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歡
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潛在的護理風險與防范對策
●何佳歡
腦、脊髓和周圍神經共同構成神經系統,它分為周圍和中樞兩大部分,主要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神經外科疾病和神經內科疾病,其中神經外科主要治療外傷或腫瘤引起腦與脊髓的病變;神經內科主要治療腦部炎癥性疾病、腦血管疾病、脊髓及其他神經系統的病變。神經內科屬于獨立的二級學科,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腦膜炎、脊髓炎、腦出血、帕金森、重癥肌無力、癲癇、三叉神經痛等。入院治療的患者通常處于病重或病危狀態,普遍患者在感覺和認知方面存在障礙,潛在的風險比較大,因此,如何在神經內科做好護理工作,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評估風險的可能,從而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
神經內科護理;護理風險;防范對策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神經內科患者100例,隨機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在55~80歲,平均(66.32±7.05)歲,男30例,女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55~82歲,平均(65.84±6.91)歲,男28例,女22例[1]。對照組患者實診療過程中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針對神經內科患者護理可能存在的風險,實施有特點的防范措施。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例、病情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護理前,告知患者相關情況,由相關護理人員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2]。
1.2 護理的風險因素
患者誤吸。由于神經內科患大多都是各類病癥導致的神經肌肉協調能力降低,使得患者吞咽的功能受到限制,其中一部分錯迷的患者其吞咽以及咳嗽功能甚至還會消失,由于患者會存在大量的腦脊液漏、留置的胃管或鼻飼不正確、氣管插管氣囊壓力偏低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導致患者誤吸的關鍵因素[3]。
鎮靜劑過量。病情較為嚴重的一些神經內科的患者,由于其身體受到病痛的折磨,其精神狀態及情緒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對其身心健康極其不利,對于此類患者臨床上通常都會運用鎮靜的方法來為其緩解不良的精神狀態,主要為了控制患者情緒,為其減少痛苦,使耗氧與顱內壓降低,從而保護腦細胞[4]。但是,鎮靜劑的使用卻存在著一定的安全問題,鎮靜劑的使用必須根據相關原則進行,使用鎮靜劑而導致的風險,通常都是由于護理人員缺乏警惕,而導致鎮靜劑的使用劑量不正確,導致患者呼吸異常和腦灌注壓異常的情況發生。
壓瘡。壓瘡是神經內科患者日常護理工作中非常常見的問題,由于患者無法自主行動、長期臥床或者衛生情況較差、護理不及時等情況下都會發生壓瘡。
1.3 護理風險的相關處置對策
建立分線管理體系,制定合適的神經內科護理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設置護理質量督察小組,對護理質量時刻關注,適時抽查。對患者開展相關健康教育,向患者說明病況、病因,提醒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讓患者了解護理的工作內容、方法等,使患者能夠更好的配合護理工作的進行。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認真解答,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預,防止患者出現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增強患者的信心。改善病房環境,定時給病房消毒、通風,保持病房的光線融合,控制病房內的噪音,給予患者一個舒適的環境有助于患者的治療。定期對病房內的設備維護檢修,及時發現并排除不良隱患。在一些關鍵位置設置防觸電、防滑等警告標識,引起患者及家屬的注意,避免滑倒、觸電等意外發生。完善管理,制定出完善的監管程序,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推行責任制,完善獎懲制度。提高醫護人員的配合協作,規范護理記錄,嚴格操作。提升業務水平,改進護士的工作方法,建立新型的護理理念,以患者為中心,樹立風險意識,增強甄別風險的能力,對護理人員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其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總結護理工作中的優缺點,加強醫護人員及醫患之間的溝通交流,相互協作,共同進步。護理人員風險管理。風險的發生主要在于護理人員的預評估,因此提高護理技能和水平是降低護理風險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做到以下3個方面,將會大大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降低風險的發生率。①掌握《護士手冊》《臨床護理實踐指南》和《醫療事故處理手冊》等相關規章制度,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護理重要性的意識,是成為合格護理人員的必備條件,也是開展日常護理工作的基礎。②護理人員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安全教育,加強危險防范的意識與警惕心,從而保證護理人員及早發現安全隱患,并作出正確處理。③規范化日常護理文書的填寫,交接班記錄填寫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確保文書與記錄具有可追溯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觀測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來表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當P值<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相比于對照組,滿意度較高,護理差錯率較低,護理質量顯著提高,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入住神經內科的患者,普遍存在年齡大、病情嚴重、自理能力差等特點,尤其是腦部嚴重受損的患者很容易伴有意識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和行動障礙等后遺癥。因此,神經內科的患者除了必要的常規護理外,還需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所謂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因素造成患者受傷或死亡的可能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己的健康程度越來越重視,法律意識也越來越強,因此,醫療糾紛的事情不斷發生,尤其是護理引發的糾紛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如何有效地降低護理風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該次研究通過從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角度,觀察常規護理與護理風險管理下的風險事件發生率。具體結果為觀察組的護理風險總發生率為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護理風險率27.3%。結果表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會大幅度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也就是說,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對降低醫療糾紛具有重要意義。歸根結底,通過風險管理,即全面地預測風險的發生,并做好相應防護,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更有助于提高神經內科的整體護理水平,值得推廣。
臨床護理是臨床治療的關鍵部分,而護理安全性又是臨床護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護理安全性是患者在護理期間沒有出現生理、心理功能的損害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等,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而神經內科患者多數年齡較大,病情危重,患者預后差,存在著較高的護理風險和潛在安全隱患。因此,為了提高護理質量,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的危險因素,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我院對神經內科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分析,探討制定相關的防范政策,提高了護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
(作者單位: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
[1]韓雪.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9):149.
[2]李彤.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護理,2016,14(2):278.
[3]蒙春丹.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7):2751.
[4]吳紅恩.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14,1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