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偉,謝玉球,時 曉,仲幾曉,周二干,蔡 猛,劉 建(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宿遷223800)
?
濃香型白酒生產中釀酒微生物研究與應用現狀
金偉,謝玉球,時曉,仲幾曉,周二干,蔡猛,劉建
(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宿遷223800)
摘要:固態法白酒的釀造離不開發酵,而發酵離不開微生物。概述了濃香型白酒微生物的研究現狀,主要從酒曲微生物、窖泥微生物、酒醅微生物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濃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進展
長期以來,濃香型白酒一直占據著白酒消費的主流市場。伴隨釀酒技術和工藝的不斷進步與創新,白酒香型日漸增多、各種流派相繼涌現,濃香型白酒也出現了不少流派,而不同香型和流派的出現與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息息相關。釀酒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發酵。中國傳統工藝白酒通常采用固態發酵的方式,以富含各種微生物的曲作為發酵劑。因為每種曲內含有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微生物,各種微生物分別對應各自的發酵產物,從而形成了白酒的不同風味。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大多數微生物是單細胞,部分是多細胞。微生物主要是指放線菌、細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類。與釀酒有關的主要是細菌、霉菌和酵母菌,它們在白酒生產中對酒的產量和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3]。
中國幾千年前就會用糧食釀酒,酒文化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研究酒文化就不能脫離釀酒微生物的研究。濃香型白酒微生物主要來自于窖泥、酒醅、酒曲和自然環境。中國濃香型白酒主要分為川派和江淮派,這兩種派系的濃香型風格差別也很大,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發酵微生物差別比較大[1]。
1.1酒曲微生物的研究
中國白酒所使用的糖化發酵劑種類有大曲、小曲和麩曲。由于不同的糖化發酵劑所含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以及酶系種類和數量的差異,因而導致了代謝產物種類、數量和比例的不同,從而影響白酒的質量和風味。我國傳統固態法白酒大多以大曲作為糖化發酵劑,在傳統固態法白酒生產中,大曲不單作為糖化發酵劑,更重要的是,大曲中含有經過一定富集、培養的自然篩選、馴化的微生物系,為大曲酒多菌種發酵生產帶來微生物種源,從而形成代謝產物的多樣性,即香味成分的復雜性,同時大曲還是復合酶制劑,大曲中含有淀粉酶、糖化酶、酒化酶、酯化酶、蛋白酶等多種酶系,為形成復雜的香氣成分提供催化劑;此外大曲在培養過程中,還形成了復雜多樣的香氣成分,這些香氣成分有的直接帶入酒中,有的進一步經窖內生化反應,形成新的物質,在蒸餾時帶入酒中。可見大曲對于酒體風格的形成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名酒之所以為名酒,名在質量,貴在風格。沒有高質量的大曲,就不可能釀出風格獨特、優美的高質量白酒。曲的風格和質量直接影響酒的質量和風格[4-5]。
不僅中國對糖化發酵劑特別關注,國外對發酵劑也特別感興趣,而且對此研究也比較早。19世紀末,法國人A.Calmette對中國的釀酒糖化發酵劑特別感興趣,著手研究并從小曲中分離出糖化力特別強的魯氏毛霉(Mucor rouxianus),并用該菌進行實驗,建立起了利用富含淀粉的農作物發酵生產酒精的“阿米露法”(Amylo Process)[6]。19世紀末,日本人利用米曲霉進行發酵,生產出對釀酒生產有重要作用的淀粉酶。中國白酒引起了日本人齊藤、山崎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覺得中國的白酒很奇妙也很有魅力,20世紀初,他們開始著手對中國白酒微生物進行研究,并從中分離了很多微生物,令他們興奮不已。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人花井、橫山開始對中國釀酒大曲微生物進行研究,弄清楚了大曲微生物與糖化力的關系[7-8]。我國對釀酒中的糖化力微生物研究相對滯后,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才有釀酒微生物中糖化力強的菌株分離培養、應用的研究報道[9]。湯斌等[10]發現安徽古井成熟的大曲中細菌共分為Lactobacillus、Pantoea、Enterobacter、Klebsiella、Leuconostoc、Erwinias、Pseudomonas、Bacillus licheniformis幾大類群,胡佳等[11]發現瀘州老窖細菌分屬于Delftia、Dysgonomonas、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um、Nocardiopsis、Pseudomonas和Arthrobacter幾大類群。任道群等[12]報道了濃香型曲藥中霉菌的初步分類和A2-3菌株的選育,張霞等[13]對貴州濃香型白酒大曲中霉菌的18SrDNA系統發育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姚萬春等[14]對瀘州老窖國窖曲曲坯層次間微生物差異進行了研究。
