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模式”構建農商互聯
山東圍繞提升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以農商互聯對接為總抓手,著力拉長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創新供應鏈,探索了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山東模式”。
聯產品,實施“農產品上行計劃”。依托山東名優特新、“三品一標”等資源,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展網上批發、零售和產銷對接。依托國內外知名電商平臺,籌建山東品牌農產品網上商城及展示展銷中心,建立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山東品牌農產品營銷體系。
聯設施,加強農商互聯渠道建設。推進“快遞下鄉”,統籌利用好“萬村千鄉”、郵政、供銷和商貿企業現有農村渠道,加強與“四通一達”等合作,構建農產品快遞網絡。規劃建設了全國冷凍存儲能力最大的中國食品谷,建成運營了東亞唯一的畜牧產品交易所。鼓勵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有冷庫650座,低溫儲存能力630萬噸,超低溫儲存能力超過6萬噸。
聯標準,健全農商對接標準體系。以“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為主題,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推進全國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建立社會化托盤共用體系、標準化物流設施。支持農產品電商企業、行業協會等制定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農產品質量控制、等級評定、產品包裝等標準。
聯數據,加強農商對接信息數據支撐。組建農業大數據交換管理中心,健全大數據采集制度,形成上下聯動、覆蓋全省的農業大數據共享平臺。加快重要產品追溯體系示范省建設,抓好合格供應商、超市配送中心、特色產品和“老字號”等追溯鏈條建設。
聯市場,創新農商一體化流通模式。整合社區線上線下服務資源,實施智慧便利店進社區工程。探索開展了加快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國家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集中連片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試點和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等國家試點任務,打造了蔬菜科技博覽會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展會,形成了農商互聯、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李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