥方法,正確地服用藥物亦可提高臨床療效,加速病情的好轉,而仲景所制之方,尤其講究服藥方法,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顧護脾胃。
仲景在栝樓桂枝湯的方后注云:“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旨在使谷氣內實,以溫養化生脾胃之氣。另外,在百合地黃湯方后應注意“中病,勿更服”,究其原因乃是由于生地黃性寒味膩,須中病即止,以免壅塞阻滯,滋膩礙胃。此外,先食后藥、溫服和胃等服藥方法在《金匱要略》中也有涉及。[4]
綜上所述,對待疾病,仲景重視預防,而預防疾病的重點,關鍵在于脾胃。仲景重視“脾胃觀”的思想,對臨床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我們在臨床上開拓思路、選方用藥、提高療效,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1]鄭亮.淺探《金匱要略》的脾胃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8.
[2]張振南,謝利民,于潼.張仲景重視脾胃學術思想初探[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2015,10(1):124-125.
[3]劉瓊,陶春暉,張志峰等.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9(1):58-60.
[4]王仲霞,陳秀玉.論顧護脾胃觀念在《金匱要略》制劑及服法中的應用[J].中醫研究,2005,18(9):9-10.
馬加路,男,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在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