周瑞平等[15]對高溫大曲中1株嗜熱細菌進行了分離與鑒定,張青山等[16]對云南瀾滄江中溫大曲中微生物進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發現,芽孢桿菌是高溫大曲中優勢菌種,而中溫大曲中只有少量芽孢桿菌存在。高亦豹等[17]利用PCR-DGGE未培養技術對中國白酒高溫和中溫大曲細菌群落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細菌群落結構與制曲工藝有密切關系,Thermoactinomyces sanguinis僅存在于醬香型白酒的藥曲中。施安輝等[18]對濃香型白酒發酵過程窖中微生物區系進行了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1997年,任道群等[19]著手濃香型大曲曲外層和曲心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產酒酵母多數存在于曲皮部分,產酯酵母多數存在于曲心,曲心所產白酒的出酒率和優級率均優于曲外層。1999年,余有貴[20]通過對邵陽大曲培養過程微生物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入房初期以酵母菌和細菌為優勢菌群,中期走向低谷,而此時微生物總數達到最高值,酶活力也最高,此時優勢菌群為霉菌,后期曲外層微生物總數稍降,而曲心稍有回升,而此時優勢菌群為霉菌和細菌,尤其是細菌中的芽孢桿菌最多;但無論什么時期,曲心的酵母菌數和霉菌總數明顯低于曲外層,所以曲皮部分的糖化力比其他部位的都高。2001年,余有貴[20]對邵陽大曲培養過程微生物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初步弄清了邵陽大曲中菌群的分布情況,結果表明不同的藥曲中菌群種類和數量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1.2窖泥微生物的研究
傳統濃香型白酒典型特征是續茬配料、混蒸混燒、泥窖固態發酵。用泥料制作的老窖是濃香型酒發酵的典型設備。它不但是盛放酒醅,進行發酵的容器,而且在發酵過程中,泥窖中的土壤微生物(梭狀孢芽桿菌如己酸菌、丁酸菌等)與發酵酒醅中的營養成分作用而生成具有鮮明特色、以己酸乙酯為主體的香味成分,使產品具有濃郁的芳香、豐滿的酒體。故泥窖除了作為發酵容器的作用外,還為白酒中以己酸乙酯等為主的復合香味物質生成所需特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此我國很多研究者對窖泥微生物進行分析研究,并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同時也推動了白酒行業的發展。
施安輝對濃香型白酒發酵過程窖中微生物區系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表明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窖泥中的厭氧細菌和好氧細菌均出現有規律地變化[21]。廖建民等[22]對不加糧母糟保窖過程中質量變化進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加糧母糟與正常母糟有很大差異,初步探明了不加糧母糟保窖過程中菌群的變化規律,為不加糧母糟的生產利用提供了基礎。20世紀后期,中科院吳衍庸[23]對濃香型白酒的窖泥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并從中成功分離出生絲微菌,這種菌可有效減少白酒中有害的甲醇含量。從瀘州老窖的老窖中分離出1株產甲烷桿菌,建立了己酸菌與甲烷菌共生發酵的二元發酵技術,推動了白酒行業的發展。研究表明,老窖泥中甲烷菌、甲烷氧化菌、己酸菌、丁酸菌等功能菌明顯多于新窖,并從瀘州老窖泥中分離出產己酸的細菌,為推廣人工老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成績[23]。吳飛對濃香型白酒窖池發酵過程中窖泥中酵母類微生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地區不同窖池都有各自的優勢酵母菌群,然而不同窖池中優勢酵母菌又有很大差別,在成品酒中形成的窖香會有很大的不同,因而老窖對于濃香型大曲酒的質量和風格都會有很大的影響[24],同是濃香白酒洋河大曲、雙溝大曲、古井貢、劍南春、五糧液、瀘州老窖,它們的窖香各不相同。
