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
探討層級護理管理提高冠心病患者護理質量的效果
●施敏
目的:探討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實施層級護理管理對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心內科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5例觀察組和35例對照組,針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實施護理層級管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服務質量以及HAMA(焦慮)、HAMD(抑郁)評分。結果:兩組護理后的護理質量得分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實施護理層級管理,能夠使護理服務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層級護理管理;護理質量;冠心病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病,近年來,本病的發病人數以及死亡人數出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層級護理管理是指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結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年齡、學歷情況以及職稱等方面實施合理的分配,使護理工作的責任個人化,從而使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2]。本文探討了層級護理管理在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效果,現作詳細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心內科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5例觀察組和35例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為21例、14例,年齡為52-83歲;配備的護理人員共13名,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的例數分別為7名、4名、1名和1名。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為23例、12例,年齡為54-84歲;配備的護理人員共15名,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的例數分別為8名、5名、1名和1名。兩組的一般資料、護理人力資源情況相比,差異不存在顯著性(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2)患者均無精神病史也無精神異常狀況;(4)患者生命體征均穩定。
排除標準:(1)患者均不存在惡性腫瘤以及器質性病變情況;(2)排除存在急性感染的患者;(3)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的護理人員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組建原則:結合我科的護理人力資源情況,分析所有護理人員的年齡、學歷、工作時間、職稱、臨床工作能力以及考試測評分數進行分層管理,分為4層,即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明確不同層級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及職責。(2)管理方法:在護理層級管理中,護士長的責任主要為全面評估和監督全科護理工作的實施情況,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擬定出解決的相關對策;責任組長是全科護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工作內容包括擬定護理方案、對護理人員實施指導;責任護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具體操作護理工作項目,結合患者的病情、醫生的診斷結果以及治療方案,實施相應的護理;助理護士主要進行護理查房、協助患者進行檢查、用藥指導等護理操作。(3)排班制度:為了降低交接班的次數,使安全系數能夠提高,以APN排班模式為主,即A班、P班和N班,每班的責任小組為3組,值班人數為6人以上,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配。
1.3 評定方式
比較兩組實施護理后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并向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取HAMA、HAMD評分量表進行測評。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所有數據的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研究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質量的比較
觀察組實施護理后,基礎護理、護理文書書寫、健康宣教、病房管理、護理操作的評分分別為(97.82±2.58)分、(95.64±1.33)分、(97.85±2.14)分、(95.36±1.52)分、(95.72±1.23)分,對照組的上述指標評分為(88.73±2.96)分、(86.52±2.46)分、(89.08±2.45)分、(87.31±2.05)分、(88.73±2.41)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73±2.46)分,對照組為(86.83±3.56)分,兩組患者的評分結果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3 HAMA、HAMD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HAMA、HAMD評分分別為(13.21±3.17)、(19.36±2.39),對照組分別為(17.58±2.66)、(28.51±3.3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冠心病是一類極為常見的心臟病,而且冠心病患者多數會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而且延長了治療時間,患者發病后還會出現心絞痛、心臟供血不足等情況,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冠心病的發病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關,諸如抽煙、酗酒、長期熬夜、高脂肪、油膩食物攝入等。因此,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控制疾病勢在必行。本文研究顯示,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具體原因為:護理層級管理是一種主要針對護理服務工作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來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較為廣泛[3]。與以往的護理管理模式相比,護理層級管理能夠使護理服務實現整體化,一方面,能夠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護理工作分工明確,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4];另一方面,該管理模式能夠使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增多,對護患關系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得到提高[5]。因此,護理層級管理在冠心病護理中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綜上,層級護理管理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質量具有明顯的提高作用,而且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有助于疾病的穩定以及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單位:宣漢縣人民醫院)
[1]阮筱珠.應用層級護理管理提高冠心病患者護理質量與生活質量[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0(3):107-108.
[2]陳玲利.淺談開展護理層級管理對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12):101-102.
[3]曹轉蓮.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33(27):3855-3856.
[4]楊志華,黃心茹,葉麗花. 護士分層級管理在提高急診護理質量的效果分析[J]. 中外醫療,2013,39(36):157-158.
[5]曾和枝.護理層級管理對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效果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24(64):156,158.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tratified nursing management on nursing quality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5 observation groups and 35 control groups.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Nursing level management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and HAMA (anxiety), HAMD (depression) score.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scores of HAMA and HAM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Nursing level management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service and deserve clinical promotion.
Nursing hierarchy management;Nursing quality;Coronary heart disease