李大和在《濃香型大曲酒生產技術》中詳細介紹了濃香型大曲酒的主體香氣成分是己酸乙酯,主要由己酸菌生成,而窖泥中主要有甲烷菌、甲烷氧化菌、己酸菌、丁酸菌等功能菌構成,實踐表明,甲烷菌只利用CO2作碳源,氫作能源進行發酵,而己酸菌在生長和代謝中產生的對自身有毒害作用的氫氣和CO2正好被甲烷菌利用,二者具有共生作用,因此甲烷菌是己酸菌生長環境的“清潔工”[25]。濃香型白酒的釀制離不開老窖泥的奧秘就在于老窖泥中存在著大量的梭狀芽孢桿菌和其他厭氧功能菌,但對窖泥中厭氧微生物的研究還只是一個開端。
1.3酒醅微生物的研究
酒醅是固態發酵法釀造白酒時,窖內正在發酵或已發酵好的固體物料,參與濃香型白酒發酵過程的微生物類別和數量很多,酒醅微生物主要來自曲粉、窖泥微生物和自然環境,而大曲殘留和窖泥的微生物為最主要來源,它對酒醅的發酵起到直接的影響作用,“作好酒,用好曲”是人們長期生產實踐的科學總結。窖外微生物也是酒醅微生物的來源,也能積極參與酒醅的發酵過程。由于受地區、氣候的影響,加上不同地區、不同酒廠采用的工藝、酒曲和窖泥的不同,所以同是濃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分布也不同。
2005年,董永勝等[26]在固態發酵耐高溫酒精酵母的選育及生產應用的研究中,從酒醅中成功分離1株耐高溫酒精酵母,該酵母在38℃下發酵效果比較好,出酒率可以提高30 %。2009年,李光輝等[27]在濃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代謝分析研究中,發現酒醅微生物功能多樣性與pH值之間有重要關系,下層酒醅微生物群落代謝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變化趨勢。2010年,姚惟琦等[28]在濃香型白酒酒醅中乳酸菌分離及其對模擬固態發酵的影響的研究中,從酒醅中經富集、培養、分離產乳酸的菌株,其中16株為芽孢桿菌,其中,6株產乳酸效果較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劉念等[29]在濃香型白酒糟醅中真菌菌群的研究中,發現假絲酵母屬、釀酒酵母屬、曲霉屬、伊薩酵母屬和漢遜酵母屬等5屬的真菌為主要優勢菌,入窖第3天直到中后期釀酒酵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后期漢遜酵母和釀酒酵母在數量上相當。張文學等[30-31]在濃香型白酒糟醅中菌群的研究結果表明,優勢菌群是耐乳酸桿菌,隨著發酵過程的進行,菌群向耐酸耐酒精的群落發展,真菌多樣性也隨著不斷降低。王海燕等[32]香型和芝麻香型白酒酒醅中微生物菌群的研究中和張文學等[33]在PCR技術對濃香型白酒糟醅細菌菌群的研究結果表明,糟醅中的細菌優勢屬均為Lactobacillus,未檢測到Streptomyces和Lysinibacillus。趙東等[34]在濃香型白酒發酵過程中酒醅微生物區系及其生態因子演變研究中發現,在發酵剛開始,酒醅中酒精和有機酸含量都比較低,好氧微生物的增殖相對較快。隨著發酵的進行,窖內氧氣慢慢耗盡,好氧微生物也逐漸消亡。釀酒酵母菌在發酵初期時其生長、發酵同時進行,隨著窖內酒精含量增加,很多不耐酒精的酵母菌慢慢消亡。而在發酵的中后期,窖池處于無氧條件,乳酸菌生長發酵開始活躍。酒醅中的微生物來源比較復雜,研究起來比較麻煩,研究時可結合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方法,如核酸探針雜交技術、PCR-RFLP技術、PCR-SSCP技術、RAPD技術、PCR-Clone Analysis技術,以及DGGE與TGGE技術,加快酒醅微生物的研究進程,從而為釀酒生產提供更多理論和技術依據,促進釀酒產業的發展。
白酒是我國傳統的民族工業,因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在世界蒸餾酒中獨樹一幟。很多學者專家在釀酒功能菌上做了很多研究,也花了大量時間,在功能菌篩選、鑒定、應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比如很多酒廠通過這些功能菌自己做的窖泥和酒曲,效果都比較好,然而在功能菌區域和應用上以及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上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傳統的白酒釀造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影響釀酒生產的微生物以及風味物質和微生物的關系都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曲是酒之骨”,足以說明釀酒微生物對白酒生產的影響特別之大,對于白酒釀造生產中微生物的代謝機制也需要應用多種生物技術去研究,從而更好的服務白酒生產,提高白酒產量和質量,改良白酒的風格,促進白酒行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Alke B, Luise B C. In situ detection of bacteria in continuousflow cultures of seawater sediment suspensions with fluorescently labelled rRNA-directed oligonucleotide probes[J]. Microbiology, 1998, 144:2783-2790.
[2]余乾偉.傳統白酒釀造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王傳榮.白酒的香型及其風味特征研究[J].釀酒科技,2008(9):49-52.
[3]王旭亮,王德良,韓興林.白酒微生物研究與應用現狀[J].釀酒科技,2009(6):88-91.
[4]鐘方達,胡峰,唐云容.濃香型習酒架式大曲微生態研究[J].釀酒科技,2012(7):41-45.
[5]游劍,陳茂彬,方尚玲,等.枝江大曲酒大曲和窖泥中優勢菌的分離與初步鑒定[J].釀酒科技,2009(5):77-81.
[6]陳憲儀.微生物與中國釀造文化[J].中國釀造,2001(3):33-35.
[7]橫山直行.中國曲の微生物相と酵素活性[J].日本釀造協會志,1994,89(1):72-76.
[8]花井四郎.中國の白酒と香氣[J].日本釀造協會志,1994,89(1):53-59.
[9]傅金泉.中國近代釀酒微生物研究史料[J].釀酒科技,2006 (5):82-88.
[10]湯斌,劉金英,周慶武,等.免培養技術對濃香型白酒大曲中細菌多樣性的影響[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1,37(9):36-40.
[11]胡佳,鄧斌,張文學,等.濃香型白酒曲藥中細菌組成及系統學分析[J].釀酒科技,2007(5):17-19.
[12]任道群,姚萬春,唐玉明,等.濃香型曲藥中霉菌的初步分類和A2-3菌株的選育[J].釀酒,2009,36(1):50-51.
[13]張霞,武志芳,張勝潮,等.貴州濃香型白酒大曲中霉菌的18S rDNA系統發育分析[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1,17 (3):334-337.
[14]姚萬春,唐玉明,任道群,等.瀘州老窖國窖曲曲坯層次間微生物差異研究[J].釀酒,2005,32(5):35-36.
[15]周瑞平,陳云宗,唐代云,等.偏高溫大曲中一株嗜熱細菌的分離與鑒定[J].釀酒科技,2010(1):36-38.
[16]張青山,馬淼,吳永安,等.云南瀾滄江中溫大曲中微生物初步分析[J].中國釀造,2010(3):84-86.
[17]高亦豹,王海燕,徐巖.利用PCR-DGGE未培養技術對中國白酒高溫和中溫大曲細菌群落結構的分析[J].微生物學通報,2010,37(7):999-1004.
[18]施安輝,關紀奎,張文璞,等.徐坊大曲的微生物區系及其優勢菌的鑒定[J].釀酒科技,2001(6):26-28.
[19]任道群,唐玉明,姚萬春,等.濃香型大曲曲外層和曲心的差異研究[J].釀酒科技,1997(6):13-14.
[20]余有貴.邵陽大曲培養過程微生物的研究[J].釀酒科技,1999(2):26-27.
[21]施安輝.濃香型白酒發酵過程窖中微生物區系的分析[J].釀酒,1986(4):24-29.
[22]廖建民,唐玉明,唐華民,等.不加糧母糟保窖過程中質量變化的研究[J].釀酒科技,1993(5):20-21.
[23]吳衍庸.白酒工業微生物資源的發掘與應用[J].釀酒科技,2006(11):111-113.
[24]吳飛.濃香型白酒窖池發酵過程中酵母類微生物的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2006.
[25]李大和.濃香型大曲酒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7.
[26]董永勝,張德中,王立言,等.固態發酵耐高溫酒精酵母的選育及生產應用[J].釀酒,2005(5):30-32.
[27]李光輝,程鐵轅,黃治國,等.濃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代謝分析[J].釀酒,2009(3):29-32.
[28]姚惟琦,陳茂彬,等.濃香型白酒酒醅中乳酸菌分離及其對模擬固態發酵的影響[J].釀酒,2010,37(3):37-41.
[29]劉念,劉緒,張磊,等.濃香型白酒糟醅中真菌菌群的研究[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1,47(2):28-31.
[30] Zhang W X,Qiao Z W,Shigematsu T,et al.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Zaopei during production of Chinese Luzhou-flavor liquor[J].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2005,111(2):215-222.
[31] Zhang W X,Qiao Z W,Tang Y Q,et al.Analysis of the fungal community in Zaopei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Luzhou-flavour liquor[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2007, 113(1):21-27.
[32]王海燕,張曉君,徐巖,等.濃香型和芝麻香型白酒酒醅中微生物菌群的研究[J].釀酒科技,2008(2):86-90.
[33]張文學,喬宗偉,胡承,等. PCR技術對濃香型白酒糟醅細菌菌群的解析[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5,37(5):82-87.
[34]趙東,喬宗偉,彭志云.濃香型白酒發酵過程中酒醅微生物區系及其生態因子演變研究[J].釀酒科技,2007(7):37-39.
2016年全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座談會在貴州仁懷召開
本刊訊:2016年全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座談會于2016年2月27日在貴州省仁懷市隆重召開。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副理事長劉秀華、秘書長宋書玉、常務副秘書長何勇、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言冰,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龍超亞以及全國31個酒業協會的會長、秘書長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常務副秘書長何勇主持。本次座談會由中國酒業協會主辦,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仁懷市酒業協會承辦。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致辭,感謝各地方協會對中國酒業協會工作的支持,希望借此會議,各協會能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龍超亞在座談會上向與會代表介紹了貴州省酒業發展情況,她表示,貴州白酒是拉動貴州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甚至在行業近幾年的深度調整期,仍保持穩定增長,在解決城鄉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除茅臺等少數主流企業外,很多中小酒企仍面臨很多的困難。希望通過此次會議能學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促進貴州白酒和醬香型白酒的發展。仁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帆表示:座談會的召開是社會各屆對仁懷白酒產業發展的支持和認可,對仁懷白酒產業的轉型升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希望更多的朋友走進仁懷,感受醬香魅力,共同推動仁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宋書玉秘書長向與會代表詳細通報了2015年全國釀酒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協會開展的主要工作以及2016年協會工作思路和計劃開展的各項工作,著重提出“五個轉變”和“三個升級”。五個轉變即酒類產業要從規模效益向品質特色效益轉變,傳統釀造向智慧釀造轉變;傳統消費向健康理性消費轉變,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向開拓國際市場轉變,傳統經銷模式向互聯網+連鎖模式轉變。三個升級即品質升級、標準升級和服務升級。劉秀華副理事長對全國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近年來,全國酒行業的企業雖然不斷提升機械化程度以緩解用工壓力,但實際生產中仍然存在技能型人才斷層和缺失的現象,個別地區存在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滯后的問題。高技能人才是推動行業技能創新和現代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干力量之一。企業只有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才能為企業和行業的可繼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2016年,中國酒業協會將和各省市協會一道,積極推進技能人才培訓工作,普遍提升從業人員能力水平,為行業發展輸入優秀人才。中國酒業協會還將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推進在線教育,讓持續的人才教育培養成為新常態。
各省市酒業協會的領導對2015年的工作進行交流溝通,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宋書玉秘書長在總結中表示,建議大家認真研究中協會各分支機構2016年工作計劃,希望大家參與活動并形成聯動。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酒文化城,并對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和酒中酒集團給予會議的服務工作表示感謝。(小雨)
Research on & Application of Liquor-making Microbes in Nongxiang Baijiu Production
JIN Wei, XIE Yuqiu,SHI Xiao,ZHONG Jixiao,ZHOU Ergan,CAI Meng and LIU Jian
(Jiangsu Yanghe Distillery Co.Ltd., Suqian, Jiangsu 223800,China )
Abstract:Fermentation is a necessary step in the production of Baijiu by solid fermentation. And microbes are indispensable to the fermen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liquor-making microbes in Nongxiang Bajiu production was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microbes in the starter, microbes in pit mud, and microbes in fermented grains.
Key words:Nongxiang Baijiu; microbes; research progress
通訊作者:謝玉球,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總工藝師,國家白酒評委。
作者簡介:金偉(1983-),安徽淮南人,男,碩士研究生,工程師,江蘇省白酒評委,主要從事資源與環境微生物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3
DOI:10.13746/j.njkj.2015422
中圖分類號:TS262.3;TS261.4;TS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286(2016)03-0106-04
優先數字出版時間:2015-12-30;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2.1051.TS.20151230.092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